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潘磊磊

作品数:9 被引量:33H指数:3
供职机构:第二军医大学海军医学系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7篇晕动症
  • 4篇垂荡
  • 3篇易感
  • 3篇易感性
  • 3篇晕动病
  • 2篇虚拟现实
  • 2篇涌浪
  • 2篇晕船
  • 2篇视觉
  • 2篇问卷
  • 1篇递质
  • 1篇多潘
  • 1篇多潘立酮
  • 1篇多潘立酮片
  • 1篇神经递质
  • 1篇生理机制
  • 1篇潘立酮
  • 1篇前庭
  • 1篇前庭系统
  • 1篇外周

机构

  • 9篇第二军医大学
  • 3篇上海理工大学
  • 1篇上海体育学院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作者

  • 9篇祁瑞瑞
  • 9篇王俊骎
  • 9篇蔡懿灵
  • 9篇潘磊磊
  • 1篇朱政
  • 1篇王基山
  • 1篇宋杰
  • 1篇李勃

传媒

  • 6篇海军军医大学...
  • 3篇第二军医大学...

年份

  • 6篇2024
  • 3篇2016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晕动症机制及防治技术研究进展与展望
2024年
晕动症是异常加速度和晕动视觉场景环境暴露诱发的多系统综合征,常见于交通运输、军事作业、空间探索等领域。本文综述了晕动症发生机制、预测评价和控制措施3个方面研究进展,并展望了未来晕动症研究的主要发展方向。针对晕动症感觉冲突理论生物学基础的认识在不断丰富和拓展,基因测序和人工智能技术为晕动症的预测与评估提供了新的研究工具;习服训练、抗晕药物和非药物症状控制措施的综合应用是防治晕动症的关键。
徐子超张玲肖水凤潘磊磊祁瑞瑞王俊骎蔡懿灵
关键词:晕动症
外周血胃肠激素对晕动症易感性的预测效能被引量:1
2024年
目的观察晕动症敏感和不敏感个体在垂荡刺激前后血浆胃肠激素的变化情况,并构建晕动症易感性预测模型。方法选择60名男性健康志愿者,接受正弦垂荡规律运动连续刺激45 min。试验前填写晕动症易感性问卷(MSSQ),试验后即刻采用Graybiel量表评价晕动症症状严重程度,筛选出晕动症敏感(Graybiel评分≥8分且MSSQ易感指数>21分)和晕动症不敏感(Graybiel评分≤2分且MSSQ易感指数<5分)的受试者各15人。采用ELISA法检测两组受试者垂荡刺激前后血浆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胆囊收缩素(CCK)、瘦素、胃促生长素、神经肽Y(NPY)和促食欲素A(OXA)水平。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血浆胃肠激素水平对晕动症易感性的预测效果并建立联合预测模型,采用ROC曲线分析模型的预测价值。结果与垂荡刺激前相比,晕动症敏感组在垂荡刺激后胃促生长素和CCK水平升高(均P<0.01),NPY和瘦素水平下降(均P<0.01);在垂荡刺激后,晕动症敏感组胃促生长素和CCK水平与晕动症不敏感组相比较高(均P<0.01),NPY和瘦素水平较低(均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浆胃促生长素、CCK、NPY是晕动症易感性的独立预测因素,建立的晕动症易感性预测模型为logit(P)=-0.051×胃促生长素+0.060×NPY-0.169×CCK+33.397。ROC曲线分析显示该预测模型的AUC值为0.988,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100.0%、93.3%,预测效果优于胃促生长素、CCK、NPY单独应用(AUC值分别为0.792、0.880、0.838)。结论外周胃肠食欲调控激素水平变化可能与晕动症易感性有关,各指标联合应用可用于晕动症易感性的预测。
刘志杰潘磊磊毛宇奇祁瑞瑞王俊骎肖水凤赵龙蔡懿灵
关键词:晕动症易感性胃肠激素
垂荡模拟联合视觉虚拟涌浪防晕动症习服训练改善认知作业能力的效果被引量:1
2024年
目的探讨正弦垂荡刺激、正弦垂荡联合视觉虚拟现实(VR)涌浪刺激2种防晕动症习服训练方法对极重度晕动症者认知作业能力下降的改善作用。方法根据海上连续航行6 h期间Graybiel评分,筛选出极重度晕动症者90名,随机分为垂荡训练组、垂荡+VR训练组和对照训练组(n=30)。利用自主开发的认知作业能力评测软件对受训者习服训练前后的警觉性、记忆力、快速计算能力、信息处理能力、视觉操作控制能力进行评测。结果垂荡训练组、垂荡+VR训练组受训者在训练第1天的警觉性测试遗漏目标数增加,短期记忆、快速计算、信息处理、视觉操作控制反应时间均延长,快速计算效率下降。经训练达习服水平后,垂荡训练组、垂荡+VR训练组受训者的警觉性测试遗漏目标数恢复至训练前水平,短期记忆、快速计算、信息处理、视觉操作控制反应时间及快速计算效率均得到明显改善。结论垂荡刺激和垂荡联合视觉VR涌浪刺激引起的晕动症可导致警觉性、短期记忆力、快速计算能力、信息处理能力、视觉操作控制能力下降,防晕动症习服训练对以上认知作业能力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张玲祁瑞瑞王俊骎潘磊磊刘志杰赵龙肖水凤李勃徐子超蔡懿灵
