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云 作品数:4 被引量:11 H指数:2 供职机构: 攀枝花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1950—2014年攀枝花市疟疾防治成效分析 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对四川省攀枝花市疟疾防治历程进行回顾性分析,为疟疾防控提供依据。方法收集1950—2014年疟疾防治资料,对不同年代发病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攀枝花市疟疾疫情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最为严重,1965年盐边县疟疾发病率为841.2/10万;米易县655.9/10万。经防治发病率逐步下降。到1989年该市已连续10年发病率控制在1/万以下,达到国家基本消灭疟疾的标准。2005年出现最后1例内源性疟疾病例。2000—2010年由到疟区务工人员引发138例输入性病例,2007年发病率达1.86/10万。2014年初通过省级验收,达到国家消除疟疾标准。结论攀枝花市2014年初已达到国家消除疟疾标准,但发生外来疟疾疫情的风险将持续存在。流动人口疟疾防控是工作重点,应持续开展蚊媒监测防治工作。 白永华 刘寿宇 韩晓辉 夏云 陈祖华 唐刚关键词:疟疾 2012年四川攀枝花市5例不明原因猝死发病特点 2014年 目的调查四川省攀枝花市盐边县温泉彝族乡不明原因猝死(简称攀枝花市不明原因猝死)疫情发病特点,分析发病规律。方法现场调查询问知情者,并填写不明原因猝死个案调查表。结果此疫情导致5名人员不明原因猝死、1例同发病例,发病女多于男、以青壮年为主,发病集中在7月22~24日,首末死亡时间距离50 h 28 min,死亡病例集中在2家。结论死亡病例具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和家庭聚集性,发病地区偏远、生活条件差,攀枝花市不明原因猝死符合云南不明原因猝死疫情诊断标准定义,此疫情扩大了不明原因猝死的地域范围。 王素芹 余卓君 夏云 唐新龄 白永华 祝小平 史昭 黄星辉 刘相鲲 刘寿宇关键词:发病特点 1950—2014年攀枝花市麻风病流行病学分析 被引量:5 2015年 目的分析攀枝花市1950—2014年麻风病流行特征,为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1950—2014年新发现麻风病例进行分析。结果全市1950—2014年共新发现麻风病2 562例。发病率最高为4.57/万(1985年);发现率最高为55.01/万(1959年);患病率最高为22.89/万(1971年)。之后疫情逐年缓慢下降,1980年后5年平均发现率及发病率下降到1/万以下,2005年后下降到0.1/万以下。男女之比为2.31∶1;发病主要以20~50岁年龄组为主。多菌型(MB)1 379例,占总病例的53.82%。晚期发现病例占43.60%,畸残率为36.61%。全市3个县区达到基本消灭麻风标准,两个县区仍为流行县。结论全市麻风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为达到消除麻风危害目标,防治工作仍需持续开展。 白永华 夏云 刘金康 杨华关键词:麻风病 疫情 流行病学分析 2012年四川省攀枝花市不明原因猝死流行病学调查分析 被引量:5 2013年 目的查找2012年四川省攀枝花市不明原因猝死病例的发病原因。方法采取流行病学调查方法获取死者生前的各种暴露因素,实验室检测排除已知的可能病因。结果此起疫情在72小时内导致5例不明原因猝死,1例同发病例,均为彝族,流行病学线索追踪调查5例死者、1例同发病例,均有"小白菌"食用史,未食用者未发病,食用的10人中有6人发病;实验室检测排除鼠疫及肉毒毒素、常见化学毒物、常见农药中毒;病理切片提示3例死者为心源性猝死,第五例死者系窒息死亡。结论第五例死者经病理切片排除了不明原因猝死;从食用"小白菌"至发病的潜伏期、发病者共同的食用史、家族食用习惯,推测"小白菌"是发生此起不明原因猝死的高危因子。 王素芹 唐新龄 白永华 黄星辉 沈来红 余卓君 夏云 刘相鲲 刘寿宇关键词:不明原因猝死 流行病学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