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韡
- 作品数:10 被引量:14H指数:3
- 供职机构: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一期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艺术文化科学历史地理文学更多>>
- 重绘民国时期戏曲研究思想地图——《民国时期戏曲研究学谱》之二十四被引量:2
- 2017年
- 学术的发展离不开对既有研究成果的继承、辨析与深化,戏曲研究也是如此。而当前研究者的目光,多集中于王国维、吴梅这样的巨擘(核心圈学人),或长期在高校(科研院所)执教的名家(主流圈学人),一定程度地忽略了其他戏曲研究学者之成果的挖掘和整理。在戏曲研究史上,20世纪上半叶活跃着一批不容忽视却久为忽略的"失踪者",他们曾在戏曲的不同研究方向上开风气之先,领一时风云,然而由于各种复杂的历史原因,目前已少为人知,以致有学者将因袭误认作原创。这种学术史地位与研究史现状之间的悖论,说明目前的学术研究史版图还远远称不上丰富和完整。在这个意义上,"泛主流圈"和"辐射圈"的戏曲研究人物,就是一座少为人关注的学术富矿。重绘民国时期戏曲研究的思想地图,离不开对这一批学人研究成果的全面了解和把握。为他们建档立传,既是学统之赓续,也是释放那湮没已久的"边缘的活力"。
- 赵兴勤赵韡
- 关键词:民国时期戏曲研究
- 钱南扬戏曲研究的学术进路与治学精神——民国时期戏曲研究学谱之二十三被引量:2
- 2016年
- 钱南扬是国学大师吴梅的嫡传弟子,与卢前、任中敏、王玉章、蔡莹雅称"吴门五学士"。他在俗文学研究特别是南戏研究领域独树一帜,在海内外学界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钱南扬学术兴趣的萌发、学术路径的选择、学术方法的形成以及对乾嘉学者治学精神的推崇,大都与其学术交往谱系有着密切的关系。从先生戏曲研究内部的逻辑进路来看,他依次采取的是"围圈设靶"、"剪裙边"、"放长线"的学术策略。钱南扬"以乾嘉学者治经史之法治曲",以材料为始基,以字词为切入点,沿波溯源,直"通乎古圣贤之心志"。他对明传奇的研究,既是扩大搜索范围、钩沉南戏资料的偶然,也是研究工作"从源到流"自然延伸的必然。先生深谙清代朴学之精髓,始于文献、归于文献,却能不囿于文献,作饾饤考证之学。他的著述所体现出的治学特点十分鲜明,具体来说,大约有如下几点:一是总结性,注重对学术史的总结和学术遗产的梳理;二是创新性,勇走学术研究中的"井冈山之路";三是敏锐性,格外关注研究领域新的学术成果或新材料的出现;四是资料性,"每一观点的提出都以翔实的资料考证为基础";五是渐进性,对自己的学术观点和论著不厌其烦地进行修正和完善;六是实证性,注重田野考察方法在学术研究中的运用。而钱南扬之治学精神主要包括:"拓荒补阙",攻坚克难;专心向学,心无旁骛;心存稽古,用乃随时;实事求是,辩证思维。了解先生的学术缘起与交往谱系,整理他所留下的学术遗产,总结他的学术进路与治学精神,有利于祛除研究界的各种病相,给当今学者带来很多启迪。
- 赵兴勤赵韡
- 关键词:民国时期戏曲研究
- 顾随研究——民国时期戏曲研究学谱之十二
- 2012年
- 顾随集作家、诗人、词人、书法家、学者于一身,在多个方面取得足以令人仰慕的成就,戏曲研究即为显例。他对戏曲研究之贡献,主要有如下三端:第一,元曲方言、词汇之研究;第二,戏曲文献的辑逸与整理;第三,率先提出《词谑》的作者为李开先。在戏曲创作方面,顾随接连写下6部杂剧。这些剧作,与其戏剧观(文艺观)也存在着内在的逻辑统一性。顾随瓣香元曲,且能在视野上有所开拓,内涵上有所突破,成为中国杂剧创作史上名副其实的殿军。本文就其戏曲研究和杂剧创作略抒管见。
- 赵兴勤赵韡
- 关键词:民国时期戏曲研究顾随
- 徐筱汀戏曲研究的主要特色与学术贡献——民国时期戏曲研究学谱之十六被引量:1
- 2014年
- 戏曲史家徐慕云驰名中外,其弟徐筱汀亦与戏曲结缘,且堪称多面手。在戏曲研究方面,涉及戏曲史、戏曲演出、戏曲教育、戏曲音乐、戏曲服饰等多个领域,且均取得不俗成果,其学术观点屡为国内外著名学者征引;在戏曲创作方面,曾为四大名旦之一的荀慧生写过剧本,并编有《陆文龙》、《打金枝》等轰动一时的剧目。徐筱汀的戏曲脚色研究、戏曲术语研究、"京派""海派"研究等,在一定意义上开风气之先,颇具学术价值。
- 赵兴勤赵韡
- 关键词:民国时期
- 徐调孚戏曲活动述论——民国时期戏曲研究学谱之二十一被引量:3
- 2015年
