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鸣

作品数:8 被引量:220H指数:6
供职机构: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科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6篇有机物
  • 6篇挥发
  • 6篇挥发性有机
  • 6篇挥发性有机物
  • 3篇VOCS
  • 2篇臭氧
  • 2篇臭氧生成
  • 1篇生态影响
  • 1篇生态影响评价
  • 1篇统计分析
  • 1篇排放特征
  • 1篇气溶胶
  • 1篇污染
  • 1篇污染特征
  • 1篇夏季
  • 1篇硫酸盐
  • 1篇课程
  • 1篇课程教学
  • 1篇课程教学改革
  • 1篇化学反应

机构

  • 8篇南京信息工程...
  • 2篇北京大学
  • 2篇暨南大学
  • 1篇江苏省环境监...
  • 1篇南京市环境保...
  • 1篇杭州市环境监...
  • 1篇学研究院

作者

  • 8篇王鸣
  • 2篇陆思华
  • 2篇邵敏
  • 2篇薛艳
  • 2篇郑军
  • 1篇王锦旗
  • 1篇陈超
  • 1篇张运江
  • 1篇汤莉莉
  • 1篇周宏仓
  • 1篇马嫣
  • 1篇倪敏
  • 1篇王利朋
  • 1篇花艳
  • 1篇杨笑笑
  • 1篇母应峰
  • 1篇陈文泰
  • 1篇黄进

传媒

  • 3篇环境科学
  • 1篇环境科学学报
  • 1篇环境科学与技...
  • 1篇中国环境监测
  • 1篇科技创新导报
  • 1篇南京信息工程...

