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黄长平

作品数:9 被引量:5H指数:2
供职机构:仰恩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福建省教育厅A类人文社科/科技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哲学宗教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3篇心学
  • 3篇雅斯贝尔斯
  • 3篇存在主义
  • 2篇阳明心学
  • 2篇万物
  • 2篇明心
  • 2篇孔子
  • 2篇惠施
  • 1篇心即理
  • 1篇语境
  • 1篇哲学
  • 1篇萨特
  • 1篇生存哲学
  • 1篇死亡观
  • 1篇宋明理学
  • 1篇理学
  • 1篇陆王
  • 1篇陆王心学
  • 1篇民办
  • 1篇民办高校

机构

  • 9篇仰恩大学

作者

  • 9篇黄长平

传媒

  • 2篇贵州大学学报...
  • 2篇学术问题研究
  • 1篇佳木斯大学社...
  • 1篇集美大学学报...
  • 1篇贵阳学院学报...
  • 1篇吉林省教育学...
  • 1篇哈尔滨师范大...

年份

  • 2篇2016
  • 3篇2015
  • 3篇2014
  • 1篇2013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历物十事”思想新探
2013年
惠施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他在中国哲学史乃至世界哲学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环境伦理思想并给予了简要哲学论证。他所提出的"一体即爱"思想对儒学在宋明时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黄长平
关键词:惠施宋明理学
存在主义语境下王阳明寂感思想研究被引量:2
2014年
王阳明用寂和感表示世界的两种存在方式,寂即是指自在存在,感相当于自为存在,这与萨特的存在理论具有一定的共通性。王阳明的"心外无物"思想与贝克莱的"存在就是被感知"思想具有很大区别。主客之间相互联系的哲学基础是寂,这对雅斯贝尔斯也有一定的启发性。
黄长平
关键词:雅斯贝尔斯萨特存在主义
阳明心学与存在主义比较研究述评
2016年
阳明心学和存在主义之间存在着很大差别,但也有共同之处。学者从不同角度对之作了比较研究和思考,提出了一些独到见解,取得了一些优秀成果。文章主要分析了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学界在阳明心学和存在主义之间比较研究中形成的共识、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指明了阳明心学和存在主义比较研究的正确方向,对于我们正确理解和准确把握阳明心学和存在主义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黄长平
关键词:阳明心学存在主义
民办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模式研究
2015年
形势与政策课程是高校思政教育中的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为此本文立足于当前民办高校在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新形势下形势与政策课能力提升教学模式。
黄长平
关键词:民办高校教学模式
论牟宗三对陆王心学“心即理”命题的康德式解读
2015年
牟宗三认为陆王心学之主要命题"心即理"是先天分析命题。"心即理"是主客之同一体,具有非对象性,建立在"心即理"命题基础之上的象山之学只能通过非分解方式阐发。非对象性可以通过对象性思维方式得到澄明,所以,由象山之学发展到阳明之学就成为必然。道德之可能性需要两个条件即自律和自由,这些在象山那里都得到具体而真实的呈现。作为主客同一体之"心即理"命题,只能应用于思维领域,要使该命题具有真正的价值,还必须通过"致良知"之实践工夫。
黄长平
关键词:牟宗三心即理
孔子到雅斯贝尔斯再到王阳明死亡观比较研究被引量:2
2015年
对死亡问题的理解可以折射出一个人对人生的目的、价值和意义的理解,套用孔子的说法,不知死,焉知生?本文采用雅斯贝尔斯生存哲学的超越思想方法,指出孔子死亡观的非超越性,并通过对王阳明"龙场悟道"的深入剖析,揭示其在死亡观上的超越性思想,从而实现了中国哲学史上的革命性变革。
黄长平
关键词:雅斯贝尔斯死亡观
雅斯贝尔斯的孔子观
2014年
雅斯贝尔斯是德国现代著名的存在主义哲学家,他在其晚期作品《大哲学家》中,对孔子的思想做了生存哲学解读。首先,孔子思想既有理性因素,也包含非理性因素;其次,"仁"即是交往;最后,"格物致知"是实现人的拯救的根本方法。
黄长平
关键词:雅斯贝尔斯孔子生存哲学
阳明心学与存在主义比较研究述评
2016年
阳明心学和存在主义之间存在着很大差别,但也有共同之处。学者从不同角度对之作了比较研究和思考,提出了一些独到见解,取得了一些优秀成果。文章主要分析了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学界在阳明心学和存在主义之间比较研究中形成的共识、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指明了阳明心学和存在主义比较研究的正确:矛向,对于我们正确理解和准确把握阳明心学和存在主义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黄长平
关键词:阳明心学存在主义
论惠施的“泛爱万物,天地一体也”被引量:3
2014年
惠施所提出的"泛爱万物"命题具有伦理性质,同时也表达了他从价值层面肯定世界之观点,"天地一体"是其哲学基础,"一体之爱"思想为儒家的差等之爱提供了理论支撑。宋儒和惠施皆持"肯定世界"之立场,并且在立论方式上具有相似性,区别在于惠施是通过哲学的方式来构建"一体",而宋儒则是通过智慧的方式,二者在理论上所具有的这种关联性表明,惠施之学在中国哲学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价值,值得关注。
黄长平
关键词:惠施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