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红运

作品数:2 被引量:21H指数:2
供职机构:东北林业大学林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农业科学

主题

  • 2篇生物量碳
  • 2篇土壤
  • 2篇微生物
  • 2篇物量
  • 2篇火烧迹地
  • 2篇迹地
  • 1篇有机碳
  • 1篇土壤可溶性有...
  • 1篇土壤团聚体
  • 1篇土壤微生物
  • 1篇土壤微生物生...
  • 1篇土壤微生物生...
  • 1篇土壤有机
  • 1篇土壤有机碳
  • 1篇团聚体
  • 1篇微生物量
  • 1篇微生物量碳
  • 1篇微生物生物量
  • 1篇微生物生物量...
  • 1篇浸提

机构

  • 2篇东北林业大学

作者

  • 2篇赵雨森
  • 2篇辛颖
  • 2篇李红运

传媒

  • 1篇水土保持学报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年份

  • 2篇2016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火烧迹地不同恢复方式土壤团聚体微生物量碳特征被引量:5
2016年
为探讨不同恢复方式对大兴安岭重度火烧迹地土壤团聚体形成及其团聚体碳循环的影响,以大兴安岭1987年重度火烧后分别经过人工恢复(兴安落叶松、樟子松)和天然恢复的林分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恢复方式下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团聚体微生物量碳和团聚体K2SO4浸提碳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不同林型间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团聚体微生物量碳含量和团聚体K2SO4浸提碳含量差异显著(P〈0.05),其大小关系均是兴安落叶松人工林〉天然次生林〉樟子松人工林。(2)在不同植被恢复方式下,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微生物量碳含量呈随团聚体粒径增大而增大的趋势,且大团聚体显著高于微团聚体(P〈0.05),土壤K2SO4浸提碳主要分布于1~0.5mm粒径及其更大粒径团聚体中。(3)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和团聚体微生物量碳富聚于土壤表层(0—5cm),其含量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小。除〉2 mm和2~1mm粒径外,其余粒径团聚体K2SO4浸提碳含量呈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小的趋势。(4)土壤微生物量碳与土壤有机碳和K2SO4浸提碳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说明土壤微生物量碳与有机碳和K2SO4浸提碳之间有密切联系。
李红运辛颖赵雨森
关键词:火烧迹地土壤团聚体微生物量碳
火烧迹地不同恢复方式土壤有机碳分布特征被引量:17
2016年
以大兴安岭1987年重度火烧后恢复的兴安落叶松人工林、樟子松人工林、人促杨桦林和天然次生杨桦林为对象,研究不同恢复方式林分土壤有机碳、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和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4种恢复方式林分的土壤有机碳、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和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分别为9.63~79.72 g·kg^(-1)、33.21~186.30 mg·kg^(-1)和200.85~1755.63 mg·kg^(-1),且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降低.不同恢复方式间土壤有机碳、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和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差异显著,以人促杨桦林最高,兴安落叶松人工林和天然次生杨桦林次之,樟子松人工林最低.各恢复方式林分的土壤微生物熵为1.1%~2.3%,以人促杨桦林最高,樟子松人工林最低,不同林分土壤微生物熵的垂直分布特征不同.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与土壤有机碳、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含量均呈显著正相关.人促杨桦林土壤有机碳活性高于其他林分,火烧迹地采用人工促进天然恢复的方式较人工恢复和天然恢复的土壤碳循环能力更强.
李红运辛颖赵雨森
关键词:火烧迹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土壤有机碳土壤可溶性有机碳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