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康建国

作品数:6 被引量:30H指数:2
供职机构:北京电力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吉林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3篇骨折
  • 2篇踝骨
  • 2篇踝骨折
  • 2篇踝关节
  • 2篇踝关节骨折
  • 2篇内固定
  • 2篇后踝
  • 2篇后踝骨折
  • 2篇关节
  • 2篇关节骨折
  • 1篇动态监测
  • 1篇多排螺旋CT
  • 1篇多排螺旋CT...
  • 1篇腰椎
  • 1篇腰椎硬膜外
  • 1篇影后
  • 1篇硬膜
  • 1篇硬膜外
  • 1篇硬膜外造影
  • 1篇肉瘤

机构

  • 6篇北京电力医院
  • 1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吉林大学第二...
  • 1篇辽源市中心医...

作者

  • 6篇康建国
  • 5篇孙永青
  • 5篇范磊
  • 3篇曹家绪
  • 3篇崔准
  • 3篇郝敬东
  • 1篇陈旭
  • 1篇任冰
  • 1篇邓超
  • 1篇程兆华
  • 1篇赵大中
  • 1篇熊蠡茗
  • 1篇邵国喜
  • 1篇孙立智
  • 1篇柳扬

传媒

  • 2篇中国实验诊断...
  • 2篇中国水电医学
  • 1篇实用骨科杂志
  • 1篇中国中医骨伤...

