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贾颖

作品数:5 被引量:9H指数:1
供职机构:内蒙古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内蒙古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一般工业技术理学化学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一般工业技术
  • 2篇理学
  • 1篇化学工程

主题

  • 4篇第一性原理
  • 4篇第一性原理研...
  • 4篇石墨
  • 4篇石墨烯
  • 4篇BC
  • 4篇LI
  • 2篇电子结构
  • 2篇子结构
  • 1篇电池
  • 1篇锂离子
  • 1篇锂离子电池
  • 1篇吸附能
  • 1篇离子
  • 1篇离子电池
  • 1篇立式磨
  • 1篇模态
  • 1篇模态分析
  • 1篇固有频率

机构

  • 5篇内蒙古科技大...
  • 1篇包钢集团设计...

作者

  • 5篇刘学杰
  • 5篇贾颖
  • 4篇任元
  • 2篇姜永军
  • 2篇贾桂霄
  • 1篇刘剑
  • 1篇郑刚

传媒

  • 2篇功能材料
  • 2篇人工晶体学报
  • 1篇矿山机械

年份

  • 4篇2015
  • 1篇2014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立式磨磨盘的模态分析研究
2014年
运用ANSYS软件对某型号立式磨磨盘进行有限元模态分析,分析了其固有频率和振型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第15阶时磨盘盘面发生三方向弯曲,磨机振幅加大。进而对磨盘颈部和磨盘落料区支撑板厚度的变化与固有频率的关系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磨盘落料区支撑板与颈部的厚度最佳增加值为100 mm,磨盘盘面三方向弯曲的固有频率增加了10.05%,提高了其固有频率,取得了较好的动态特性。
姜永军刘剑刘学杰郑刚贾颖
关键词:立式磨模态分析固有频率
Li在石墨烯、BC_3及C_3N表面吸附与迁移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2015年
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方法,研究了Li在本征石墨烯及BC3、C3N表面的吸附和迁移行为。与本征石墨烯相比,硼掺杂浓度为25%(原子分数)时提高了Li的吸附能,而氮掺杂浓度为25%(原子分数)时减弱了Li的吸附能,这归因于掺杂物种具有不同的电子结构。通过NEB方法计算了Li在本征石墨烯、BC3、C3N表面的迁移,结果表明,相比于本征石墨烯,硼掺杂浓度为25%(原子分数)的石墨烯减弱了Li的扩散,而氮掺杂浓度为25%(原子分数)的石墨烯促进了Li的扩散。
刘学杰李沛艾贾颖任元贾桂霄
关键词:第一性原理吸附能
Li吸附对石墨烯、BC_7、C_7N电学性质影响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2015年
基于密度泛函理论(DFT)的第一性原理方法,对Li在本征石墨烯、BC7和C7N表面最稳定位置的吸附进行了结构优化,计算了本征石墨烯、BC7和C7N吸附Li前后的能带结构,态密度,电荷转移,差分电荷密度和结合能。结果表明,B掺杂浓度为12.5%(原子分数)时可显著提高石墨烯的Li吸附能,N掺杂浓度为12.5%(原子分数)时减弱了石墨烯的Li吸附能。吸附Li后的graphene-Li、BC7-Li和C7N-Li体系均显示出金属性,且Li与石墨烯、BC7和C7N体系间存在离子键和共价键的混合。
刘学杰贾颖姜远涛李沛艾任元
关键词:第一性原理石墨烯电子结构
Li在石墨烯、BC_7及C_7N表面吸附与迁移的第一性原理研究被引量:1
2015年
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方法,本文系统研究了Li在本征石墨烯及BC7、C7N表面的吸附和迁移行为。与本征石墨烯相比,硼含量为12.5at%时提高了Li的吸附能,而氮含量为12.5at%时减弱了Li的吸附能,这归因于掺杂物种具有不同的电子结构。通过NEB方法计算了Li在本征石墨烯、BC7、C7N表面的迁移。结果表明,相比于本征石墨烯,硼含量为12.5at%的石墨烯减弱了Li的扩散,而氮含量为12.5at%的石墨烯促进了Li的扩散,有助于提高石墨烯负极材料的充放电性能。
刘学杰李沛艾贾颖任元贾桂霄
关键词:锂离子电池石墨烯第一性原理
Li吸附对石墨烯、BC_3、C_3N电学性质影响的第一性原理研究被引量:8
2015年
基于密度泛函理论(DFT)的第一性原理方法,对Li在未掺杂和B(N)掺杂浓度为25%(原子分数)的石墨烯表面最稳定位置的吸附进行了结构优化,计算了本征石墨烯及B(N)掺杂石墨烯吸附Li前后的能带结构、态密度、电荷转移、差分电荷密度和结合能。计算结果表明,B掺杂浓度为25%(原子分数)时可显著提高石墨烯的Li吸附能,N掺杂浓度为25%(原子分数)时减弱了石墨烯的Li吸附能。吸附Li后的石墨烯、BC3和C3N体系均显示出金属性。
刘学杰贾颖姜永军李沛艾任元
关键词:第一性原理石墨烯电子结构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