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冬

作品数:4 被引量:73H指数:4
供职机构: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西部行动计划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2篇丘陵区
  • 2篇紫色土
  • 2篇污染
  • 2篇径流
  • 2篇降雨径流
  • 1篇氮磷
  • 1篇氮磷流失
  • 1篇氮磷流失特征
  • 1篇点源
  • 1篇点源污染
  • 1篇养分
  • 1篇养分富集
  • 1篇影响因素
  • 1篇水体
  • 1篇水体沉积物
  • 1篇土壤
  • 1篇土壤侵蚀
  • 1篇泥沙
  • 1篇农村
  • 1篇农村集镇

机构

  • 4篇西南大学
  • 3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中国科学院研...

作者

  • 4篇王冬
  • 3篇罗专溪
  • 3篇朱波
  • 3篇辛伟
  • 2篇汪涛
  • 2篇唐家良
  • 1篇魏世强
  • 1篇张进忠
  • 1篇张剑
  • 1篇蒋锐

传媒

  • 1篇环境科学学报
  • 1篇长江流域资源...
  • 1篇农业环境科学...
  • 1篇内蒙古环境科...

年份

  • 4篇2008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紫色丘陵区小流域典型降雨径流氮磷流失特征被引量:38
2008年
对2007年盐亭小流域两场典型降雨(施肥后首场大雨和大暴雨)的径流过程进行了连续监测,同步测定了径流量、氮磷浓度,旨在阐明农业小流域典型降雨氮磷流失随降雨径流的变异规律。结果表明,流量曲线与浓度过程线变化趋势一致。整个径流过程中的氨态氮(AN)与磷酸盐(PO34--P)浓度较低且波动较小。初期径流颗粒态氮(PN)、颗粒态磷(PP)与总磷(TP)的浓度高于后期径流,初期冲刷效应明显。颗粒态氮(PN)是氮素在径流初期迁移的主要形态,而后期以硝态氮(NN)为主;但PP是整个径流过程中的主要迁移形态。初期径流中AN、PN、TP、PP及泥沙(SS)负荷分布较大,而硝态氮(NN)、总氮(TN)和PO34--P则主要分布在径流后期。污染物初期冲刷和NN后期淋溶是暴雨径流氮素流失的主要原因,而施肥后首场降雨氮素流失的主要原因是NN淋溶。暴雨径流产生氮磷负荷巨大,TN与TP分别为167.04kg和20.75kg;而施肥后首场大雨径流氮磷流失负荷较小,分别为12.07kg(TN)、1.04kg(TP),其中60%的TN以NN流失。
蒋锐朱波唐家良罗专溪王冬辛伟魏世强
关键词:大暴雨非点源污染
紫色土丘陵区农村集镇降雨径流污染特征被引量:23
2008年
以2006年6月至2007年4月野外观测的8场降雨径流事件中TN、TP、COD与SS含量和流量数据为基础,分析了紫色土丘陵区农村集镇的降雨径流污染物来源、形态与输出负荷及初期冲刷效应,研究了农村集镇降雨径流污染特征.结果表明,农村集镇降雨径流中TN、TP、COD与SS的事件平均浓度(EMC)均值分别为25.52、3.63、714、2396mg·L^-1,年污染负荷分别为39.21、5.57、993、3335kg·hm^-2.农村集镇降雨径流污染物浓度峰值出现在流量峰值之前,两者间隔时间为3-45min.近40%的TN、TP、COD与SS污染负荷由占总径流量30%的初期径流所运移,降雨径流污染物具有中等的初期冲刷效应.可溶性氮、颗粒态磷分别是农村集镇降雨径流污染中氮、磷素输出的主要形态.可溶性氮输出量受最大雨强影响较大(r=-0.825,p〈0.05),而颗粒态磷输出量较为稳定,受降雨特征影响较小.不透水地面源污染与沟道累积污染是农村集镇降雨径流的主要污染源,透水地(林地、旱坡地)的水土流失则加剧其污染.
罗专溪朱波汪涛张剑辛伟王冬
关键词:初期冲刷EMC农村集镇
水体沉积物中磷释放的影响因素被引量:7
2008年
概述了水体沉积物中磷的存在形态以及磷素释放的影响因素。主要讨论了溶解氧、温度、pH值、水体扰动、沉积物组成、生物作用和光照对沉积物磷释放的影响,并提出了目前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发展的方向,为水体富营养化的研究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
王冬张进忠
关键词:沉积物磷形态磷释放影响因素
紫色土坡地泥沙养分与泥沙流失的耦合特征被引量:9
2008年
通过人工降雨模拟试验,研究紫色土坡地泥沙全氮、全磷与泥沙三者流失的耦合特征及其受降雨和地形的影响。结果表明,泥沙全氮流失量随坡度及雨强的增加而减小,而全磷的流失量受雨强及坡度的影响均较小;相关性分析表明泥沙流失量愈大,全氮流失量愈小,而全磷愈大。全氮与泥沙流失随降雨时间而呈峰值特征,而全磷随时间变化较小。泥沙养分流失量的累积过程与泥沙累积过程一致,随泥沙累积量的增加而增加,且全氮流失累积量明显低于全磷流失累积量;坡地泥沙流失养分的富集比具差异性,即泥沙流失量愈大,氮富集比越低,磷富集比越高。分析坡地泥沙流失养分的富集比,可知全磷与泥沙的耦合稳定性较全氮高,更易呈现影响下游水质的滞后效应。
罗专溪朱波汪涛唐家良王冬辛伟
关键词:土壤侵蚀养分富集紫色土坡地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