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璐 作品数:15 被引量:63 H指数:6 供职机构: 中国气象局广州热带海洋气象研究所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天文地球 文化科学 更多>>
台风“妮妲”(1604)登陆期间近地层风特性分析 被引量:8 2017年 利用深圳350 m气象梯度观测铁塔获取的台风"妮妲"(1604)登陆期间近地多层风观测资料,分析"妮妲"登陆期间风场和阵风系数等变化特征。结果显示:"妮妲"登陆期间,近地面风速随时间呈增强—减弱—增强—减弱的"M"型特征,风向由西北方向转为南东南;风速随高度增加而增加,其中风速垂直变化最大的时段为"妮妲"后风圈经过期间;垂直方向上,"妮妲"前外围向前风圈过渡期间风向多变,而其他时段风向随高度基本不变;在"妮妲"前外围、前风圈和眼区经过期间,350 m高度以下的风速随高度的变化遵循对数关系,而在"妮妲"后风圈和后外围时段仅适用于150 m以下高度;在"妮妲"登陆过程中,铁塔观测的粗糙度长度约为0.52 m;阵风系数随高度增加而减小,"妮妲"登陆前和眼区的阵风系数较大;另外,阵风系数与风速呈负相关关系,随着风速增加而减小,尤其是风速小于10 m/s时。 肖辉 万齐林 刘显通 郑腾飞 冯璐关键词:风廓线 阵风系数 广东地区一次飑线过程的地面雨滴谱特征分析 被引量:9 2020年 利用3台二维视频雨滴谱仪(2DVD)、广州S波段双偏振雷达以及C-FMCW雷达资料,分析广东地区2017年5月8日一次飑线过程不同降水部位的雨滴谱特征。根据雨强随时间变化,区分对流降水区,同时以对流降水区为分界线,将此次飑线过程划分为飑线前部、飑线中部和飑线后部。结果表明,飑线不同降水部位雨滴谱特征存在明显的差别。飑线前部,粒子谱分布变化剧烈,中小粒径的粒子居多,粒子数浓度较飑线中部偏低;飑线中部,粒子分布较分散,中等粒子比重较高,粒子数浓度最高,雨强的增加主要与雨滴数浓度有关;飑线后部,降水粒子分布较集中,且以高浓度中小粒子为主。另外,还研究了μ-Λ关系和Z-R关系。μ-Λ之间存在较好的二项式关系;不同降水部位Z-R关系差异较大,分别为Z=8.94R2.70、Z=526.98R1.22和Z=467.56R1.42。飑线不同部位雨滴谱演变特征存在一些明显差别,同时,同一部位不同空间位置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冯璐 陆海琦 李丰 刘显通 肖辉 潘晓 夏丰关键词:飑线 雨滴谱 双参云微物理方案伽马雨滴谱函数高精度快速求解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双参云微物理方案伽马雨滴谱函数高精度快速求解方法,包括:计算M0/M3的比值c;建立μ‑Λ线性相关关系函数;对M0和M3分贝值进行样本分类以构建查找表,通过查表法查出a、b值;通过μ‑Λ线性相关关系和M0/... 刘显通 万齐林 胡胜 肖辉 黎慧琦 郑腾飞 夏丰 冯璐文献传递 广东两次飑线过程的微物理特征分析研究 被引量:16 2019年 基于中国气象局龙门云物理野外科学试验基地2DVD(Two-Dimensional Video Disdrometer)雨滴谱观测资料,分析广东地区2017年5月4日(槽前型飑线)和2017年8月22日(东风型飑线)两次不同飑线系统不同降水类型的雨滴谱特征。根据雨强和雷达反射率随时间变化将降水分成对流降水和层云降水,同时以20 mm/h为阈值将对流降水划分为对流前沿、对流中心和对流后沿。结果表明,两次飑线系统在不同降水时期的微物理特征参数变化有所差异。槽前型飑线过程中,对流降水的粒子分布较为分散,中等粒径的粒子比重较高,且对流区前半部分粒子尺寸大于“大陆性”对流特征,后半部分粒子尺寸小于“海洋性”对流特征;层云降水的粒子分布较为集中,小粒径粒子居多。而东风型飑线整个降水时期基本上是由高浓度中小粒径粒子组成,降水粒子粒径分布较为集中,对流降水粒子介于“海洋性”和“大陆性”对流区之间。 冯璐 夏丰 万齐林 肖辉 刘显通 郑腾飞 黎慧琦关键词:飑线 雨滴谱 基于CMA-TRAMS集合预报的“5·22”极端降水事件可预报性分析 被引量:9 2021年 2020年5月22日珠江三角洲地区出现了一次极端强降水天气,最大滑动小时雨量201.8 mm,3 h雨量达到351 mm。为探讨此次极端强降水的关键预报因子及可预报性,对热带中尺度集合预报系统(CMA-TRAMS(EPS))降水预报产品进行检验评估和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与欧洲中期数值预报中心集合预报系统(ECMWF-EPS)相比,CMA-TRAMS(EPS)的好成员对本次过程降水强度及位置的预报结果与实况更接近,但对极端性预报仍有欠缺。好成员的预报能力来自于对低涡和(超)低空急流的演变特征以及两者强度和位置耦合的有效预测。好成员组预报珠江三角洲东部(超)低空急流南风分量较强,有利于低涡缓慢移动和气旋性辐合增强,致使降水持续时间长、效率高。而低涡自身发展又反馈于急流强度变化,好成员组较准确地刻画了增强的低涡环流反馈导致急流小范围加速的耦合特征。