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强
- 作品数:4 被引量:59H指数:4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渗流流体力学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更多>>
- 核磁共振可动流体实验最佳离心力确定新方法研究被引量:8
- 2013年
- 在核磁共振实验中,一般通过高速离心的方法来区分可动流体和束缚流体。为了准确地测试可动流体饱和度,需要确定一个最佳离心力。传统的最佳离心力标定方法需要多次离心,并且离心力只能间断增加。改进的方法通过matlab数据拟合可以减少离心次数,并将该离心力-含水饱和度拟合曲线中,满足斜率为-69/500的点的纵坐标作为最佳离心力。更进一步地通过岩心理想毛细管模型,推出离心力与孔渗数据之间的理论关系。结合该理论关系与已经建立的最佳离心力标定方法,得到最佳离心力与孔渗数据之间的拟合曲线。该曲线给出了核磁可动流体饱和度实验中最佳离心力与岩心孔隙度和渗透率之间的函数关系,使最佳离心力可以通过岩心孔渗数据确定。
- 孟智强郭和坤周尚文刘强李海波
- 关键词:核磁共振可动流体
- 四川盆地侏罗系致密储层孔隙结构特征被引量:23
- 2013年
- 运用常规岩芯分析法、核磁共振T2弛豫谱法和气水高速离心法,研究四川盆地致密油藏储层孔隙结构特征,得到一系列岩芯饱和水状态及束缚水状态下岩芯T2谱,分析致密油藏储层孔隙结构类型、孔隙度及可动流体饱和度等特征,确定了致密砂岩的渗透率系数C和T2截止值.研究结果表明,T2谱能定性反映岩芯的孔隙类型,致密石灰岩为孔隙型储层和孔隙-裂缝型储层;致密砂岩为孔隙型储层,且以小孔隙为主,中大孔隙为辅,仅少量岩芯发育有微裂缝,改善了储层渗透性;致密砂岩与石灰岩气测孔隙度均值分别为4.88%和1.93%,核磁孔隙度一般小于气测孔隙度与水测孔隙度;流体可动性随渗透率、喉道半径和致密岩芯类型等不同而异;致密砂岩和石灰岩的T2截止值、渗透率系数均小于常用值.
- 郭和坤刘强李海波孟智强白永旺
- 关键词:油气层物理四川盆地致密油藏孔隙结构
- 塔里木盆地致密砂岩气储层微观孔隙结构被引量:4
- 2015年
- 为研究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储层储集条件及其微观孔隙结构,应用核磁共振技术测定不规则岩样核磁孔隙度与核磁渗透率,应用高速离心实验标定岩样T2截止值,划定可动流体饱和度与不同喉道半径控制的可动流体体积分数,应用低温氮气吸附实验,深入分析岩样微观孔隙结构,建立致密砂岩储层渗透率、可动流体饱和度与微观孔隙特征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库车坳陷J1a层位致密砂岩气藏在深度4-5 km的储层占主要部分,平均渗透率0.021×10^-3-3.982×10^-3μm^2,平均孔隙度2.96%-7.17%;平均比表面1.83-2.35 m^2/g,为页岩的1/10;该储层中半径为50 nm以下喉道控制孔隙占总孔隙60%左右,半径50 nm以下孔隙以介孔为主,平均占总孔隙的33.03%。当渗透率由0.1×10^-3μm^2以下逐渐增大至1×10^-3μm^2以上时,砂岩孔隙形状由墨水瓶孔为主逐渐变为平行板状孔,再逐渐变为V型孔。库车坳陷致密砂岩气物性较差,占总孔隙27%的由半径50 nm以下喉道控制的较大孔隙可以作为致密砂岩气藏进一步开发突破点。
- 孟智强郭和坤刘强姜柏材李海波
- 关键词:致密砂岩核磁共振孔径分布孔隙结构
- 致密油储层水驱油核磁共振实验研究被引量:28
- 2014年
- 针对鄂尔多斯盆地有代表性致密油储层岩心,将核磁共振技术与水驱油物模实验相结合,对储层初始状态油相赋存特征及水驱油后微观剩余油分布特征进行研究。研究表明:水驱油前,渗透率〉0.3×10^-3μm^2储层粒间孔内(大、中等孔隙)油赋存量多于黏土微孔,渗透率〈0.1×10^-3μm^2储层大孔隙很少,油主要赋存于黏土微孔及中等孔隙内。水驱油后,4个渗透率级别(〉1×10^-3,0.3-1×10^-3,0.1-0.3×10^-3和小于0.1×10^-3μm^2)储层大孔隙采出程度R均很高,分别为77.35%,73.75%,75.70%和60.66%,剩余油饱和度Sorm均很低,分别为3.10%,4.71%,0.81%和0.50%,大孔隙内很少或无剩余油;中等孔隙R较高,分别为64.32%,53.52%,73.34%和82.68%,Sorm较低,分别为10.30%,13.89%,7.95%和5.05%;渗透率越低,该类孔隙R越高,Sorm越低;黏土微孔R均很低,分别为14.32%,17.09%,19.79%和22.61%,Sorm均很高,分别为27.99%,20.94%,29.18%和31.15%,表明剩余油主要分布在黏土微孔内。不同区块层位比较,Ⅰ层好于Ⅱ层,AⅠ储层最好。
- 李海波郭和坤刘强孟智强王学武孙玉平
- 关键词:鄂尔多斯盆地水驱油核磁共振剩余油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