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董智强

作品数:9 被引量:115H指数:5
供职机构: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全球变化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农业科学
  • 2篇天文地球

主题

  • 6篇气候
  • 6篇气候变化
  • 3篇气候变化背景
  • 2篇玉米
  • 2篇生育
  • 2篇作物
  • 2篇小麦
  • 2篇春小麦
  • 1篇氮水平
  • 1篇氮素
  • 1篇氮素残留
  • 1篇地温
  • 1篇需水
  • 1篇芽孢杆菌
  • 1篇玉米产量
  • 1篇蒸散
  • 1篇蒸散发
  • 1篇生态系统
  • 1篇生态需水
  • 1篇生育阶段

机构

  • 9篇中国农业大学
  • 2篇内蒙古农牧业...
  • 2篇中华人民共和...
  • 1篇国土资源部
  • 1篇安徽农业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南京信息工程...
  • 1篇中国气象科学...
  • 1篇沈阳农业大学

作者

  • 9篇潘志华
  • 9篇董智强
  • 5篇王立为
  • 4篇赫迪
  • 4篇张婧婷
  • 4篇赵慧
  • 4篇黄蕾
  • 3篇赵沛义
  • 3篇张君
  • 3篇吴东
  • 3篇王佳琳
  • 2篇潘学标
  • 1篇杨书运
  • 1篇景宇鹏
  • 1篇何奇瑾
  • 1篇徐慧
  • 1篇李焕春
  • 1篇周广胜
  • 1篇段玉
  • 1篇邵长秀

传媒

  • 2篇农业工程学报
  • 2篇中国农业气象
  • 1篇资源科学
  • 1篇干旱区资源与...
  • 1篇干旱地区农业...
  • 1篇中国农业大学...
  • 1篇气候变化研究...