年份

  • 1篇2020
  • 1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0
  • 2篇2009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老年脊柱骨折患者围手术期动态监测D二聚体的临床意义被引量:15
2013年
目的分析探讨老年脊柱骨折患者围手术期血浆D二聚体浓度的变化规律和意义。方法创伤时相和围手术时相对31例接受保守及手术治疗的老年脊柱骨折患者血浆D二聚体浓度进行动态监测。结果手术组患者E1,E2,E3,E4时相时所测D二聚体的阳性率均大于非手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研究对象血浆D二聚体浓度均于创伤早期升高,非手术组患者于创伤后逐渐回落;手术组患者于术后继续升高,并于第1天达到峰值,以后逐渐回落。结论老年性脊柱骨折患者围手术期D二聚体浓度变化显著,围术期D二聚体浓度的动态监测有助对患者凝血状态的评估,但不能独立预测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的风险。
柳扬范磊孙永青康建国赵大中
关键词:老年脊柱骨折D二聚体
后踝骨折内固定的生物力学基础及临床应用被引量:2
2009年
目的通过对踝前小切口自前向后内固定治疗后踝骨折的操作技巧及疗效的回顾性研究,探讨后踝骨折内固定治疗的生物力学基础及临床应用。方法2003年9月至2008年8月治疗波及后踝的踝关节骨折21例,男9例,女12例;年龄40.1岁(23~75岁)。应用Lauge-Hansen和Danis-Weber分类法分类。术中应用踝外侧偏后和前方联合切口复位后踝,在维持良好复位下自前向后用4.0mm钛质空心钉内固定骨折,然后复位固定外踝及内踝。疗效评定依据Baird-Jackson踝关节评分系统。结果平均随访21.8个月(7~64个月),所有病例骨折均获得骨性愈合,临床愈合时间平均13.8周(10~16周),疗效评分:优13例,良6例,可1例,差1例,优良率达90.5%。结论后踝骨折波及胫骨远端关节面10%以上,且移位程度>2mm,应给予解剖复位、内固定;采用踝前小切口自前向后内固定治疗后踝骨折符合生物力学要求,创伤小,是较为理想的内固定方式。
孙永青康建国崔准曹家绪范磊郝敬东
关键词:后踝骨折踝关节骨折骨折内固定生物力学
腰椎硬膜外造影后多排螺旋CT检查和临床应用
2009年
目的探讨腰椎硬膜外造影后多排螺旋CT检查(MSCTE)方法和临床应用。方法自2007年12月至2009年2月,共完成了MSCTE检查30例。对硬膜外造影方法进行了改进,用当前先进的128层64排螺旋CT进行扫描、三维重建。进行CT、MRI和MSCTE影像学对比研究,分析MSCTE影像特点。结合手术探讨MSCTE临床应用价值。结果改进的硬膜外造影方法可以得到满意的三维影像资料。椎管内软组织界限表现力MSCTE优于MRI和CT,同时还兼有了CT的骨显示优势。结论MSCTE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影像学检查方法。MSCTE检查不仅可用于椎间盘突出和椎管狭窄的诊断,还适用于CT和MRI难以明确的椎管内隐蔽病变的发现和诊断。
崔准孙永青曹家绪范磊康建国郝敬东孙立智任冰
关键词:硬膜外造影多排螺旋CT扫描
踝关节后踝骨折内固定治疗的疗效分析被引量:12
2010年
目的通过对踝前小切口自前向后内固定治疗后踝骨折的操作技巧及疗效的回顾性研究,探讨后踝骨折内固定治疗的生物力学基础及临床应用。方法我科自2003年9月至2008年8月治疗波及后踝的踝关节骨折21例,其中男9例,女12例;年龄23~75岁,平均40.1岁。应用Lauge-Hansen和Danis-Weber分类法分类,旋后外型度5例,度10例,旋前外型5例;B型15例,C型5例,其中单纯后踝骨折未分类1例。术中应用踝外侧偏后和前方联合切口复位后踝,在维持良好复位下自前向后用4 mm钛质空心钉内固定骨折,然后复位固定外踝及内踝。结果术后平均随访25.8个月(11~68个月),所有病例骨折均获得骨性愈合,临床愈合时间平均13.8周(10~16周)。依据Baird-Jackson踝关节评分系统评定,优13例,良6例,可1例,差1例,优良率达90.5%。结论后踝骨折解剖复位、坚强内固定符合生物力学要求,同时采用踝前小切口自前向后内固定,创伤小,是较为理想的内固定方式。
康建国孙永青崔准曹家绪范磊郝敬东
关键词:后踝骨折踝关节骨折内固定
TRAIL联合阿霉素和IFN-γ对人骨肉瘤细胞TRAIL相关受体的影响
2012年
目的:探讨TRAIL联合阿霉素和IFN-γ对人骨肉瘤细胞凋亡的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采用MTT法检测不同浓度及不同时间下TRAIL的抗癌活性。用流式细胞仪检测TRAIL、阿霉素和IFN-γ单独及联合应用后人骨肉瘤MG-63的凋亡率。RT-PCR法检测DR5及Yin Yang1(YY1)mRNA在加药前后的表达。结果:TRAIL、阿霉素、IFN-γ三者联合作用于MG-63细胞后,能显著增强对MG-63的杀伤、抑制增殖及诱导凋亡作用,明显高于单独应用TRAIL组或阿霉素组(P<0.05)。结论:TRAIL、阿霉素、IFN-γ三者联用能显著提高骨肉瘤细胞MG-63生长抑制和诱导凋亡作用,其机制可能与DR5mRNA表达上调及Yin Yang1(YY1)mRNA表达被抑制有关。
邓超孙永青熊蠡茗范磊康建国
关键词:TRAILIFN-Γ阿霉素骨肉瘤细胞
左旋聚乳酸-聚三亚甲基碳酸酯共混物的降解特点和生物相容性的实验研究被引量:1
2020年
目的制备出左旋聚乳酸-聚三亚甲基碳酸酯(PLLA-PTMC)共混物的成型栓棒,研究其降解性能和生物相容性,探讨该栓棒作为生物可降解骨折内固定材料的可能性。方法选用分子量为16×10^4的左旋聚乳酸(PLLA)与不同的相对分子质量的聚三亚甲基碳酸酯(PTMC),采用热熔加压成型的方式制备二者的共混物栓棒。将PLLAPTMC共混物栓棒分别置于磷酸盐缓冲液(PBS)、脂肪酶溶液、成年新西兰大白兔股骨髁内,定期观察栓棒的表面形貌并测量各个时期的失重率变化,探寻其体内外降解规律。结果①在同一种降解环境下,PTMC的相对分子质量越高,该共混物降解越快。②三种不同的降解环境中,脂肪酶中共混物降解最快,动物体内次之,降解速率都较为理想,但PBS中共混物降解缓慢,PBS中共混物在16周内质量损失率最大不超过3%。相对分子质量为330×10^3的PTMC与PLLA共混物栓棒在脂肪酶中降解16周后质量损失率达到了79.48%,在动物体内降解16周后质量损失率达到了61.35%。③试件在植入8周后,植入物周围组织已经基本恢复正常。结论①PLLA-PTMC共混物具有良好的降解性能,其降解速率受PTMC的相对分子质量及降解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②PLLA-PTMC共混物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杨浩康建国陈旭程兆华邵国喜
关键词:聚乳酸降解失重率生物相容性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