- 徐调孚与茅盾、郑振铎、叶圣陶等,均有着深厚的情谊。他的戏曲研究,曾引起赵景深、叶德均、浦江清等著名学者的关注。文章就其与昆曲的结缘、与戏曲研究名家赵景深的交往及其在戏曲研究方面所作出的学术贡献进行论述。徐调孚戏曲研究成果的数量,相较同时期的研究大家可谓有限,然其学术分量却值得一书。首先,是对近代学术研究文献的补苴与梳理。其次,是对戏曲目录之学的探究。再次,是对戏曲研究中若干重要学术问题如戏曲之概念、戏剧体制、戏曲生成等的探讨。《民国时期戏曲研究学谱》系列论文致力于发掘学界往事、回顾大家治学经历与为学途径,是为了捡拾学术前辈们留下的精神财富,不断汲取前贤治学的精髓,学习他们为人的无私坦荡和为学的深根固本,从而恢复"研究"二字的重量,并彻底摈弃某些"去中国化"的不良倾向,以赓续道统,守护学术之正脉。
- 赵兴勤赵韡
- 关键词:民国时期戏曲研究
- 《周秋汀八十寿序》著作者考辨
- 2015年
- 《周秋汀八十寿序》一文,学界对其著作权并无争议。然读明代方凤的《改亭存稿》,发现集中所收《寿周秋汀八十序》与《周秋汀八十寿序》文字几乎全同,细致考辨版本及作品内容,此文著作权应归属方凤。
- 赵兴勤赵韡
- 冯叔鸾“戏学”的丰富内蕴及文化旨归——民国时期戏曲研究学谱之二十被引量:7
- 2014年
- 冯叔鸾是民国初年风云一时的剧评家,目前生平事迹已少为人提及,学术贡献更近乎湮没无闻。个中原因,除了他发表之成果与当今学院派主流之研究旨趣不符外,还在于其政治问题与人格操守(曾出任维新政府内政部地政司司长、如皋县长等伪职)。若摈弃成见,"不以其过没其功",可以发现,冯氏在戏曲研究方面有开创之意义。如在研究对象的选取上,率先对新、旧剧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研究,早于佟晶心《新旧戏曲之研究》十数年;在研究方法的探索上,倡导"探讨根本上之组织而为学理的研究"。如此等等,均显露出冯氏超越那个时代的具有现代学术况味的治学精神。然其最为可贵之处,是首次提出"戏学"这一概念,将戏曲纳入科学范畴予以考量。这种自觉的学科意识,比王国维、梁启超更早,客观上提高了戏曲的研究地位。其"戏学"内蕴丰富,涉及演员素质、从业动机、场上表演、观众心理、编剧原则、戏曲盛衰之学理探讨、戏剧文学之审美意义等诸多方面,决非"专用以学戏者"。而早在百年前,冯氏已意识到戏曲表演艺术对"虚"、"实"关系的斟酌与把握,殊为可贵。
- 赵兴勤赵韡
- 关键词:民国时期戏曲研究
- 《方志著录元明清曲家传略》所载吴震生史料辨正
- 2016年
- 赵景深等编《方志著录元明清曲家传略》所载清代戏曲家吴震生之史料,存在着误录、错记、漏收诸种情况。一是将《(康熙)常州府志》所载武进入吴震生,与戏曲家吴震生混为一人;二是在引用《(乾隆)杭州府志》时,将吴震生著作名称、出处均写错;三是漏收《(光绪)重修安徽通志》、《(道光)歙县志》、《(民国)歙县志》等书关于吴震生之记载。
- 赵兴勤赵韡
- 关键词:史料辨正
- 佟晶心戏曲研究的学术取径与创新意义——民国时期戏曲研究学谱之十八被引量:3
- 2014年
- 佟晶心是最早使用"话剧"这个词的人,他在《剧学月刊》、《歌谣》等当时知名的学术刊物上发表戏曲及民俗研究论文数十篇,他的专著《新旧戏曲之研究》被誉为"革命式的书",学术观点曾得到卢前、赵景深、台静农、吴晓铃、叶德均、顾颉刚、罗常培、谭正壁等著名学人及名伶程砚秋等人的关注。佟氏还是一名高产的剧作家,在话剧及传统戏曲方面均有作品问世。令人遗憾的是,佟晶心和杜颖陶、邵茗生等人一样,均是20世纪上半叶古代戏曲研究史上不容忽视却久被忽略的"失踪者"。这种学术史地位与研究史现状之间的悖论,再次说明目前的学术研究史版图还远远称不上丰富和完整。
- 赵兴勤赵韡
- 关键词:民国时期戏曲研究
- 朱蔚荣所藏“凤江炉”炉身图像考释
- 2015年
- 徐州朱蔚荣先生珍藏的明代手炉,铜质匀净,炉盖严密,历久而不失光泽,更兼刀工技法纯熟,线条舒展,纹饰精美。从款识、用料及雕工来看,当为著名匠人王凤江的作品。王凤江生活于明代中后叶,万历年间已成名,或是嘉靖年间生人。朱藏"凤江炉",炉身两面皆有人物图案,且神态各异,栩栩如生。经细致考察,这两幅图像分别表现的,殆即汪廷讷所撰《狮吼记》第九出《奇妒》、第十六出《顶灯》之相关场景。这一重要发现,对明代戏曲演出形态、剧目之传播与接受等研究均很有帮助,可补目前学者论述之未逮,并启示研究者,于传统的文本文献研究和常见的戏曲专属文物(如古戏台等)研究之外,还应关注业已融入古代日常生活的某些戏曲元素(如剪纸、年画、刺绣、瓷器、铜器、家具、门窗、瓦当等),此或为古代戏曲研究拓展出一条新的路径。
- 赵兴勤赵韡
- 关键词:戏曲艺术戏曲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