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燕飞
- 作品数:13 被引量:59H指数:5
- 供职机构:深圳市南山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深圳市南山区2014-2017年居民伤害死亡状况及潜在减寿年数分析被引量:5
- 2018年
- 目的分析2014~2017年南山区居民伤害死亡流行特征及疾病负担,探讨伤害原因。方法利用南山区2014~2017年死因登记资料及人口资料,分析伤害死亡率、构成比、潜在减寿年数等指标。结果 2014~2017年南山区居民因伤害死亡247人,死亡率为7.44/10万,标化死亡率为11.65/10万,男女死亡率分别为8.99/10万和5.67/10万,男女伤害死亡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258,P<0.001)。主要伤害中位居前三位的依次为自杀、意外跌落和交通事故。不同年龄人群伤害死因有所不同。伤害造成的PYLL为6 358人年,APYLL为25.74人年。自杀造成的PYLL最大,为2 768人年。结论伤害已成为南山区居民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其中自杀对居民疾病负担的影响最大。应根据不同人群的主要伤害原因制定有效防控措施,以降低居民伤害死亡率。
- 黄燕飞许艳子戴传文
- 关键词:死亡率潜在减寿年数死因监测
- 2014-2019年深圳市南山区本地登革热时空分析被引量:4
- 2021年
- 目的了解2014-2019年深圳市南山区本地登革热流行病学特点,明确南山区登革热本地病例高发区域及高发时间。方法采用描述性分析方法分析2014-2019年南山区登革热本地病例流行病学概况,探索高发时间,采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探索登革热高发区域。结果 2014-2019年南山区共报告167例本地登革热病例,累计发病率11.18/10万;病例男女性别比为1.74∶1,年龄以20<50岁为主(115例,占68.87%),职业以民工最多(39例,占23.35%)。南部的蛇口街道累计发病率最高(24.08/10万),中部的粤海街道最低(1.40/10万)。南山区本地登革热疫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发病时间分布在8-12月,以10月最多(102例,占61.07%)。空间自相关分析(Moran’s I=0.14,Z=2.72,P=0.003)显示南山区本地登革热分布具有明显地域聚集性,核密度估计显示本地登革热发病有4个聚集区域,分别为福光、渔一、阳光棕榈和西丽社区,空间扫描分析结果显示南山区本地登革热分布主要有3个聚集区,均涉及工地,其中一级聚集区为桃源街道的塘朗和福光社区(RR=11.16),二级聚集区位于西丽街道(RR=4.68),三级聚集区位于蛇口街道(RR=2.49)。结论南山区登革热本地病例分布具有明显的时空特征,工地是高危地区,本地登革热防控应早于8月,并将有限卫生资源向高危区域合理倾斜。
- 黄燕飞崔利伟许艳子戴传文
- 关键词:登革热地理信息系统
- 2018年广东省深圳市一起小学札如病毒急性胃肠炎暴发疫情流行病学分析被引量:7
- 2019年
- 目的分析札如病毒所致儿童急性胃肠炎暴发疫情的特点并总结防控经验。方法对2018年广东省深圳市一起札如病毒所致小学急性胃肠炎聚集性疫情进行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并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疫情发生在一个班级,发病26例(学生24例、老师2例),班级学生罹患率为47.06%(24/51),男、女生罹患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疫情呈点源暴露模式,排除食物和饮用水污染可能,首发病例为传染源,疫情持续2 d。临床表现以呕吐为主(80.77%),病程2~5 d,预后好。15例就诊者中,10例被诊断为呼吸道感染。班级札如病毒感染率为64.71%(33/51),其中隐性感染率为17.65%(9/51)。结论 2018年深圳市该起札如病毒暴发疫情主要传播途径为接触传播,需加强小学急性胃肠炎防控指导。
- 黄燕飞袁梦许艳子戴传文
- 关键词:札如病毒急性胃肠炎暴发疫情
- 2016—2020年深圳市南山区登革热流行特征分析被引量:5
- 2021年
