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惠铃
- 作品数:3 被引量:75H指数:3
- 供职机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林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轻工技术与工程更多>>
- 板栗淀粉糊化特性与淀粉粒粒径及直链淀粉含量的关系被引量:46
- 2009年
- 【目的】分析3个品种群的33个主栽品种板栗淀粉糊化特性与直链淀粉含量及淀粉粒粒径之间的关系,为评价板栗糯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常规理化分析方法测定板栗淀粉含量以及直链淀粉含量;用快速黏度分析仪(RVA)测定板栗淀粉糊化特性;利用S3500型激光粒度分布仪测定淀粉粒粒径分布;使用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差异显著性检验和聚类分析。【结果】不同品种板栗淀粉的RVA谱特征值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北方品种群板栗淀粉的峰值黏度、谷值黏度、最终黏度和稀懈值的总体水平均较其它两个品种群板栗高,各品种群之间差异显著;北方品种群的回冷值、峰值时间和糊化温度最低。板栗淀粉的糊化特性具有较明显的地域分布特征。不同品种板栗的总淀粉含量和直链淀粉含量均存在一定差异,北方品种群板栗的总淀粉含量显著低于其它两个品种群,南方品种群板栗淀粉中直链淀粉含量显著高于其它两个品种群。不同品种板栗粒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淀粉粒粒径与品种密切相关,同时也具有较明显的地域分布特征。【结论】聚类分析将33个品种板栗分为4大类,北方品种群板栗普遍具有低直链淀粉含量、高峰值黏度的特点;南方品种群中的大部分板栗品种具有高直链淀粉含量和低峰值黏度的特点;中间类型品种群中一部分品种具有近于北方品种群板栗的特点,一部分具有近于南方品种群板栗的特点。板栗的直链淀粉含量和糊化峰值黏度可以作为衡量板栗糯性品质的指标。
- 梁丽松徐娟王贵禧马惠铃
- 关键词:板栗直链淀粉糊化特性粒径
- 不同品种板栗贮藏前后主要营养成分变化研究被引量:21
- 2008年
- 通过对全国9个产区12个品种板栗贮藏前及0℃贮藏6个月后的含水量、脂肪含量、可溶性蛋白质含量、淀粉含量及可溶性糖含量的测定分析,研究不同品种板栗贮藏前后营养成分的变化。结果表明:贮藏前,各品种板栗含水量均较高,为52.47%~61.30%;脂肪含量较低,为11.5~30.0 g.kg-1;可溶性蛋白质含量为51.53~57.93mg.g-1;可溶性糖含量低,为67.3~146.4 g.kg-1;淀粉是板栗的主要贮藏物质,含量达561.8~727.1 g.kg-1。冷藏6个月后,各指标均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其中含水量下降了1.23%~5.00%;可溶性蛋白质减少了0.33%~13.38%;脂肪、淀粉下降幅度较大,分别降低了28.5%~70.43%和25.47%~43.80%;可溶性糖含量上升了23.02%~160.33%。贮藏前后各品种的含水量、脂肪含量、可溶性蛋白质含量、淀粉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均呈显著性差异(P<0.05),且这种差异具有地区性。
- 徐娟梁丽松王贵禧马惠铃
- 关键词:板栗贮藏营养成分
- 不同品种板栗贮藏前后淀粉糊化特性研究被引量:17
- 2008年
- 以9个板栗产区的12个主栽品种为试材,测定贮藏前后不同品种板栗淀粉的糊化特性及直链淀粉含量,比较不同品种板栗贮藏前后淀粉糊化特性的差异,探讨板栗淀粉糊化特性与直链淀粉含量的关系。结果表明:贮藏前后,各品种糊化特性存在显著差异(p<0.05)。其中,峰值黏度、谷值黏度、稀懈值和峰值时间在贮藏后降低;回冷值显著上升58.5~861cp;最终粘度和糊化温度变化趋势与品种有关:小紫油栗、叶里藏、粘底板、SQ022、青扎的最终黏度,大板红、泰栗一号、小紫油栗、SQ022、六合中熟的糊化温度升高,而其他品种的最终黏度和糊化温度呈下降趋势。贮藏后,不同品种各RVA谱特征值的各变异系数(除糊化温度)均降低,各品种间差异程度缩小。贮藏前,各品种直链淀粉含量在17.21%~32.78%之间;贮藏后,直链淀粉含量增加0.18%~10.41%。相关分析表明,贮藏前后,直链淀粉含量与峰值黏度、谷值黏度、最终黏度、稀懈值呈负相关,而与回冷值、糊化温度和峰值时间呈正相关。板栗淀粉的糊化特性与直链淀粉含量密切相关,不同品种间的差异主要由品种自身的遗传特性决定。
- 徐娟梁丽松王贵禧马惠铃
- 关键词:板栗淀粉贮藏糊化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