关键词:晕动症晕船虚拟现实
垂荡模拟联合视觉虚拟涌浪防晕动症习服训练的效果研究
2024年
目的研究正弦垂荡刺激、视觉虚拟现实(VR)涌浪刺激和两者联合刺激条件下的防晕动症习服时间和习服效果。方法通过海上实航6 h筛选120名极重度晕动症者,随机分为4组(n=30):垂荡训练组、VR训练组、垂荡+VR训练组和对照训练组。采用Graybiel量表评估训练期间每日的症状严重程度,记录VR训练组的弹性踏台掉落次数,以连续3 d Graybiel评分为0分和/或弹性踏台掉落次数为0次判定为完全习服。采用比筛选时更恶劣海况条件下的海上实航验证训练效果。结果垂荡训练组、垂荡+VR训练组的Graybiel评分及VR训练组的弹性踏台掉落次数均随着训练天数的增加而下降,并分别于训练第3天、第5天和第2天达到习服水平。垂荡训练组、垂荡+VR训练组、VR训练组的最长习服时间分别为8、8、5 d,平均习服时间分别为3.6、3.9、2.7 d,5 d习服率分别为93.33%(28/30)、76.67%(23/30)、100.00%(30/30),海上实航验证期间习服训练有效人数占比分别为86.67%(26/30)、96.67%(29/30)、66.67%(20/30),训练有效率分别为85.19%、96.30%、62.97%。结论3种训练方法均有明确的防晕动症习服训练效果,且习服时间仅为5~8 d。垂荡和垂荡+VR训练的习服效果优于VR训练。
王俊骎潘磊磊祁瑞瑞刘志杰肖水凤赵龙张玲徐子超蔡懿灵
关键词:晕动症虚拟现实
仰姿浪木训练预防垂荡诱发晕动症的效果研究
2024年
目的观察仰姿浪木训练对线性加速度引起的晕动症的预防效果。方法通过垂荡模拟器筛选61名晕动症敏感者,按照Graybiel评分分为轻度敏感组(Graybiel评分1~15分,n=28)和重度敏感组(≥16分,n=33)。两组受训者均进行连续5 d、30 min/d的仰姿浪木训练,浪木的运动频率保持在0.25~0.35 Hz、加速度保持在0.15~0.25 g。记录训练期间的Graybiel评分,并于第1、5天训练前后进行静态平衡功能测试。结果训练期间,重度敏感组的Graybiel评分和晕动症发生率均随着训练天数的增加而下降,于训练第4天全员习服。轻度敏感组的Graybiel评分始终较低并于训练第2天全员习服。重度敏感组静态平衡功能测试中的摇摆面积在训练前后无显著变化(P>0.05);第1天训练后的平均速度比第1天训练前增加(P<0.01),而第5天训练前后无明显差别(P>0.05)。轻度敏感组的摇摆面积和平均速度在整个训练期间均无明显变化(均P>0.05)。验证试验结果显示,两组训练后的晕动症发生率和严重程度均下降,轻度敏感组的晕动症发生率从100.00%(28/28)降至35.71%(10/28);重度敏感组的极重度晕动症发生率从100.00%(33/33)降至6.06%(2/33),呕吐发生率从96.97%(32/33)降至6.06%(2/33)。结论仰姿浪木训练法预防晕动症效果显著,且具有器械普及率高、操作简单等优点。
张玲王基山王俊骎宋杰潘磊磊祁瑞瑞刘志杰肖水凤赵龙徐子超张雷蔡懿灵
关键词:晕动症
晕动症易感性分布特征及不同评估方法的效能比较
2024年
目的观察人群的晕动症易感性分布特征,比较修改版晕动症易感性问卷(MSSQ)、晕动症历史问卷和Graybiel量表3种方法的晕动症评估效能。方法采用MSSQ及晕动症历史问卷调查海军某部A、B、C单位共1661名男性的晕动症易感性及历史症状。选取C单位共389名人员进行仿真垂荡刺激,刺激过程中采用Graybiel量表评价晕动症严重程度。采用ROC曲线分析MSSQ、晕动症历史问卷及Graybiel量表对晕动症易感性的评估效能。结果该群体中MSSQ和晕动症历史问卷评估的总体晕动症易感性分布均呈右偏态,A、B、C 3个单位的分布特征与总体分布一致,且三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B、C 3个单位中MSSQ评分与晕动症历史问卷评分均呈正相关(r_(s)=0.565、0.565、0.554),两者对晕动症及重度晕动症发生率的评估效能相当;而Graybiel量表评估的晕动症发生率低于MSSQ和晕动症历史问卷(均P<0.05),重度晕动症发生率高于MSSQ和晕动症历史问卷(均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MSSQ对晕动症易感性及重度晕动症均有较好的预测价值(AUC=0.736、0.750),而Graybiel量表的预测能力较差(AUC=0.559、0.557)。结论本研究初步明确了晕动症易感性的总体分布均呈右偏态。在开展防晕动症习服训练时,可通过MSSQ筛选易感人群后进行垂荡刺激以提高训练效能。
