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农业科学

主题

  • 2篇杂交
  • 2篇杂交水稻
  • 2篇水稻
  • 1篇一季晚稻
  • 1篇直播
  • 1篇生长及产量
  • 1篇土壤
  • 1篇土壤特性
  • 1篇晚稻
  • 1篇免耕
  • 1篇免耕直播
  • 1篇根系
  • 1篇根系特性
  • 1篇耕作
  • 1篇耕作方式
  • 1篇不同耕作
  • 1篇不同耕作方式

机构

  • 2篇湖南农业大学
  • 1篇中国农业大学

作者

  • 2篇敖和军
  • 2篇邹应斌
  • 2篇冯跃华
  • 2篇王淑红
  • 2篇许桂玲
  • 1篇高彧
  • 1篇李合松

传媒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作物学报

年份

  • 2篇2006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免耕直播对一季晚稻田土壤特性和杂交水稻生长及产量形成的影响被引量:44
2006年
为了探明免耕直播对杂交水稻的生育规律和稻田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于2003-2004年在长沙以两优培九为材料,进行了免耕直播、翻耕直播2种栽培方式的田间比较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与翻耕直播稻田相比,免耕直播稻田0~5cm土层容重降低3.55%,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通气孔隙度和毛管持水量分别增加4.80%、1.59%、39.85%和7.04%,10~20cm土层的毛管孔隙度和5~10cm土层的通气孔隙度也分别增加11.14%和73.74%;5~10cm土层pH值增加3.53%;0~5cm土层有机质、全氮、碱解氮、有效磷含量分别增加3.32%、15.60%、8.34%、36.64%,说明免耕有利于养分在0~5cm土层富集,直播稻田免耕不会引起土壤的酸化。同时免耕直播稻最高茎蘖数较低,而其成穗率较高;根系活力较强,平均比翻耕直播稻高12.59%~59.09%;其单蔸根干重也高于翻耕直播稻,增加幅度为19.12%~49.26%;生长后期净光合作用速率比翻耕直播稻高,平均增幅为10.82%,说明免耕直播更有利于后期产量的形成;净同化率也比翻耕直播稻高22.92%;翻、免耕直播稻干物质积累量及分配无显著差异;吸氮总量和吸磷总量相似,无显著差异,但免耕直播稻的吸钾总量比翻耕直播稻高。免耕直播稻的有效穗数比翻耕直播稻低,但每穗粒数高于翻耕直播稻。免耕直播稻的实收产量为8811.6~9346.3kg/hm^2,比翻耕直播稻增产5.61%~18.82%。
冯跃华邹应斌Roland J Buresh许桂玲敖和军王淑红
关键词:免耕直播土壤特性杂交水稻
不同耕作方式对杂交水稻根系特性及产量的影响被引量:57
2006年
目的探明不同耕作方式下杂交水稻根系特性及增产的机制。方法在田间试验条件下,研究不同耕作方式(翻耕和免耕)对直播稻和移栽稻根系特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无论直播或移栽,免耕稻最高分蘖期的根冠比、单蔸根干重、根系总吸收表面积和活跃吸收表面积均高于翻耕稻,其成熟期0~5cm土层的根重、根重密度和5~10cm、10~20cm土层的比根长也比翻耕稻高。在移栽条件下,免耕稻成熟期0~5cm土层的根长、根长密度和根表面积高于翻耕稻,其最高分蘖期的根系32P吸收总量和根系氧化力分别比翻耕稻平均增加40.72%、13.81%;在直播条件下,免耕稻最高分蘖期、孕穗期、齐穗期的根系32P吸收总量和根系氧化力分别比翻耕稻平均增加54.56%、19.53%、2.80%和12.59%、24.06%、74.19%,其孕穗期的地上部32P的转运率比翻耕稻平均增加13.68%,而其根系残留率比翻耕稻平均降低10.22%。无论移栽或直播,免耕稻的有效穗数比翻耕稻低,但其每穗粒数高于翻耕稻。在直播和移栽条件下,免耕稻的产量平均分别为8979.0kg·ha-1和8588.0kg·ha-1,比翻耕稻分别增产2.30%和1.19%,但未达到5%的显著水平。结论免耕稻相对于翻耕稻有明显的增产优势,是其根系特性的一种响应。
冯跃华邹应斌Roland J Buresh李合松高彧许桂玲王淑红敖和军
关键词:耕作方式杂交水稻根系特性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