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海飞

作品数:4 被引量:12H指数:3
供职机构: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科学研究院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资助项目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交通运输工程水利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天文地球
  • 1篇水利工程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主题

  • 4篇长江口
  • 2篇河槽
  • 1篇絮凝
  • 1篇絮凝体
  • 1篇悬沙
  • 1篇悬沙浓度
  • 1篇悬沙输移
  • 1篇输移
  • 1篇最大浑浊带
  • 1篇粒径
  • 1篇粒径分布
  • 1篇南港
  • 1篇灰色关联
  • 1篇灰色关联度分...
  • 1篇灰色关联度分...
  • 1篇浑浊带
  • 1篇采砂
  • 1篇长江
  • 1篇长江口北支
  • 1篇沉积物

机构

  • 4篇华东师范大学
  • 2篇南京大学
  • 2篇浙江省水利河...
  • 1篇国家海洋局第...

作者

  • 4篇杨海飞
  • 3篇杨世伦
  • 2篇孟翊
  • 2篇史本伟
  • 2篇王如生
  • 2篇吴创收
  • 2篇朱强
  • 1篇张二凤
  • 1篇谷国传
  • 1篇张文祥
  • 1篇陈沈良
  • 1篇朱琴
  • 1篇杨天

传媒

  • 1篇华东师范大学...
  • 1篇长江流域资源...
  • 1篇海洋学报
  • 1篇上海国土资源

年份

  • 2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长江口底床沉积物粒度分布特征及测定方法对比研究被引量:5
2017年
通过传统法(吸管—筛析综合法)和激光法(采用美国Coulter激光粒度仪,LS-100Q)两种方法对179个长江口底床沉积物分别进行了粒度测量。结果显示,长江口内上半段和北港要明显粗于南港,以砂至粉砂质砂为主,而由南港至口外及杭州湾北部均以黏土质粉砂为主;而对于口外,粉砂质砂覆盖了北面的大部,要明显粗于南面的黏土质粉砂。南支口外以现代沉积物为主,而北支口外沉积物受控于更新世残留砂。在测量方法方面,传统法与激光法测得结果的相对大小,随着不同样品粒径的变化存在明显的分布规律。同时,对平均粒径、中值粒径、标准偏差、峭度和偏度五个粒度参数进行了回归分析,得出了可靠的换算公式,可运用于今后的粒度参数转换。
杨海飞杨世伦孟翊朱强吴创收史本伟
关键词:长江口沉积物粒径分布
悬浮絮凝体特征及其影响因子的综合作用——以长江口内河槽和口门最大浑浊带为例被引量:3
2017年
絮凝对河口细颗粒悬沙运动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为深入探讨长江口悬浮絮凝体的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子的综合作用,于2014年10月19—23日(长江口径流量、潮差、风浪均接近多年平均值)利用多种仪器在人类活动干扰较小的南支-北港-口外海滨水域进行了综合现场观测和取样,获得了四个潮流特征时刻(涨急、涨憩、落急、落憩)的悬浮絮凝体粒径、分散粒径(即分散悬沙的原始粒径)、悬沙浓度、体积浓度、流速流向、盐度等数据.利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分析五大影响因子(悬沙浓度、体积浓度、流速、盐度和分散粒径)对絮凝体粒径和有效密度影响程度.结果表明,在相同体积水体中,口门最大浑浊带测点的絮凝体相对口内河槽测点数量多、粒径小,絮凝体内粘土颗粒少、空隙大、自由水多.在口内河槽,絮凝体粒径主要受悬沙浓度、分散粒径和体积浓度控制,有效密度主要受到分散粒径、悬沙浓度和流速控制;在口门最大浑浊带,絮凝体粒径的主控因子是流速,有效密度主要受到盐度、悬沙浓度控制.
杨天杨世伦杨海飞朱琴张文祥张朝阳王如生
关键词:灰色关联度分析法长江口
长江口北支悬沙浓度及输移的时空变化被引量:1
2015年
本文基于4次洪枯季同步水文观测资料,着重分析了长江口北支悬沙浓度的潮周期变化、垂向分布、纵向分布和悬沙输移及其时空差异。研究结果显示,悬沙浓度的潮周期变化过程在大中潮期以M型(双峰型)为主,下段主槽内在大潮期多出现V型,上段在枯季可出现涨潮单峰型;小潮期可出现无峰、单峰或双峰型。涨、落潮悬沙浓度峰值及均值,在枯季多涨潮大于落潮,洪季中小潮特别是小潮期易出现落潮大于涨潮;下段主槽内在大潮期易出现落潮大于涨潮。悬沙浓度的垂向分布及其变化特点,在大中潮期与悬沙的潮周期变化型式有关,其中M型存在显著的洪枯季差异。纵向上,最高悬沙浓度在枯季出现于中段灵甸港至三和港之间及附近河段,洪季则在下段三条港附近。潮周期悬沙净输移,枯季大多向陆特别是大中潮期,洪季中上段大多向海,下段大潮期多向陆、中小潮易出现向海;下段主槽内在大潮期易出现向海。
张二凤陈沈良谷国传杨海飞王如生
关键词:悬沙浓度悬沙输移长江口北支
近期长江口南港河槽沉积地貌变异及其可能原因被引量:3
2016年
南港是长江口两个主要入海通道之一,也是长江深水航道的必经之路。基于2012和1984年的地形资料,利用Arc GIS技术对南港进行冲淤分析;并用同一种方法(筛析法-移液管)对相应年份所采表层沉积物样品进行粒径测试对比。结果表明:近28年来南港地形发生了重大变化,复式河槽间的沙脊因刷深而趋于消亡,主航槽则淤浅数米;沉积物中值粒径均值从81μm下降为24μm,特别是原沙脊位置上的沉积物从砂变细为砂质粉砂或粘土质粉砂。分析认为,采砂是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沙脊采砂使复式河槽"中脊"消失,水动力减弱,河槽中央过水断面增大、分流增多,两侧航槽流速减小导致淤浅;沉积物变细是较粗颗粒被采走、动力减弱和淤积发生的综合结果。
朱强杨世伦孟翊杨海飞吴创收史本伟
关键词:长江口南港采砂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