于洋
- 作品数:5 被引量:25H指数:3
- 供职机构: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 宫腔粘连好发和相对严重部位的临床特征被引量:8
- 2022年
- 目的:宫腔粘连(intrauterine adhesions,IUA)是指创伤或感染等病因造成子宫内膜基底层损伤后继发的宫腔肌壁间的粘连,其发生主要与宫腔内手术操作有关。宫腔镜宫腔粘连分离术(hysteroscopic adhesiolysis,HA)是治疗IUA的标准手术方式,但术后复发率高,而且宫内膜恢复往往困难,中重度IUA患者术后的妊娠率及活产率仍不理想。因此,针对病因采取有效的一级预防措施,尽可能避免或减轻医源性子宫内膜损伤至关重要。本文探讨IUA患者粘连及宫内膜损伤的好发部位以及损伤相对严重的部位,希望能够为未来宫腔操作(人工流产、清宫、宫内膜息肉切除等)时避免或减轻损伤宫腔提供研究基础。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首次进行HA的657例患者的手术录像,评估IUA的面积及主要发生部位以及损伤相对严重的部位,其中全IUA患者81例,部分IUA患者576例。统计并分析部分IUA患者宫腔侧壁损伤相对严重部位和宫腔各段损伤相对严重部位的例数和构成比。结果:576例部分IUA患者中宫腔左右侧壁损伤程度无明显差别者60例,左侧壁损伤相对严重者143例,右侧壁损伤相对严重者373例,左右侧壁损伤严重程度存在差异,且右侧壁损伤相对严重的患者比例(64.8%)高于左侧壁损伤相对严重的患者比例(2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宫底或双侧宫角损伤相对严重者93例,宫腔中上段损伤相对严重者190例,宫腔中下段及宫颈内口损伤相对严重者245例,各部分损伤程度无明显差别者48例;宫腔中下段及宫颈内口损伤相对严重的患者比例(42.5%)高于宫底或双侧宫角损伤相对严重(16.1%)和宫腔中上段损伤相对严重的患者比例(33.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IUA最好发于宫腔侧壁,粘连程度相对严重的部位是宫腔右侧壁、中下段及宫颈内口,这可能与手术医生操作习惯有关。�
- 于洋邹凌霄李外星赵行平舒常发程春霞徐大宝
- 关键词:宫腔粘连宫腔镜手术人工流产并发症
- 两种不同厚度和硬度的宫腔支架治疗中重度宫腔粘连的临床研究被引量:1
- 2022年
- 目的:宫腔镜下宫腔粘连分离术(hysteroscopic adhesiolysis,HA)是宫腔粘连(intrauterine adhesion,IUA)的主要治疗方法,但IUA术后管理仍然具有挑战性,主要在如何处理术后粘连高复发率的问题上缺乏共识。本研究旨在比较两种不同厚度和硬度的宫腔支架治疗中重度宫腔粘连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20年11月至2021年7月在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接受手术治疗并于术后放置宫腔支架以防止术后粘连再发的中重度宫腔粘连患者191例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放置宫腔支架的厚度与硬度不同,分为研究组(放置新型宫腔支架,n=62)和对照组(放置传统宫腔支架组,n=129),2~3个月经周期后再次行宫腔镜探查并取出宫腔支架。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疗效[美国生育学会(American Fertility Society,AFS)评分下降程度、再粘连发生率、月经改善情况、随访期间的妊娠情况]、安全性(支架放置后的不良反应)和适用性(取出支架的难度)。结果:2组间术前基线临床特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所有患者治疗后月经量均增多。AFS分数的下降程度和月经恢复率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别P=0.519和P=0.272)。研究组无支架移位发生,而对照组支架移位率为2.3%,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52)。2组术后腹痛和异常阴道出血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别P=0.82和P=0.851)。新型支架较传统支架更容易取出(21.0%vs 38.8%,P=0.014)。支架取出后随访半年,2组妊娠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5.0%vs 34.6%,P=0.173)。结论:新款薄型支架用于治疗中重度宫腔粘连疗效不劣于传统宫腔支架,有较好的安全性并具有独特优势,即在不增加移位、脱落率的同时取出更加方便,因而能减少对子宫内膜的再次损伤,具有更好的临床适用性。
