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圣

作品数:8 被引量:10H指数:2
供职机构:湖南科技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矿业工程建筑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2篇专利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3篇矿业工程
  • 2篇建筑科学

主题

  • 3篇岩石力学
  • 2篇多缸
  • 2篇液压
  • 2篇液压千斤顶
  • 2篇张拉装置
  • 2篇蠕变
  • 2篇三轴压缩
  • 2篇千斤顶
  • 2篇围压
  • 2篇围岩
  • 2篇巷道
  • 2篇锚杆
  • 2篇红砂岩
  • 2篇峰后
  • 1篇底板
  • 1篇底板巷道
  • 1篇顶板
  • 1篇应力松弛
  • 1篇张拉方法
  • 1篇蠕变模型

机构

  • 7篇湖南科技大学

作者

  • 7篇刘圣
  • 6篇李树清
  • 6篇袁越
  • 1篇吴海
  • 1篇赵延林

传媒

  • 2篇湖南科技大学...
  • 1篇矿业工程研究
  • 1篇工程研究——...

年份

  • 1篇2019
  • 2篇2018
  • 4篇2017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一种多缸锚杆液压张拉装置及锚杆张拉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多缸锚杆液压张拉装置及锚杆张拉方法,装置包括液压油泵系统、张拉平台、连接器和螺母紧固装置;张拉平台包括承载圆盘和多个液压千斤顶,液压千斤顶的一端安装在承载圆盘上,液压千斤顶与液压油泵系统连接;连接器包括连...
李树清刘诚陈国豪袁越刘圣
文献传递
三轴压缩下红砂岩峰后应力松弛特性试验研究被引量:6
2017年
为揭示岩石峰后松弛特性,采用MTS815电液伺服试验机,对红砂岩进行了三轴压缩下峰后松弛试验,分析了峰后松弛曲线特征,研究了损伤程度、位移加载速率对峰后松弛的影响规律,探讨了围压、初始应力水平对峰后松弛特性的影响机理.试验结果表明:制约红砂岩峰后松弛试验成功进行的因素包括岩样的损伤程度、位移加载速率等;增大位移加载速率能在一定程度上延长红砂岩岩样峰后松弛失稳时间,减小损伤程度能使峰后松弛以衰减松弛为主,很快趋于稳定;红砂岩峰后松弛曲线主要由瞬时松弛段和减速松弛段组成;应力松弛量与围压、损伤程度以及初始应力有关,与围压呈负相关,与损伤程度、初始应力呈正相关.研究结果对于岩石峰后流变特性研究及破裂围岩控制具有一定的意义.
刘圣李树清袁越
关键词:岩石力学峰后应力松弛三轴压缩围压
基于围压增量的损伤砂岩三轴蠕变试验被引量:1
2017年
为研究岩石峰后轴向与径向蠕变特性,采用MTS815岩石力学试验系统,进行了三轴压缩下红砂岩峰后蠕变试验,获取了不同性态的峰后轴向与径向蠕变曲线,探讨了岩石峰后轴向与径向蠕变特征,研究了损伤程度、围压增量对峰后轴向与径向蠕变特性的影响规律.试验结果表明:岩石峰后轴向与径向蠕变曲线主要由等速蠕变阶段和加速蠕变阶段组成,峰后径向蠕变特征相比轴向蠕变特征更显著;轴向和径向蠕变量与损伤程度呈正相关,径向蠕变相比轴向蠕变对损伤程度的敏感性更高,损伤程度的变化对径向蠕变的影响程度更强;施加围压增量,轴向与径向蠕变速率大大降低,蠕变失稳时间延长;围压增量对径向蠕变的影响明显强于轴向蠕变,工程实践中应重点控制围岩的径向变形.
刘圣李树清袁越
关键词:岩石力学
一种多缸锚杆液压张拉装置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多缸锚杆液压张拉装置,包括液压油泵系统、张拉平台、连接器和螺母紧固装置;张拉平台包括承载圆盘和多个液压千斤顶,液压千斤顶的一端安装在承载圆盘上,液压千斤顶与液压油泵系统连接;连接器包括连接套和连接杆;...
李树清刘诚陈国豪袁越刘圣
文献传递
三轴压缩下红砂岩峰后蠕变力学特性试验被引量:2
2019年
为研究岩石峰后蠕变力学特性,利用MTS815电液伺服岩石力学试验系统,对红砂岩进行三轴压缩下峰后蠕变试验.分析了红砂岩峰后蠕变特征,估算了红砂岩峰后长期强度,采用改进的西原模型对峰后蠕变特性进行了描述,确定了模型参数.结果表明:红砂岩峰后蠕变破坏应力下并不直接进入加速蠕变阶段,而是由等速蠕变阶段逐渐向加速蠕变阶段转化.红砂岩峰后蠕变变形主要集中于加速蠕变阶段,加速蠕变阶段短时间内蠕变的剧烈变形是岩石失稳破坏的重要原因.随着荷载的加大,岩样的破坏形态由单一的剪切破坏与裂纹扩展等破坏形式逐渐向多剪切破坏演化,破坏块体增多,岩样更加破碎.本次试验红砂岩峰后长期强度仅为其峰值强度的42.56%,长期强度折减量较大.红砂岩峰后蠕变特性可用改进的西原模型进行描述,各级应力水平下模型曲线与试验曲线拟合较好.研究结果为深部工程围岩峰后流变力学特性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意义.
刘圣李树清李树清裴叶袁越陈国豪
关键词:岩石力学三轴压缩蠕变模型
底板巷道工程的采动响应分析及其围岩控制
2017年
针对采动影响下底板巷道的变形失稳及其围岩控制问题,综合采用现场调研、理论分析、数值计算及现场实测等方法,建立了底板巷道围岩应力的简化计算模型,深入分析了底板巷道围岩应力的采动响应规律及其变形机制。结果表明,在采动邻域内,底板巷道的围岩应力响应十分敏感,大主应力动压系数呈持续增大的趋势,是围岩产生变形的主要阶段;底板巷道水平应力的采动响应值远高于垂直应力,因而容易造成围岩两帮高偏应力部位严重变形,致使顶板载荷支撑结构的破坏,进而引起顶板的垮冒灾害及巷道的整体失稳。现场支护工程实践表明,提出的锚网注+卸压锚索+底板锚索复合控制技术对于底板巷道围岩的稳定性控制切实有效。
袁越李树清赵延林刘圣吴海
关键词:底板巷道围岩控制
岩石峰后流变试验及其应用研究
在复杂的工程环境下,岩体的受力与变形表现出很强的时间效应。在巷道开挖过程中往往会产生一定范围的破裂区,在长期荷载作用下巷道围岩的流变既有完整围岩的流变,也有破裂围岩的流变,破裂围岩的流变是导致巷道长期变形的一个主要因素,...
刘圣
关键词:巷道围岩冒顶机理安全控制
文献传递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