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魏桢

作品数:9 被引量:97H指数:7
供职机构:安徽省环境监测中心站更多>>
发文基金: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理学机械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机械工程
  • 1篇理学

主题

  • 3篇污染
  • 2篇源解析
  • 2篇污染特征
  • 2篇颗粒物
  • 2篇灰霾
  • 2篇光谱
  • 2篇PM
  • 2篇臭氧
  • 1篇点位
  • 1篇因子分析模型
  • 1篇有机碳
  • 1篇元素碳
  • 1篇园区
  • 1篇正定矩阵
  • 1篇气象因素
  • 1篇中碳
  • 1篇主要大气污染...
  • 1篇污染物
  • 1篇细颗粒
  • 1篇细颗粒物

机构

  • 8篇安徽省环境监...
  • 2篇安徽农业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
  • 2篇中国环境监测...
  • 1篇南开大学
  • 1篇中国科学技术...
  • 1篇国家气象信息...
  • 1篇合肥市环境监...
  • 1篇广州禾信仪器...
  • 1篇聚光科技(杭...

作者

  • 9篇魏桢
  • 5篇朱余
  • 2篇李健军
  • 2篇王瑞斌
  • 2篇张劲松
  • 2篇张劲松
  • 1篇冯银厂
  • 1篇史国良
  • 1篇王帅
  • 1篇耿天召
  • 1篇孟晓艳
  • 1篇谢品华
  • 1篇刘建国
  • 1篇李国刚
  • 1篇余予
  • 1篇王凤
  • 1篇千勇
  • 1篇田瑛泽
  • 1篇李学德
  • 1篇唐科

传媒

  • 2篇环境科学与技...
  • 2篇中国环境监测
  • 1篇中国环境科学
  • 1篇环境科学
  • 1篇环境监测管理...
  • 1篇大气与环境光...
  • 1篇环境监控与预...