潘磊磊祁瑞瑞刘志杰张玲赵龙蔡懿灵王俊骎
关键词:晕动症易感性仿真训练
修改版晕动症易感性问卷用于晕船易感性判断被引量:12
2016年
目的修改Golding版晕动症易感性问卷(motion sickness susceptibility questionnaire,MSSQ),用以判断中国成年健康男性的晕船易感性,并建立相应分级评价标准。方法选取121名受试者,填写完整Golding版MSSQ,采用以下方法计算易感指数:MSSQ-R1保留MSSQ中常见晕动调查项目,略去易感指数计算公式中的矫正系数;在MSSQ-R1的基础上,MSSQ-R2和MSSQ-R3分别增加易感指数计算公式中呕吐及恶心症状积分权重;以易感指数百分位数确定易感度等级标准。受试者于海况3~4级条件下利用Graybiel量表判断晕船严重度,并对各易感指数的判断效能进行评估。结果再测信度为0.85。效标效度方面,各易感指数与Graybiel症状积分间具有正相关关系(P〈0.001),而MSSQ-R3的相关性系数最高,但MSSQ-R3的成年期指数(MSSQ-R3-Adt)相关性优于MSSQ-R3(0.43vs 0.39);MSSQ-R3判断的重度易感者晕船后Graybiel积分高于中度(P〈0.05)及轻度易感者(P〈0.01),MSSQ-R3-Adt重度及中度易感者Graybiel积分均高于轻度易感者(P〈0.01,P〈0.05),MSSQ-R3-Adt个体易感判断的准确率及人群易感性构成与MSSQ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修改版MSSQ是一种简单实用且有效的晕船易感性判断方法。
潘磊磊王俊骎祁瑞瑞江涛孙天澜周生权高忠效杨传高邵威蔡懿灵
关键词:晕动病疾病易感性
东莨菪碱片加东莨菪碱透皮剂与多潘立酮片联合应用对晕船的防治效果被引量:7
2016年
目的观察在不同海况及航渡距离条件下,东莨菪碱片加东莨菪碱透皮剂与多潘立酮联合应用对晕船的防治效果。方法选取236名受试者,分3批开展试验,各批试验条件分别为海况1~2级80海里航渡(试验1)、海况3-4级80海里航渡(试验2)及海况3~4级200海里航渡(试验3)。每批受试者均利用晕动症易感性问卷开展易感性评价并根据匹配原则分为3组:综合用药组采用0.3mg东莨菪碱口服片剂加透皮剂(1.5mg)与口服多潘立酮片(5mg)联合应用,预防用药组仅给予0.3mg东莨菪碱口服片剂加透皮剂(1.5mg),安慰剂对照组则给予维生素C片(100mg)口服。受试者的晕船严重度采用Wiker量表进行评价。结果在试验1中,综合用药组及预防用药组Wiker评分均低于安慰剂对照组(P〈0.05),两组的中度晕船发生率均低于安慰剂对照组(P〈0.05),而重度晕船发生率各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试验2中,综合用药组Wiker评分低于安慰剂对照组(P〈0.05);综合用药组和预防用药组重度晕船发生率均低于安慰剂对照组(P〈0.05),而中度晕船发生率各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试验3中,综合用药组Wiker评分低于安慰剂对照组(P〈0.05),综合用药组重度晕船发生率低于预防用药组及安慰剂对照组(P〈0.05),而中度晕船发生率各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小剂量东莨菪碱口服片剂加透皮剂与口服多潘立酮联合应用,可在较长时间航渡期间缓解晕船症状,减少重度晕船的发生。
王俊骎潘磊磊祁瑞瑞江涛孙天澜周生权高忠效杨传高邵威朱政蔡懿灵
关键词:晕动病多潘立酮
晕动病前庭生理机制研究进展被引量:17
2016年
晕动病是在航空、航天、航海旅行及作业过程中,由异常加速度刺激引起的生理功能紊乱。已证实前庭系统作为运动感受和加速度信息加工的核心,对晕动病的诱发及自主神经症状的产生起重要作用。虽然晕动病的发生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但近年来在感觉冲突理论的生理基础、自主神经反射的神经机制等方面有了新的突破。本文综述了前庭-视觉-本体感觉信息整合、前庭-海马及前庭-皮质通路与运动信息加工、前庭-内脏反射通路及前庭递质系统与抗晕动病药物靶点等的研究进展,为促进新型晕动病防治手段的开发和应用提供借鉴。
潘磊磊祁瑞瑞王俊骎蔡懿灵
关键词:晕动病前庭系统神经递质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