- 目的分析2016—2020年深圳市南山区登革热的流行特点和病例就医行为的特征,为登革热防控工作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6—2020年南山区登革热病例资料和蚊媒监测信息,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其流行特征。结果2016—2020年南山区共报告198例登革热病例,其中本地病例110例,输入性病例88例,年均发病率为2.73/10万。全年除3月份外,其他月份均有登革热病例发生,以9、10月份病例数最多,占病例总数的65.66%(130/198)。南山区8个街道均有登革热病例发生,年均发病率最高的3个街道为蛇口、西丽和桃源,分别为4.96/10万、3.76/10万、3.16/10万。发病年龄为10~81岁,其中20~59岁病例数最多,共169例,占85.36%;男性登革热年均发病率(3.28/10万)高于女性(2.12/10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041,P<0.05)。2016—2020年共发生6起暴发疫情,其中4起为工地暴发疫情。蚊媒监测发现,布雷图指数(BI)高峰为8—9月,6—10月BI均超过警戒值(5)。198例登革热病例中,初诊正确率为36.87%,住院率为70.71%,公立医院首诊率为58.59%,发病至首次就诊的间隔时间为1 d(0~3 d),发病至确诊的间隔时间为5 d(3~6 d)。公立医院首诊率输入性病例高于本地病例,发病至首次就诊间隔天数输入性病例比本地病例更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672、Z=0.493,P均<0.05)。结论南山区登革热疫情形势严峻,应对所有医疗机构开展诊疗和防控培训,加强蚊媒消杀公司培训,加强口岸入境人员和工地等高风险区域的健康教育,做到登革热的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
- 黄燕飞汪正铎王佳戴传文
- 关键词:登革热流行病学布雷图指数
- 深圳市首例输入性内脏利什曼病报道被引量:2
- 2023年
- 本文报道1例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畏寒、伴全血细胞减少的患者。为查明病因,采集患者外周血,应用宏基因组二代测序筛查病原体,检出杜氏利什曼原虫序列;患者骨髓涂片见利什曼原虫无鞭毛体,确诊为内脏利什曼病。给予两性霉素B脂质体治疗14 d,患者痊愈出院。该病例为深圳市自1979年建市以来报道的首例输入性内脏利什曼病病例。
- 黄燕飞高世同李媛
- 关键词:内脏利什曼病杜氏利什曼原虫输入性病例
- 2011—2021年深圳市南山区恙虫病流行特征分析被引量:1
- 2023年
- 目的了解深圳市南山区恙虫病的流行特征,为制定和完善恙虫病防控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收集2011—2021年南山区恙虫病报告病例信息,对该病的三间分布及病例就诊方式、临床症状、暴露方式等特征进行描述,并采用时空扫描分析方法分析时空聚集情况。结果2011—2021年南山区共报告恙虫病病例181例,年均报告发病率为1.08/10万,年报告发病率为0.58/10万~2.28/10万;报告病例集中在5—11月(91.16%,165/181)。男性报告病例100例,女性81例,性别比为1.23∶1;40~49岁年龄组病例占比最高(26.52%,48/181);职业以工人最多(28.73%,52/181)。发病时首选综合医院就诊的病例占60.77%(110/181),首诊即诊断为恙虫病/疑似恙虫病的比例为51.38%(93/181)。病例主要症状有发热(100.00%,181/181)、特异性焦痂或溃疡(97.79%,177/181)和头痛(65.19%,118/181)。暴露方式前3位的为户外散步(43.65%,79/181)、野外作业(29.28%,53/181)和坐卧草地(22.65%,41/181)。疫点主要分布在南山区的招商、西丽和南头等3个街道(78.45%,142/181)。时空扫描显示,2017—2019年招商街道的文竹园社区为Ⅰ级聚集区。结论南山区恙虫病呈散发流行,建议积极开展虫媒监测与防制,加强对人群的健康教育,并提高临床医务人员对于恙虫病的诊疗水平。
- 王颖韩毅许艳子黄燕飞
- 关键词:恙虫病
- ARIMA模型在深圳市法定传染病发病趋势预测的应用被引量:12
- 2016年