- 黄欢毛雪涛于洋肖冰鑫赵行平张爱倩徐大宝
- 关键词:宫腔粘连
- 宫腔镜下冷刀切除黏膜下肌瘤优势的初步探讨被引量:11
- 2022年
- 目的:目前国内外的宫腔镜黏膜下子宫肌瘤切除术多采用宫腔镜电切除术(以下简称电刀),术中产生的电热效应不仅损伤黏膜下子宫肌瘤表面覆盖的内膜,也易损伤子宫肌瘤周围的内膜组织,这对于有生育要求的患者不利。此外,对于一些特殊部位(宫角和宫底部)或者II型和多发的黏膜下子宫肌瘤等情况,传统的电刀手术处理仍然非常棘手。随着中国二胎政策的开放,对生育力保护的观念逐渐重视,宫腔镜冷刀切除术(以下简称冷刀)也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冷刀具有操作简便、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等优点。本研究通过对比宫腔镜下冷刀及电刀切除黏膜下子宫肌瘤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探讨冷刀在黏膜下子宫肌瘤手术切除方面的优势。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1年10月在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诊断并经宫腔镜手术切除的112例黏膜下子宫肌瘤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包括术前一般资料(如年龄,孕次,流产次数,黏膜下子宫肌瘤大小、位置、类型、数量和术前血红蛋白值等)以及术中情况[如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手术残留率和术中并发症(大出血、穿孔、水中毒等)]。患者分为宫腔镜下冷刀切除黏膜下子宫肌瘤组(冷刀组)及宫腔镜下电刀切除黏膜下子宫肌瘤组(电刀组),其中冷刀组40例,电刀组72例,并电话随访两组术后的情况,包括术后复发、术后并发症、妊娠率、妊娠方式、妊娠结局等。结果:与电刀组相比,冷刀组位于子宫角或子宫底的黏膜下子宫肌瘤的比例更多(分别为9.7%和25.0%),II型或合并有II型的子宫肌瘤也更多(分别为26.4%和70.0%)。但两组术中出血、手术时间、术中并发症及术后残留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共随访到98例患者,其中冷刀组32例,电刀组66例。与电刀组相比,冷刀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更低(分别为37.9%和12.5%,P<0.05)。在7例多发黏膜下子宫
- 李外星邹凌霄顾盼于洋张爱倩徐大宝
- 关键词:宫腔镜电切除术黏膜下子宫肌瘤
-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黏膜上皮细胞DNA甲基化的研究进展被引量:5
- 2013年
- 在癌症发生表观遗传学研究中,DNA甲基化是研究最多也最深入的一种机制,异常甲基化可导致胃黏膜上皮细胞癌变。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是胃癌的第Ⅰ类致癌原,在"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胃癌"的癌变模式中可能起先导作用。胃癌相关基因的异常甲基化和H.pylori的致癌机制均是目前研究的热点,本研究综述H.pylori感染与胃黏膜上皮细胞DNA异常甲基化的关系,阐述H.pylori感染介导慢性炎症诱发胃黏膜上皮细胞DNA甲基化的机制。
- 刘晓明于洋徐灿霞
- 关键词:DNA甲基化幽门螺杆菌感染胃癌
- 红细胞分布宽度与严重脓毒症病人预后的相关分析
- 目的 观察分析红细胞分布宽度(RDW)与严重脓毒症病人预后的相关性,总结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我院2010年4月-2011年12月收入ICU的267例严重脓毒症患者,按照预后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分别对其红细胞分布宽度两个...
- 于洋杨明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