年份

  • 1篇2020
  • 1篇2019
  • 4篇2018
  • 2篇2016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餐饮源挥发性有机物(VOCs)排放特征及对臭氧生成的影响被引量:3
2020年
餐饮排放是城市地区挥发性有机物(VOCs)重要的无组织来源,由于其排放特征复杂,是大气环境研究和管理的薄弱环节.本研究采用了现场和实验模拟两种采样方式,利用2,4-二硝基苯肼(DNPH)采样柱和不锈钢罐分别采集羰基化合物和全空气样品,然后利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FID)对116种组分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餐饮源VOCs的排放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总体来看,含氧有机物(OVOCs)和烷烃是VOCs浓度的主要贡献者,但不同餐饮源的源谱特征差异较大.另外,通过比较发现食用油的种类、油的使用次数、加热方式、烹饪方式和调味料等因素会对餐饮源VOCs排放特征造成显著影响.进一步分析了不同菜系所排放VOCs的臭氧生成潜势(OFP),关键组分主要是甲醛、乙醛、丁烯醛、乙烯和丙烯等.本研究成果能够补充我国餐饮源VOCs控制所需的基础数据.
陈文泰胡崑薛艳卢兴东王鸣
关键词:排放特征
我国典型城市环境大气挥发性有机物特征比值被引量:55
2018年
城市环境大气挥发性有机物(VOCs)比值能够提供有用信息.基于在我国典型城市进行的7次VOCs观测数据,利用正交最小二乘法(ODR)、线性拟合法等4种方法计算了VOCs组分比值,并探讨其在监测数据质量评估、来源诊断和光化学过程研究中的应用.结果显示:间,对-二甲苯与邻-二甲苯浓度在7次观测中均呈现非常好的相关性(r为0.975~0.997),且不同观测中比值接近(2.78~3.05),这一比值可以用来对城市大气VOCs(尤其是芳香烃)测量数据的可靠性进行评估.以甲苯/苯(T/B)和丙烷/乙烷(P/E)为例初步分析了我国不同城市大气VOCs来源的差异.上海和广州T/B最高,分别为2.37和1.78,高于隧道实验中T/B比值(1.52),说明还受到溶剂涂料等富含甲苯的排放源影响,北京夏季T/B与隧道实验接近,而成都、北京冬季和重庆T/B较低(0.744~1.36),说明受到生物质燃烧、煤燃烧等其他富含苯的排放源影响.P/E分析结果显示,广州P/E(1.27)显著高于其他数据集(0.270~0.645),与2010年广州部分公交车和出租车仍利用液化石油气(LPG)作为燃料有关.另外,基于邻-二甲苯/乙苯变化特征表征光化学反应程度,并初步估算出典型城市大气上午·OH暴露量为(2.70~4.45)×10^(10)molecule·cm^(-3)·s.
王鸣陈文泰陆思华陆思华
关键词:挥发性有机物光化学反应
南京夏季市区VOCs特征及O_3生成潜势的相关性分析被引量:129
2016年
挥发性有机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VOCs)是大气中光化学污染臭氧(O3)的重要前体物,其在大气中的浓度水平直接影响着臭氧的污染特征.本研究运用大气挥发性有机物快速在线连续自动监测系统,于2013年8月对南京市区大气中98种VOCs进行观测,分析南京夏季VOCs体积分数水平及组成特征,分析臭氧及其前体物的变化,运用VOCs/NOx比值法研究南京臭氧生成敏感性控制因素.结果表明,夏季南京市区大气VOCs最高体积分数达200×10-9,平均体积分数为52.05×10-9,各物种体积分数大小为烷烃>含氧有机物>烯烃>芳香烃;臭氧平均质量浓度76.5μg·m-3,小时质量浓度超标率为5.9%.臭氧质量浓度高值期,其前体物VOCs与NOx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并与O3变化呈明显的反相关;不同臭氧质量浓度阶段,同种类的VOCs体积分数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夏季南京市区的臭氧生成对VOCs较敏感,属于VOCs控制区.
杨笑笑汤莉莉张运江母应峰王鸣陈文泰周宏仓花艳江蓉馨
关键词:挥发性有机物臭氧
气溶胶的辐射强迫作用研究进展被引量:7
2016年
人类活动向大气中排放气溶胶,人为气溶胶增强了对太阳辐射吸收和散射直接改变地气系统的辐射平衡,又可以通过作为云凝结核或冰核改变云的微物理特性和停留时间、地表反照率等途径间接影响气候的辐射强迫。综合以往研究,文章主要总结了2种影响气候辐射强迫性质相反的黑碳气溶胶和硫酸盐气溶胶以及相对湿度和黑碳的混合状态对气溶胶辐射强迫效应的影响。完善对大气气溶胶,尤其是人类活动产生的气溶胶的气候强迫机制及对地气系统影响的认识。
倪敏郑军马嫣王利朋王鸣
关键词:气溶胶黑碳硫酸盐
高校生态影响评价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2018年
文章结合高校生态影响评价课程的教学实际,从目前生态影响评价教学过程中,整体课程安排、课程体系安排和教学内容等三个方面存在的不足出发,提出从课程体系着手,完善现有课程体系。从课程设计上、优化课程教学结构和教学内容上、强化实践课程等三个方面提出设想,对生态影响评价课程教学实践与改革进行了分析和探讨,以期通过教学实践和改革培养更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型和应用型相结合的生态评价综合性人才。
薛艳王鸣王锦旗黄进
关键词:生态影响评价教学高校
基于城市大气挥发性有机物特征分析的数据质量评估方法及案例被引量:9
2019年
城市大气挥发性有机物(VOCs)监测是空气质量监测网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数据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是VOCs监测的基础。基于8次中国城市大气VOCs外场监测,通过挖掘VOCs浓度、组成和化学活性的内在规律,对VOCs监测数据质量进行评估并总结方法。分析结果显示:城市大气乙烷和苯等长寿命组分具有明显的背景浓度,且区域背景值较为接近,可以用来诊断长寿命VOCs组分浓度异常偏低或偏高现象。而示踪组分的季节(日)变化规律可以用来识别VOCs组分定性问题(如夏季大气异戊二烯和烷基硝酸酯浓度日变化规律应反映植被排放和光化学反应特征)。另外,在气团混合均匀的情况下,VOCs浓度波动与其活性之间存在负相关,这一规律可以用来核查数据准确性或局地源影响。
王鸣陆思华陆思华邵敏邵敏
关键词:挥发性有机物统计分析活性
南阳市冬春交替期大气VOCs污染特征及来源解析被引量:21
2018年
近年来我国中部地区臭氧污染问题日益凸显,而挥发性有机物(VOCs)作为近地面臭氧生成的关键前体物,有关其来源研究相较于我国东部地区相对欠缺.为了解我国中部地区VOCs污染特征及其来源,本研究于2017年2—3月在豫鄂陕三省交界处的河南省南阳市南阳理工学院站点开展了为期1个月的VOCs在线监测.测量结果显示,观测期间总VOCs平均浓度为(37.4±18.5)×10^(-9).与国内外已有研究的VOCs测量结果相比,本研究中烷烃、烯烃和炔烃的浓度处于中等偏上水平,而芳香烃浓度则较低.烯烃对臭氧潜势的贡献最高(37%),其次是芳香烃(28%).乙烯、二甲苯、甲苯、丙烯和C4~C5烷烃是最重要的活性组分.利用正交矩阵因子分析(PMF)解析出4个因子,分别是天然气/液化石油气使用+背景、交通排放、溶剂涂料使用和燃煤+生物质燃烧.观测期间南阳理工学院站点对VOCs浓度贡献最高的是燃煤+生物质燃烧因子,平均贡献率为35%,其次是交通排放因子(25%)、天然气/LPG使用+背景(23%)和溶剂涂料使用(17%).研究结果对于认识我国中部地区VOCs来源结构,进而开展VOCs和臭氧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王鸣项萍牛其恺裴举林刘芳芳杨阳胡兰群
关键词:挥发性有机物
基于PMF量化工业排放对大气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影响:以南京市江北工业区为例被引量:19
2018年
挥发性有机物(VOCs)在臭氧(O3)和二次有机气溶胶(SOA)生成中起着关键作用.南京市江北地区工业密集,为评估工业排放对大气VOCs的影响,本研究于2017年3月在工业区受体点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南信大)开展了为期近1个月的VOCs采样和测量.监测数据显示南信大站点大气VOCs浓度波动大,范围(体积分数)在10.3×10-9~200.5×10-9之间,烯烃、芳香烃和卤代烃等组分(例如:乙烯、丙烯、苯、苯乙烯、二氯甲烷等)存在明显的异常高值.利用正交矩阵因子模型(PMF)对VOCs进行来源解析,结果显示在观测期间与工业排放相关源的平均贡献为50.0%,其中石化源、化工源以及涂料和溶剂使用源的贡献分别为14.9%、19.3%和15.8%.在VOCs高污染时段,与工业排放相关源的占比高达74.9%.进一步结合风速和风向数据,确定了不同类型工业源的主导方位,追溯排放源的潜在位置.
胡崑王鸣郑军郑军卢兴东景盛翱陈超
关键词:挥发性有机物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