年份

  • 1篇2017
  • 3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北方旱作农区农业气候资源时空变化特征被引量:5
2014年
利用北方旱作农区317个气象台站1961—2010年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分析和比较了1961—1990年(时段Ⅰ)和1991—2010年(时段Ⅱ)农业气候资源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全区日照时数总体呈降低趋势,时段Ⅱ较时段Ⅰ平均减少了92.9h;研究区域近50年年降水量变化呈现西部增加东部减少的特征;与时段Ⅰ相比,时段Ⅱ研究区域年均气温增加了0.97℃,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0℃、10℃的持续日数普遍呈增加趋势,喜凉作物生长期内≥0℃积温和喜温作物生长期内≥10℃积温分别平均增加198.6℃·d和197.3℃·d;研究期间全区气候变化西部地区总体呈暖湿趋势,东部地区总体呈暖干趋势。
黄蕾潘志华邵长秀董智强赫迪王立为
关键词:农业气候资源气候变化
气候变化背景下武川主要作物生产水足迹变化分析被引量:10
2015年
生产水足迹(WFP)是指生产单位产品所消耗的水资源,一般用单位质量农产品所需要的水的体积来表示作物生产水足迹。气候变化对生产水足迹的影响是农业生产者关心的重要科学问题。本文以内蒙古自治区武川县主要作物马铃薯、春小麦为例,基于1983-2010年气象数据及生育期资料,修正作物系数,应用CROPWAT模型,计算作物生产水足迹,分析气候变化对作物生产水足迹的影响。结果表明:(1)近28a来,武川县气候呈干暖化变化趋势,马铃薯和春小麦生产水足迹呈显著下降趋势(P<0.05);(2)气候变化对作物生产水足迹影响显著,生育期平均相对湿度、平均气温和平均日较差对马铃薯生产水足迹影响较大,生育期平均风速和平均日较差对春小麦生产水足迹影响较大;(3)1983-2010年马铃薯平均生产水足迹为1.37m3·kg-1,春小麦平均生产水足迹为2.51m3·kg-1,说明在当地生产单位质量的干物质,春小麦比马铃薯消耗更多水分。在该地区适当增加马铃薯播种面积,对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促进地区农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赵慧潘志华韩国琳董智强张婧婷赫迪王立为张君
关键词:气候变化马铃薯春小麦作物系数
基于产量及环境友好的玉米氮肥投入阈值确定被引量:26
2016年
为了寻求河套灌区玉米高产与环境友好双赢的氮肥投入阈值,该文采用田间试验和室内分析化验相结合的方法,在内蒙古五原县连续三年定位研究了不同施氮水平对河套灌区玉米产量、土壤N素残留量及氮平衡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施氮量的增加,籽实产量呈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2 m土壤矿质氮质量分数呈指数增加趋势。随着施氮量及施氮年限的增加,土壤剖面N素含量呈增加趋势。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在0~80 cm土层间土壤N素含量呈下降趋势。盈余率为0时,施氮量为237 kg/hm^2,籽实产量为13.7 t/hm^2,2 m土壤矿质氮为478 kg/hm^2,土壤氮素回收率为24%,植株氮素回收率为41%,土壤-玉米系统总回收率为65%;95%最高产量到最高产量为13.2~13.9 t/hm^2,对应施氮量为193~291 kg/hm^2,2 m土壤矿质氮为419~563 kg/hm^2,氮素盈余率为-19%~23%,土壤氮素回收率为21%~26%,植株氮素回收率为41%,土壤-玉米系统总回收率为62%~67%。施氮量193~291 kg/hm^2是既保证玉米产量又满足土壤氮素盈余较少、土壤-玉米系统氮素回收较高的合理施氮阈值。该研究为河套灌区玉米合理施用氮肥提供了科学依据。
张君赵沛义潘志华段玉李焕春王博景宇鹏董智强
关键词:作物玉米产量施氮水平氮素残留环境友好
东北春玉米不同生育阶段日蒸散发模型的适用性研究被引量:5
2017年
为准确估算东北地区春玉米不同生育阶段内的蒸散发量,本研究基于锦州农田生态系统野外观测站2007—2008年涡度相关系统的春玉米蒸散发数据,利用相关系数、平均偏差和均方根误差等量化指标,结合线性加权和法,综合评价了6种日尺度蒸散发模型(组合法:FAO 56-Penman-Monteith;温度法:Hargreaves-Samani、Blaney-Criddle;辐射法:Makkink、Jensen-Haise、Priestley-Taylor)在春玉米不同生育阶段的适用性。结果表明:1)春玉米不同生育阶段内蒸散发平均日动态均呈单峰型曲线变化,生长季内日蒸散发量峰值出现在花粒期初;2)春玉米不同生育阶段反映了其稀疏程度导致的覆盖度差异对蒸散发的影响。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除PriestleyTaylor模型外,基于辐射法模型的模拟效果整体优于组合法和温度法模型;3)苗期的修正Blaney-Cridele模型、花粒期的修正Makkink模型以及穗期的原始Jensen-Haise模型具有较高的模拟精度,为东北春玉米不同生育阶段日蒸散发量的准确估算提供参考。
吴东何奇瑾潘志华周广胜董智强韩国琳张婧婷赵慧黄蕾潘宇鹰王佳琳樊栋樑
关键词:春玉米蒸散发生育阶段
半干旱区气候变化背景下近20年内蒙古武川县耕地质量变化被引量:17
2013年
耕地质量是国家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气候变化引起的耕地质量变化已成为全球变化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该文以我国北方典型半干旱气候敏感区武川县为例,利用1989—2009年历史气候数据和土地利用资料,研究了气候变化对生产潜力、标准耕作制度和产量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武川县耕地自然质量等指数和土地利用等指数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武川县气候呈显著干暖化趋势,在其影响下,武川县耕地自然质量等指数呈下降趋势,水分是制约自然质量等指数的关键因素;旱地土地利用等指数呈下降趋势,水浇地土地利用等指数则呈上升趋势。该研究能够为气候变化背景下制定土地利用制度,保护和提高耕地质量提供科学依据。
