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中连
- 作品数:3 被引量:18H指数:2
- 供职机构:南京医科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南京医科大学科技发展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的应用解剖及临床研究被引量:1
- 2018年
- 目的:通过对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的解剖学研究,探讨制备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的合理性及稳定性;并对临床上应用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修复的患者的供区及受区术后恢复情况等进行随访,评价其在口腔颌面部缺损修复重建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6例中国成人下肢标本,解剖并记录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的数目、分布、部分层面血管外径及各段血管长度;同时对16例口腔鳞癌术后缺损患者采用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进行修复重建,皮瓣面积3 cm×4 cm~6 cm×8 cm。术后随访12个月,观察皮瓣存活情况,受区臃肿度,供区功能恢复,术后吞咽及语言功能情况。结果:6例下肢标本共测量记录到腓肠内侧动脉穿支14条,平均2.3条。小腿腓肠内侧动脉穿支平均距腘皱褶下缘(9.15±4.05)cm,距后正中线(2.82±0.91)cm,源动脉起始处外径平均为(2.11±0.17)mm。血管蒂总长度平均为(12.61±3.15)cm;16例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2例发生血管危象并部分坏死,2例失访(术后随访10~47个月,平均24个月)。2例皮瓣移植发生血管危象伴部分坏死病例未纳入随访。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存活率较高,供区影响小,组织量适中,受区外形不臃肿,质地、弹性良好,吞咽、语言功能均无明显影响。结论: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穿支数目及分布稳定,血管蒂长度及管径完全满足游离皮瓣移植要求,供区影响小,组织量适中,皮瓣受区不臃肿。结合其解剖稳定性,是口腔颌面部软组织中小型缺损修复重建的理想选择。
- 孙秋望月高鹏飞王晨星宋晓萌丁旭李怀奇武和明吴煜农袁冶叶金海李中连
- 关键词:穿支皮瓣
- 唾液腺腺样囊性癌中TRPM的表达及意义被引量:3
- 2008年
- 目的检测唾液腺腺样囊性癌(ACC)中瞬时受体势M(TRPM)的表达及分布情况的变化,以探究ACC的发病机理。方法采用免疫印迹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TRPM在培养的ACC-2细胞及ACC组织中的表达,采用方差分析,利用OriginPro 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ACC-2细胞和ACC组织中TRPM7蛋白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正常组织。TRPM7蛋白表达量经灰度值分析,正常腮腺组织为0.42±0.044,多形性腺瘤组织为0.413±0.085,而腺样囊性癌组织为0.85±0.045,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1)。结论ACC中TRPM表达水平的增高可能是ACC发病的组织病理学基础。
- 李中连江宏兵高隽陈洁吴煜农张陈平叶金海
- 关键词:腺样囊性癌免疫印迹免疫组织化学
- 前牙拔牙位点保存术后牙槽嵴软硬组织变化的临床研究被引量:14
- 2019年
- 目的采用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和模型间接测量法评价前牙拔牙同期位点保存6个月后牙槽嵴骨量及软组织量的变化。方法纳入29例患者共32颗符合拔牙适应证的前牙,试验组牙拔除术后应用去骨蛋白牛骨基质(deproteinizedboving bone mineral,DBBM,Bio-Oss)和可吸收生物膜(海奥)进行拔牙位点保存术,对照组行常规拔牙术后未予特殊处理。全部患者拔牙术前取石膏模型,术后即刻及术后6个月拍摄CBCT并于术后6个月再次取石膏模型,通过CBCT和模型测量对比分析术后6个月牙槽骨及软组织高度和宽度的变化。结果通过对比手术前后的CBCT测量结果,牙槽骨高度在唇侧和腭侧牙槽骨的高度测量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试验组唇侧和腭侧牙槽骨高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分别为(16.31±0.94) mm和(18.61±1.10) mm,牙槽骨宽度在根长的20%、70%测量值也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分别为(4.43±0.32) mm和(4.79±0.37) mm,但在根长50%处两种方法测量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软组织高度在上颌牙龈缘最高点及下颌牙龈缘最低点处,试验组((9.26±0.40) mm)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但在近中龈乳头、远中龈乳头处软组织两组间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前牙拔牙同期进行位点保存术处理,对拔牙后牙槽嵴高度、宽度和牙龈软组织的保存均具有积极意义,值得临床实践中推广。
- 承峥承峥葛昕葛昕王晨星李怀奇叶金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