- 目的通过探讨单纯求和自回归滑动平均模型(ARIMA模型)应用于法定传染病发病率预测的可行性,为传染病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SAS9.2软件对深圳市2004-2014年的病毒性肝炎、细菌性痢疾的月发病率进行ARIMA模型的建模拟合,预测2015年病毒性肝炎、细菌性痢疾的月发病率。结果 ARIMA模型对病毒性肝炎、细菌性痢疾的拟合效果较好。结论 ARIMA模型对深圳市几种传染病发病的时间序列变动趋势能进行较好的模拟,因此可以为法定传染病的预测提供依据。2015年预测结果提示病毒性肝炎的发病有上升趋势,需进一步调整相应防控策略。
- 郑慧敏薛允莲黄燕飞戴传文姜世强
- 关键词:ARIMA模型时间序列传染病
- 结合地理信息系统的登革热空间分布研究被引量:4
- 2015年
- 目的结合地理信息系统分析2014年深圳市南山区登革热流行的空间分布特征,为登革热的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2014年登革热流行病学分布特征,采用Arc GIS软件分析探索登革热发病的空间自相关性和热点区域。结果 2014年南山区本地登革热发病56人,发病率(5.00/10万人),男女性别比为(1.43∶1),40~50岁年龄组病例较多(占28.57%),病例职业以建筑工人为主,占总病例的41.07%。发病存在空间聚集性,高发区主要集中于南山区的南部。结论结合地理信息系统的登革热流行分析,可有效探究研究区域内的热点区域。
- 吴楠梅树江叶俊郑慧敏许艳子黄燕飞孙健
- 关键词:地理信息系统登革热流行病学
- 2020年广东省深圳市一起由人冠状病毒NL63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聚集性疫情流行病学分析被引量:2
- 2021年
- 目的分析一起由人冠状病毒NL63(HCoV-NL63)感染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聚集性疫情的流行病学特点,为今后针对冠状病毒的预防控制提供依据。方法对2020年广东省深圳市一起由HCoV-NL63感染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聚集性疫情进行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并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2020年8月24—29日,某看守所A、B两个监仓120名在押人员中,出现上呼吸道感染症状病例43例,发病高峰在27—29日。A、B监仓罹患率分别为55.0%(33/60)、16.7%(10/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个监仓检出HCoV-NL63病毒阳性者43例,感染率为35.8%(43/120),其中A仓为51.7%(31/60),B仓为20.0%(12/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个监仓的隐性感染率为16.7%(20/120),其中A仓为20.0%(12/60),B仓为13.3%(8/60)。病例临床症状以咽痛、咳嗽、流涕等为主。50~59岁年龄组人群的罹患率和感染率较高,但各年龄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HCoV-NL63在密集环境人群中易引起上呼吸道感染暴发,需加强此类场所HCoV-NL63等人冠状病毒的防控。
- 王颖黄燕飞汪正铎戴传文
- 关键词:暴发疫情看守所上呼吸道感染
- 2013-2014年深圳市南山区病媒生物监测结果分析被引量:7
- 2015年
- 目的分析2013-2014年深圳市南山区病媒生物监测结果,了解病媒生物种群密度和季节规律,为控制病媒生物的危害提供可靠依据。方法在农贸市场、餐饮、居民区、医院等不同类型场所分别采用鼠笼法、笼诱法、灯诱法及粘捕法监测鼠密度、成蝇密度、成蚊密度及蟑螂密度。结果鼠类活动高峰期在6月,鼠种构成以褐家鼠为优势种。成蚊活动高峰期为5~9月,蚊种构成以致倦库蚊、白纹伊蚊为主。蝇类5、6月为活跃期,蝇种以大头金蝇为优势种。蟑螂6、7月活动较频繁,以德国小蠊占绝对优势。结论开展病媒生物监测与分析,以利于相关部门在病媒生物活动高峰期做好病媒生物防治和相关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工作。控制的重点是:鼠类在旧屋村,蚊在公园,苍蝇在农贸市场,蟑螂在餐饮业和农贸市场。
- 吴楠王佳王颖叶俊许艳子黄燕飞孙健
- 关键词:病媒生物种群密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