年份

  • 1篇2019
  • 3篇2018
  • 1篇2016
  • 2篇2015
  • 2篇2013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用后向空气轨迹方法对胶州湾主要大气污染物分布的分析被引量:12
2013年
采用青岛崂山点位2005—2009年的大气监测数据,利用HYSPLIT4.8模式和象限分析方法,计算出污染物的方位贡献情况,判断出胶州湾大气污染物的传输路径主要为北、西北和西部路径,SO2、NO2和PM10在北部和西北部象限的5年平均贡献率分别为25.32%和28.21%、21.16%和21.53%以及20.25%和22.83%,这与胶州湾东方和东南方为海洋、北方和西北方为工业城市有关。通过个例分析得出的传输路径与象限分析的结果一致。另一方面,胶州湾地区的主要污染物在过去5年中的年均值浓度变化显示,SO2浓度呈下降趋势,NO2浓度呈上升趋势,PM10浓度变化趋势不明显。为调查青岛市和周边5个省污染物排放水平对胶州湾污染物分布的影响,分析了2005—2009年的相关环境统计数据,SO2的排放量下降,燃料煤消耗量、氮氧化物排放量以及机动车数量逐年升高可能是导致胶州湾地区污染物浓度变化的原因。
魏桢李健军王帅王瑞斌李国刚刘建国
关键词:主要大气污染物
傅里叶变换红外吸收光谱的温度修正方法研究被引量:1
2016年
利用HITRAN数据库中常温下的线强参数修正到了测量温度,利用算法得到合成校准光谱.将合成校准光谱和实验得到的光谱进行非线性最小二乘拟合,从而得到不同温度下的标准CH_4浓度.这种反演算法在常温下具有很高的精度,但随着温度的升高,浓度反演的误差逐渐增大.因此,有必要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技术,对高温气体反演进行温度修正,利用分区间给出温度修正系数的方法,结合HITRAN数据库,得到了较好的合成校准光谱.
朱余魏桢张劲松
关键词: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
灰霾试点城市PM_(2.5)浓度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17
2013年
利用2011年PM2.5监测数据分析了灰霾试点城市PM2.5浓度特征,结果表明:灰霾试点城市PM2.5日超标比例范围为3.3%~42.9%,年均浓度超标严重;灰霾日PM2.5浓度和PM2.5/PM10较非灰霾日分别升高80.0%和4.1%。分析了北京总站点位在12月3-13日污染过程中颗粒物浓度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颗粒物浓度升高和气象条件差是导致能见度降低的两大重要因素,OC/EC变化范围是3.6~11.4,存在严重的二次污染;粒子数浓度与能见度呈现负相关,污染日不同粒径段的粒子数浓度均高于清洁日,91.8%的粒子在1μm以下;地面气象条件和天气形势明显影响PM2.5浓度。
孟晓艳魏桢王瑞斌李健军余予
关键词:灰霾PM2ECOC气象因素
基于PMF模型的大气颗粒物多点位来源解析研究被引量:21
2018年
随着环境监测数据空间分辨率的提高,越来越多研究人员选择将大气颗粒物多点位数据合并进行解析.本文通过模拟试验的方法,共设定了三大类八小类情景评估了不同条件下将多点位受体(大气颗粒物)进行解析的结果,同时结合合肥市2014年PM2.5数据进一步验证多点位数据合并解析的适用性.结果表明:各点位间源贡献时间趋势完全一致时,多点位合并解析并不会使PMF模型的结果变好.各点位间源贡献时间趋势差异明显时,多点位合并解析更易解析出结果.各点位间源贡献时间趋势部分相同时,多点位合并解析的结果整体趋于变好,但是对某些源类的解析可能更差.
皇甫延琦田瑛泽董世豪戴启立史国良周潇雨魏桢千勇冯银厂
关键词:源解析
合肥市冬季灰霾天气PM2.5源解析被引量:4
2019年
于2016年12月30日—2017年2月4日,利用单颗粒气溶胶飞行时间质谱仪(SPAMS),对合肥市PM2.5开展来源解析连续监测,共捕捉到4次较为明显的灰霾过程,对颗粒物种类及质谱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监测期间合肥市主要颗粒物成分为元素碳(EC)(31.9%)、富钾(K)(16.6%)、有机碳(OC)(16.0%)及混合碳颗粒(ECOC)(15.0%)等。主要污染源为机动车尾气源(24.5%)、工业工艺源(22.7%)、燃煤源(14.1%)、二次无机源(13.5%)等。污染天气发生时,工业工艺源占比上升2.2个百分点,生物质燃烧和燃煤源占比分别下降1.7和2.7个百分点,机动车尾气和扬尘源基本持平,表明此次污染过程主要受到工业工艺源的累积影响。
李启勇朱余魏桢张普涛
关键词:灰霾细颗粒物源解析
合肥市大气过氧乙酰硝酸酯污染特征研究被引量:9
2018年
文章研究大气过氧乙酰硝酸酯(PAN)浓度变化特征,为评估光化学污染提供依据。采用PAN在线监测仪对合肥市2016年夏季和冬季大气PAN浓度进行监测。结果显示,夏季和冬季PAN平均浓度分别为1.101和0.962 nmol/mol,属于夏高冬低现象;夏季PAN日变化规律显著,而冬季日变化规律不明显;夏季PAN与臭氧(O3)变化规律相似,但两者浓度呈现一定非线性关系。由以上结果可知,夏季和冬季PAN污染特征存在较大差异,需综合考虑PAN和O3浓度变化才能更准确的评估光化学污染程度。
张劲松魏桢陈志强华道柱唐静玥谢远术朱余
关键词:光化学污染污染特征
合肥市黑炭气溶胶浓度分布和变化特征研究被引量:19
2015年
根据合肥市黑炭气溶胶自动在线监测结果、相关污染物监测数据、气象数据,分析了合肥市城区黑炭气溶胶的浓度分布特征。结果表明,2013年6月—2014年5月黑炭浓度的年平均值为(4.88±2.99)μg/m3,总体呈现春夏季浓度较低、秋冬季浓度较高的分布。黑炭浓度日变化呈双峰型,峰值出现在早07:00和晚20:00,早间峰值受大气扩散条件和人为活动的共同影响,晚间峰值受人为活动影响较大。在与其他污染物的相关性研究中,黑炭浓度与粒径较小的颗粒物PM1质量浓度相关性最好,波长为950 nm的测量通道测得的黑碳气溶胶与元素碳的相关性最好。
魏桢朱余张劲松施学美耿天召
合肥市典型交通干道大气苯系物的特征分析被引量:7
2018年
为研究合肥市交通干道大气苯系物污染状况,采用自主研制的差分吸收光谱(DOAS)系统,于2016年3月期间对合肥市交通主干道大气苯系物(苯、甲苯、间二甲苯和邻二甲苯)以及常规污染物NO_2、SO_2等进行了连续观测.观测结果显示,观测期间苯、甲苯、间二甲苯和邻二甲苯的平均浓度分别为:21.7、63.6、33.9和98.7μg·m^(-3).与国内外其它城市比较显示,合肥市交通干道大气苯和甲苯的污染处于中等水平,二甲苯的污染较为严重.结合观测期的间风速风向、T/B特征比值以及与CO等污染物的相关性,对上述苯系物来源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观测期间T/B值为0.8~4.5,苯、甲苯与CO的相关性系数R分别为0.55和0.34.表明机动车尾气排放是观测区域苯和甲苯的主要排放源之一,同时也受到周边工业园区排放的影响,二甲苯的主要排放源为观测地点北偏东方向的涂料行业工业园区.苯和甲苯的夜间高浓度峰值分析结果表明,夜间的高浓度苯和甲苯可能主要来源于观测地点周边工业园区的排放.观测区域苯系物的臭氧生成潜势(OFP)表现为邻二甲苯>间二甲苯>甲苯>苯,其中二甲苯的OFP占总OFP的85%,表明周边工业园区的排放对该地区臭氧生成的贡献较大.
孟凡昊秦敏梁帅西谢品华夏晖晖段俊方武唐科唐科魏桢魏桢
关键词:差分吸收光谱工业园区
合肥市春季大气PM_(10)和PM_(2.5)中碳组分的污染特征被引量:8
2015年
2014年4月,应用热/光碳分析仪测定合肥市春季大气PM_(10)和PM_(2.5)中的有机碳(OC)、元素碳(EC)。结果显示,PM_(10)、PM_(2.5)的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124.0±34.3)μg/m^3和(96.3±29.2)μg/m^3,PM_(10)中OC、EC的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15.1±5.5)μg/m^3和(6.0±2.1)μg/m^3,PM_(2.5)中OC、EC的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12.1±3.5)μg/m^3和(5.5±2.1)μg/m^3。OC、EC在PM_(2.5)中所占的比例均高于在PM_(10)中的比例,说明合肥市春季PM_(2.5)中碳的含量更高。通过分析8个碳组分及OC/EC比值,发现燃煤、机动车尾气和生物质燃烧是主要贡献源;OC易形成二次污染,EC排放以焦炭为主。
施学美李学德魏桢张劲松朱余
关键词:有机碳元素碳PM10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