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玲玲 作品数:4 被引量:17 H指数:3 供职机构: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 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 更多>> 相关领域: 生物学 经济管理 更多>>
油瓜的民族植物学研究 被引量:3 2015年 油瓜Hodgsonia macrocarpa,葫芦科多年生木质藤本植物。自20世纪初其食用价值被发现以来,各国科学家对其油脂组成、栽培利用进行了广泛研究。而油瓜的民族植物学系统研究则鲜为报道。本文运用关键人物访谈、小组讨论等民族植物学方法对油瓜的传统知识进行深入调查。本研究对西双版纳地区23个村寨的8个民族进行多次野外调查,记录民间传统利用数据,采集凭证标本。调查结果显示,油瓜的民族民间名多样;烤熟后的种仁被各民族所喜食;油瓜的根、茎、叶、果皮、种仁均可入药,主要用于肠道类疾病与皮肤类疾病的治疗。当地名称的多样性反映了各民族认识油瓜角度的差异,各民族间在油瓜食用知识方面较为一致,在药用知识上具在一定的差异。 王趁 张玲玲 王雨华关键词:油瓜 民族植物学 传统知识 大理地区传统药材集市的现状及特点 被引量:5 2013年 滇西北大理地区位于茶马古道上,处于白、汉、藏文化交汇区域,集市作为三民族生计互补与文化传播的中心,从古至今都有茶马交易与药材交易。现今受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与西医药文化的强烈影响,该地区的传统药材集市是否仍是白、汉、藏民族药材交易及相关医药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传统药材集市呈现出怎样的特点?本研究选取大理地区三个重要传统药材集市,从集市的药材经营和交易情况角度进行民族植物学调查。调查发现,现今传统集市上的药材交易仍为三民族交流的重要部分,各民族在其中表现的相关民族植物学知识不同。三民族在药材经营者人员分配的习惯制度上有差异,在所出售药材的种类与处理方式上不同。传统药材集市上呈现出的多民族交流,白、汉、藏民族间的差异而非趋同化特点,说明各民族间的相互需求关系,体现大理地区传统药材集市存在对白、汉、藏民族交流的重要性。本文最后讨论了该地区传统药材集市现今仍然存在的自然性和必然性,并提出不需要刻意对集市进行保护的观点。 王利 王雨华 庄会富 张宇 张玲玲 王趁关键词:民族植物学 文化交流 传统知识 食用植物民族植物学研究进展——基于Web of Science文献计量与知识图谱分析(英文) 被引量:4 2015年 基于传统食用植物研究的主要内容、研究现状和研究方法,以及未来的研究趋势,采用"食用植物"、"民族植物学"等关键词从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检索了1991年至2014年6月30日前发表的相关文献,并用CITESPACE软件,分析了食用植物民族植物学研究的相关文献,旨在发现其研究历史、现状和未来的发展趋势,为食用植物民族植物学研究工作者提供参考。通过文献检索,共检索到1991-2014年间发表的954篇文献。分析这954篇文献及其引文的研究内容后发现:传统食用植物知识的记录是过去和现在研究的重点;而传统食用植物研究中的定量研究方法、传统知识的传承、当地食用资源的管理和食用植物的营养、化学成分分析等是未来食用民族植物学研究的重点。 耿彦飞 杨雅 张宇 张玲玲 王雨华关键词:食用植物 民族植物学 传统知识 原住民 滇西北纳西族传统食用植物的民族植物学研究——以丽江地区文海村为例(英文) 被引量:5 2013年 社会的快速发展加剧了民族传统食用植物及其民族植物学传统知识的流失。粮食危机是全世界一直以来面临的危机,而在发展中国家则更加严重,因此开展传统食用植物的民族植物学研究十分重要和迫切。纳西族是滇西北高原上的原著少数民族,在长期生活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传统植物知识。研究采用民族植物学的原理和方法,于2012年对坐落于玉龙雪山山麓的文海纳西族村落开展了野外调查,共访谈信息报告人89人,其中关键信息报告人30人。具体采用了文献研究方法、参与式调查方法、关键人物访谈法和集体讨论法。结果表明:纳西族传统食用植物表现出物种数、采集时间、食用部位、食用类型、食用功能5个层面上的多样性。共记录到传统食用植物146种、45科、67属;与周边玉龙山植物相比,22%的科和7.4%的属至少有1种食用植物。采集时间可持续全年,春季采集的食用植物有20.44%,夏季有22.63%,秋季有48.18%,8.76%的食用植物还可在冬季采收。当地食用的植物部位有8种、食用类型有15种,66种食用植物有药用功能,可预防和治疗18种疾病。多样化的传统食用植物是纳西族抵抗食物短缺的物质基础,也蕴藏着丰富的资源。 张玲玲 张宇 王利 王雨华关键词:民族植物学 纳西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