王立为安萍莉潘志华赫迪董智强
关键词:气候变化土地利用干旱区耕地质量
气候变化背景下旱地农田生态系统生态缺水变化研究——以武川县为例被引量:2
2014年
近50年以来,由于受气候变化以及高强度的农业生产活动的影响,我国北方旱农地区脆弱的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农田生态系统出现了明显的退化趋势。生态缺水是旱地农田生态退化的主要原因。文中以我国北方旱地农业区的典型县-内蒙古自治区武川县为例,探讨了气候变化背景下旱地农田生态系统生态缺水的变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武川县气候正在向干暖化趋势发展,特别是近20年以来,干暖化趋势更加明显。1991-2010年武川县农田生态缺水量呈上升趋势,上升幅度分别为马铃薯45.99mm/10a,春小麦55.40mm/10a。降水是影响生态缺水量的主要因素。在气候干暖化背景下,武川县农田生态系统生态缺水量随降水量的减小而增加,气候变化加剧了旱地农田生态系统的退化。在旱农地区,气候变化背景下旱地农田生态系统退化趋势需要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与重视。
张安凝知潘志华安萍莉王立为董智强赫迪潘学标赵沛义
关键词:气候变化生态需水
1961-2010年中国0cm地温变化特征及其与气温变化的关系被引量:43
2016年
近年来,气候变化尤其是气候变暖已成为一个全球性问题。下垫面作为大气的直接热源、水源,对气候的形成及维持具有重要意义。因此,研究地温变化特征及其与气温变化之间的关系,对探究气候变化机理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中国581个气象站1961-2010年0cm地温、气温数据,将全国分为8个区域,采用相关分析、M-K非参数检验等方法,对0cm地温的时空变化、区域分异以及季节分异特征进行了研究,并分析了0cm地温变化与气温变化的关系。研究表明:中国0cm地温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2000年突变后升温趋势更为明显;中国大部分地区0cm地温都表现为升温趋势,且北方地区较南方升温更加明显,在过去50年中,南北温差呈现缩小的趋势;就各季节而言,冬季升温最明显,夏季升温最弱;相关分析表明,气温与0cm地温变化趋势及程度在大部分地区很相近,但在20世纪70年代之前及20世纪后期,0cm地温与气温变化存在较大差异。相对于气温的变化,0cm地温的升温幅度更大,突变时间较晚。
王佳琳潘志华韩国琳程路董智强张婧婷潘宇鹰黄蕾赵慧樊栋樑吴东
关键词:气候变化地温气温突变空间分异
北方农牧交错带春小麦生育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以内蒙古武川县为例被引量:9
2012年
北方农牧交错带是气候变化的敏感地带,研究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规律与农业生产的响应特征,对促进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北方农牧交错带代表性站点——武川县为例,基于1960—2009年气象观测数据和1992—2010年春小麦农业气象观测数据,研究了气候变化与春小麦生育期变化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武川县1960—2009年年平均气温每10年升高0.43℃,春季稳定通过0℃的初日每10年提前0.98 d,当地满足春小麦播种温度的日期有提前的趋势,秋季稳定通过0℃的终日每10年推迟0.24 d,生长季具有延长趋势;1992—2010年作物生长季(4—8月)0~10 cm、10~20 cm土壤相对湿度有明显下降趋势,平均每10年分别下降18%和13%;播种期与0~10 cm和10~20 cm土壤相对湿度呈现显著负相关关系,表现为土壤相对湿度每降低1%,播种期分别推迟0.2 d和0.3 d;各生育期与播种期一样,受温度与水分综合作用的影响,不同生育期与二者之间关系不同,各生育期之间持续日数与二者呈正相关关系。研究得出,春小麦生育期的变化是各气侯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在北方农牧交错带,水分对农作物生长发育具有较大影响,直接影响着春小麦的各个生育过程。
董智强潘志华安萍莉潘学标赵沛义
关键词:气候变化春小麦生育期
碳源和巨大芽孢杆菌添加对土壤微生物环境及N_2O、CH_4排放的影响被引量:1
2016年
2014年9-10月设计小麦盆栽试验,设置常规施氮处理(CK)、氮肥添加葡萄糖(G)、氮肥添加葡萄糖和巨大芽孢杆菌(Bacillus megaterium,GY)、氮肥添加秸秆(S)、氮肥添加秸秆和巨大芽孢杆菌(SY)5种处理,通过观测小麦苗期温室气体排放、土壤碳氮环境以及微生物菌群等变化,以分析研究不同碳源和巨大芽孢杆菌对土壤温室气体排放和微生物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施氮的同时增施葡萄糖(G)以及葡萄糖和巨大芽孢杆菌处理(GY),对土壤微生物碳含量变化影响不显著,但降低土壤观测物种数与物种多样性;明显抑制硝态氮和铵态氮的增加,继而抑制N_2O排放量的增加,同时促进了旱地土壤对CH_4的吸收。(2)若用秸秆代替葡萄糖,在施氮的同时增施秸秆(S),显著减少小麦苗期土壤硝态氮含量,但对N_2O排放影响不显著。与秸秆相比,葡萄糖能快速提供有机碳,作为碳源更能体现巨大芽孢杆菌改善土壤微生物菌群、减少硝态氮生成及N_2O气体排放的效果。
高琳潘志华杨书运王立为徐慧董智强张婧婷黄蕾赵慧张君潘宇鹰韩国琳樊栋樑王佳琳吴东
关键词:碳源巨大芽孢杆菌温室气体排放高通量测序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