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莎莎

作品数:7 被引量:4H指数:1
供职机构:东北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吉林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文化科学一般工业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2篇专利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3篇农业科学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一般工业技术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4篇泥炭
  • 3篇沼泽
  • 2篇荧光
  • 2篇有机碳
  • 2篇泥炭沼泽
  • 2篇感器
  • 2篇传感
  • 2篇传感器
  • 1篇蛋白
  • 1篇杜鹃
  • 1篇杜鹃花
  • 1篇杜鹃花科
  • 1篇寻优
  • 1篇遗传算法
  • 1篇抑制蛋白
  • 1篇荧光传感
  • 1篇荧光传感器
  • 1篇有机碳含量
  • 1篇沼泽地
  • 1篇沼泽土

机构

  • 7篇东北师范大学
  • 1篇滨州学院
  • 1篇杭州师范大学

作者

  • 7篇刘莎莎
  • 3篇徐志伟
  • 2篇赵红艳
  • 2篇王升忠
  • 1篇卜兆君
  • 1篇刘超
  • 1篇田野
  • 1篇吴玉环
  • 1篇冯璐
  • 1篇王江静
  • 1篇白娥
  • 1篇刘莎莎
  • 1篇徐光远

传媒

  • 1篇植物生态学报
  • 1篇生态学报
  • 1篇腐植酸
  • 1篇湿地科学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6
  • 1篇2007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升温后泥炭孔隙水溶解有机碳浓度及其不稳定性:野外贫瘠沼泽地增温试验
2016年
北欧和北美的研究表明,近几十年来水生生态系统中溶解有机碳(DOC)浓度增加。尽管关于溶解有机碳提高的机制还没有定论,但是一般认为其根本原因在于升温、降水变率增加和大气沉降变化等气候变化因素。本实验历时长达3年,通过在泥炭地上方1.24 m处安装红外灯积极增温,测试了增温对泥炭孔隙水组成的影响。结果发现在泥炭地下5 c m处,生长季中各处理的平均温度(n=5)比对照处理高1.9±0.4℃(t=5.03,P=0.007)。同时,在泥炭地下25 c m处,生长季中各处理的孔隙水D O C浓度(73.4±3.2 m g/L)比对照处理(63.7±2.1 m g/L)高15%(t=4.69,P<0.001)。此外,升温后的处理中,D O C分解速率是实验室内对照处理的2倍,芳香性比对照组孔隙水更低(增温后泥炭在254 nm处的吸光度降低)。溶解有机氮(DON)浓度变化规律与DOC一致,每单位碳中溶解的氮随着温度升高而下降。以往的研究表明,在这个实验地,增温使净初级生产力增加;同时,几丁质酶和葡萄苷酶的活性增加。本实验观察到,增温条件下DOC浓度增加,可能是因为根际微生物和植物相互作用的结果。在能去质子化生物分子池中,也探测到增温后出现较多的、独特的含有较高双键(DBE)的含氮化合物(在通过超高分辨率离子电喷雾质谱鉴定达到的所有化合物中占16%),这些化合物可能是随着增温引起的植物、微生物和酶活性增加后的产物。随着泥炭地持续升温,相对不稳定的DOC含量升高,这可能导致地表径流中DOC浓度增加,还可能作为有效的电子供体(或者受体)源使陆地和水生环境中的CO2和CH4增加。
Evan S.KaneLynn R.MazzoleniCarley J.KratzJohn A.HribljanChristopher P.JohnsonThomas G.PypkerRodney Chimner赵旋琪王江静赵红艳刘莎莎
关键词:泥炭溶解有机氮溶解有机碳杜鹃花科莎草科
泥炭地特征性环境因子促进泥炭藓持久孢子库的形成被引量:1
2019年
研究泥炭地特征性环境因子--淹水、少氧和化感物质对泥炭藓孢子持久性的影响,可深入理解泥炭地泥炭藓持久孢子库的形成机制,为退化泥炭地泥炭藓地被恢复研究提供参考。该研究以藓丘种和丘间种两种泥炭藓的孢子为试验材料,通过室内模拟控制实验的方法,研究泥炭藓孢子在空气、超纯水、泥炭地地表水和泥炭藓沥出液中,及3种速率充气下,孢子萌发力持久性的变化。经充气处理后,泥炭藓孢子持久性显著低于不充气处理。不充气时,泥炭藓孢子在含有化感物质的泥炭地地表水和泥炭藓沥出液中保存,持久性显著高于在超纯水中保存。通径分析结果显示,溶解氧是影响泥炭地泥炭藓孢子持久性的主要因子和限制因子,养分元素氮(TN)和磷(TP)的浓度为孢子持久性的负作用因子。研究结果表明,泥炭藓孢子散布于苔藓地被基质或淹水的丘间生境中,比暴露于空气或在无化感物质的水中,能更好地维持萌发力。泥炭地中,泥炭藓孢子和其他植物的繁殖体的超长寿命可能归因于少氧、养分贫乏和丰富的化感物质等泥炭地特征性环境因子。