其他成员组预报的低涡和(超)低空急流的耦合位置偏东、偏南,辐合强度偏弱,导致降水强度或落区出现偏差。此外,强降水致使冷池形成,并增强激烈的冷、暖气团对峙(水平温度梯度达0.23—0.76℃/km),有利于中尺度辐合线维持,加强对流后向传播并产生极端降水量。但CMA-TRAMS(EPS)两组成员在预报中尺度系统的组织性和传播特征方面均存在明显不足,限制了集合预报系统对极端降水的预报能力。 肖柳斯 张华龙 张旭斌 冯璐 冯璐 谌志刚关键词:极端降水 可预报性 C波段双偏振天气雷达降雨和部分地形遮挡衰减订正研究 被引量:6 2021年 天气雷达可为中尺度对流系统研究提供高时空分辨率资料,但降雨衰减和地形遮挡等因子会对雷达信号产生严重影响。针对广东省韶关市新丰县C波段双偏振天气雷达,选取了2018年6月8日台风“艾云尼”、8月30日华南季风降水和9月16日台风“山竹”三次降雨过程,采用基于差分相位(Φ_(DP))数据的扩展自适应降雨廓线算法对雷达反射率因子(ZH)数据进行了降雨衰减和部分地形遮挡衰减订正研究,并将订正结果与广州S波段双偏振天气雷达探测结果进行了直接对比检验,与中国气象局龙门云物理野外科学试验基地的4台二维视频雨滴谱仪(2DVideoDistrometer,2DVD)实测雨滴谱数据反演的雷达仿真探测量及国内外Z_(H)-K_(DP)经验统计公式进行了间接对比检验,获得较好结果。最后选择具体降雨个例,订正结果清晰展现了台风螺旋雨带中对流单体雷达回波强度从地面到高空的垂直结构特征,提高了复杂地形区域雷达对极端天气的近地面探测能力。 夏丰 刘显通 郑腾飞 冯璐 万齐林 欧冠华 张晓飞关键词:双偏振雷达 雷达反射率因子 降雨衰减 衰减订正 双参云微物理方案伽马雨滴谱函数高精度快速求解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双参云微物理方案伽马雨滴谱函数高精度快速求解方法,包括:计算M0/M3的比值c;建立μ‑Λ线性相关关系函数;对M0和M3分贝值进行样本分类以构建查找表,通过查表法查出a、b值;通过μ‑Λ线性相关关系和M0/... 刘显通 万齐林 胡胜 肖辉 黎慧琦 郑腾飞 夏丰 冯璐文献传递 广东省汛期分钟尺度极端降水的时空分布及持续性特征 2024年 为提高华南季风区高频尺度极端降水发展规律的认识,基于2013~2021年自动气象站逐5分钟降水观测资料,分析广东汛期5分钟极端强降水的时空分布和降水事件持续性特征,并与小时尺度极端降水进行对比。结果表明,5分钟极端降水阈值(E5min)呈显著的经向差异并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形成高值中心,受地形山脉的固有影响小,而1 h极端降水阈值(E1h)自沿海向陆地减小,高值区主要位于偏南风的地形迎风坡。前汛期E5min自西南向东北减小,后汛期分布相对均匀。与小时极端降水的日变化特征不同,前汛期各地E5min均有双峰结构(主峰在下午,次峰在早晨),后汛期仅毗邻珠江口的3个区具双峰分布,其余地区为单峰型。基于固定站点极端降水事件持续时间呈现显著的地域差异,阳江以东的南部沿海、龙门暴雨中心附近平均持续时间最长,阳江以西沿海地区和珠江三角洲核心城市群地区次之,西北部和东北部最短。进一步归纳具有时空关联的极端降水事件发现,白天极端事件较夜间的频数更高、移速更快、范围更广,而夜间事件的持续时间更长。对比而言,内陆地区降水系统的移速较沿海地区快,尤以广东西北部最快,导致该区5分钟降水效率高,但小时阈值较低。珠江三角洲中南部沿海地区极端降水事件的持续时间最长(夜间可达2.3~3.77小时),可能与该地区受城市群、海陆效应等综合影响有关。 肖柳斯 张华龙 吴乃庚 侯灵 冯璐 冯璐关键词:极端降水事件 日变化 持续时间 登陆台风"艾云尼"非对称降水结构及微物理特征演变 登陆台风降水多呈非对称结构,且登陆后不同部位(眼墙、内雨带和外雨带)降水微物理特征变化并不一致。目前对台风降水微物理特征及其演变规律的科学认知仍较为匮乏,直接制约了台风定量降水估测(QPE)和定量降水预报(QPF)水平的... 刘显通 万齐林 黎慧琦 冯璐 郑腾飞 肖辉基于WRF-EnKF系统的雷达反射率直接同化对台风“天鸽”(1713)预报的影响 被引量:4 2019年 利用基于中尺度数值模式WRF(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的集合卡尔曼滤波(EnKF,Ensemble Kalman Filter)同化系统直接同化广东地区雷达反射率资料,对2017年台风“天鸽”(1713,Hato)近海发展以及降水预报效果进行数值模拟分析研究。结果显示,直接同化雷达反射率资料后,台风的回波强度和范围有了明显改善,可更好地调整水汽场、水凝物和温度场。当台风风场和水汽场调整后,进入台风主体部分的水汽量显著增加,使得台风强度增强,台风中心最低海平面气压降低,与实况更接近。同化雷达反射率资料后,6 h和24 h降水强度和落区预报效果有显著改善,尤其是能提高大暴雨和特大暴雨量级的TS评分,此外地面2 m温度和2 m相对湿度的预报效果也有改进。 肖辉 万齐林 刘显通 陈绍东 王洪 郑腾飞 冯璐 夏丰关键词:雷达反射率 ENKF 同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