冯璐冯璐吴玉环卜兆君吴玉环
关键词:泥炭藓泥炭地化感物质
基于改进遗传算法的智能组卷系统应用研究
随着计算机技术及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智能组卷系统的研究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所重视。由于影Ⅱ向组卷效率和质量的核心因素是组卷算法的设计,因此设计一种行之有效的算法使生成的试卷能够最大程度满足用户需要是本文的研究目的。在...
刘莎莎
关键词:遗传算法题库系统智能组卷系统全局寻优
文献传递
水位影响泥炭沼泽土壤有机碳分解的生物化学机制研究进展被引量:2
2022年
在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影响下,泥炭沼泽生态系统急剧退化,其独特的氧化还原过程使得退化泥炭沼泽及其恢复过程中土壤有机碳(SOC)分解与存储机制成为研究的热点问题。泥炭沼泽排水/再湿过程会显著改变土壤的氧化还原条件,进而改变土壤微生物群落和酶活性,驱动铁氧化还原过程,影响SOC分解。已有研究对“缺氧是维持泥炭地碳存储的关键”的传统理论提出了质疑,而土壤酶及铁(Fe)在土壤SOC分解与存储过程中分别扮演着“酶锁”和“铁门”的作用,二者同时受到氧化还原条件的影响。然而,有关退化泥炭沼泽及其恢复过程中酶-土壤SOC-Fe相互作用及微生物驱动机制还有待深入。总结了干旱/排水/再湿对泥炭沼泽土壤SOC组分、分子结构、碳排放的影响,并从微生物、酶、Fe化学的角度归纳总结了泥炭沼泽土壤SOC分解的生物化学机制。未来研究中应将土壤水分与土壤SOC分解的生物地球化学机制联系起来,探寻水位变化过程中生物及非生物要素对土壤SOC分子结构变化的调控机制及土壤氧化酶-酚类物质/SOC分子结构-水解酶之间的作用机制。同时,关注Fe的氧化和还原过程,评估Fe-SOC在泥炭沼泽土壤有机碳中的地位,利用分子生物学手段探究水位变化过程中酶-SOC分解/碳排放-铁之间的权衡机制。
徐志伟徐志伟王钰婷刘莎莎王升忠
关键词:泥炭沼泽水位变化微生物
一种基于Oxidized Cyt C-CuInS<Sub>2</Sub> QDs的荧光纳米传感器及其构建方法和应用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Oxidized Cyt C‑CuInS<Sub>2</Sub> QDs的荧光纳米传感器及其构建方法和应用,属于纳米材料荧光传感器技术领域,其中,基于Oxidized Cyt C‑CuInS<Sub>...
刘自平白娥刘莎莎徐志伟 周帅
草本泥炭分解过程中有机碳含量和酶活性变化的模拟实验研究被引量:1
2020年
为了探讨草本泥炭分解过程中其有机碳含量和酶活性的变化,于2017年5月,在吉林省敦化市东沟草本泥炭沼泽中,采集了泥炭柱样品;按照自然条件下5~10月的气温和泥炭沼泽积水情况,在实验室的培养箱中,对泥炭柱样品进行模拟培养,实验时间为2017年5月5日~10月25日;在模拟培养过程中,在每月中旬从泥炭柱上取样,测定草本泥炭样品中的有机碳含量、有机组分含量以及多酚氧化酶、过氧化物酶和β-葡萄糖苷酶活性。研究结果表明,在实验期间,0~40 cm深度泥炭样品中的有机碳含量总体上在减小,40~50 cm深度泥炭样品中的有机碳含量总体上在增大;随着培养时间延长,各深度泥炭样品中的难水解物和不水解物含量都减小,0~30 cm深度泥炭样品中的易水解物含量增大;0~30 cm深度泥炭样品中多酚氧化酶的活性在7~9月较大,30~50 cm深度泥炭样品中β-葡萄糖苷酶的活性在6~7月较大,40~50 cm深度泥炭样品中过氧化物酶的活性在整个实验期间都相对较大。
徐光远徐光远刘莎莎赵红艳王升忠
关键词:有机碳酶活性泥炭沼泽
β-葡萄糖苷酶活性检测用免标记型光学纳米传感器及应用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β‑葡萄糖苷酶活性检测用免标记型光学纳米传感器及应用,该传感器中蛋白‑无机杂交纳米花可通过电子转移将荧光红染料催化转化为深紫红色,具有强荧光的试卤灵。当向体系中加入β‑Glu时,由于生氰苷的存在,β‑Gl...
刘自平刘莎莎田野 周帅
文献传递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