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肖嘉
- 作品数:13 被引量:7H指数:2
- 供职机构: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艺术文化科学历史地理更多>>
- 《牡丹亭》与“离魂”现象的互文
- 2015年
- 《牡丹亭》的"离魂"叙事是整个"离魂"互文网链的意义焦点。它与前文本的互文关系可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认识:离魂模式的似是而非,为"至情"主旨服务的离魂模式,离魂模式的互文姿态,作为互文本的"牡丹亭离魂"。
- 黄肖嘉刘佳
- 关键词:《牡丹亭》离魂互文
- 类型与情节:“十七年”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意识形态弹性书写策略被引量:3
- 2016年
- 我国"十七年"时期的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是国家意识形态的宣传工具,但它们对意识形态的书写较之其他题材影片而言是带有弹性的。这种书写策略表现在两方面:1.影片内容具备一定的类型性特质,塑形且契合了受众对此类电影的期待,使意识形态意图变得温和;2.情节化的叙事姿态降低了影片欣赏难度,拓展了受众参与面,扩大了主流政治话语的影响力。二者的合力使少数民族题材的电影表述成为具有示范性的电影艺术意识形态经验。
- 黄肖嘉
- 关键词:类型性情节化意识形态
- 新世纪蒙古族题材电影的民族主体性表达
- 2020年
- 新世纪以来的蒙古族题材电影在历史、性别、身份三条横向线索以及与现代民族国家建构之间张力的纵向线索铺排下,对民族主体性做了网格式的表达,言及了蒙古族个体与大历史的疏离、个体性别难题的意识形态隐喻以及草原意象对民族文化身份的想象性救赎。但因新世纪以来的社会、文化转型方兴未艾,创作主体的自我审视方式也不断改变,对民族主体性的定位与书写也是相对开放的、未完成的。
- 黄肖嘉
- 关键词:民族主体性性别身份
- 论康有为域外游记对中华民族认同意识自觉之促进作用
- 2024年
- 康有为在撰于清末的域外游记中流露出明显的民族融合思想。他认为,民族融合是建立现代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并维护国家领土完整的关键途径。而要实现民族融合,文化认同较之血缘同脉而言发挥着更为重要的作用。这种民族融合思想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中华民族认同意识的自觉。
- 黄肖嘉陈澈
- 关键词:域外游记中华民族认同
- 文学史课程的“搓草绳”式授课方式——以外国文学史的讲授为例
- 2020年
- 文学史课程有两个维度:"史"的维度和"文学"的维度,因此,不妨以"史"的维度为经,以"文学"的维度为纬,在历史承继关系的框架中填充文学个案的特点和贡献。在课堂教学实践层面,可运用叙事学的"叙事时间"和"叙事语法"理念,以促进对学生文学修养与历史视野的双重塑型。比如外国文学史课程可以采用"搓草绳"的方式渗透历史线索,再以文学流派、文学思潮和作家作品的文学特质作为线索的具体表征,以增强该课程的教学实效。
- 黄肖嘉李保雪
- 关键词:外国文学史两个维度叙事学
- 异中求同:重看《东方杂志》与《新潮》的办刊理念论争
- 2015年
- 《东方杂志》与《新潮》自创刊便秉承不同的办刊理念。1919年,两刊就办刊理念问题展开论争。这种论争实质上源自新文化运动中不同思想阵营对话语权的争夺。但是,两个阵营的文化主张都以机械进化论为视角,在不同程度上昭示了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群体性格缺陷。
- 黄肖嘉刘佳
- 关键词:办刊理念性格缺陷
- 祖国颂与哥萨克悲歌:玛拉沁夫与肖洛霍夫比较研究
- 2020年
- 玛拉沁夫小说《茫茫的草原》的情节人物等深受肖洛霍夫《静静的顿河》影响,但后者笔下的哥萨克人没有融入国家意识形态符号秩序,以悲剧结尾,而前者笔下的蒙古族人获得了国家建设者和捍卫者的成员身份。此因玛拉沁夫坚守塑造现代民族国家形象的初衷,讲述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的中国故事。
- 黄肖嘉张佳琪
- 关键词:国家形象中国故事
- 略论康有为域外行旅经验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发生之影响
- 2023年
- 康有为所主张的民族融合论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发生产生了重要影响,而这种民族融合思想的形成与其域外行旅经验密切相关。康有为在游历海外时,通过考察对比各国发展情况,产生了建立现代统一民族国家的意识,从而认识到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在强调民族融合时,他并不重视生物性血缘的同源性,而重视文化认同的促进作用。
- 黄肖嘉
- 关键词:民族融合行旅文化认同生物性域外民族团结
- 萧乾中外互译理念探析——兼论现代中国翻译思想的文化话语权诉求被引量:2
- 2016年
- 萧乾翻译思想中很重要的一点便是提倡中外互译,即不仅主张译介域外优秀文学作品,更希望借此促进中国本土文学的外译。这是对本民族文化的国际影响的渴求。这种民族文化话语权诉求是现代中国翻译活动的代表性动机。对中国文化在现代性大潮中"失语"的忧虑令诸多译者超越了语言转换意义上的翻译观,追求翻译的文化承载功能。
- 黄肖嘉
- 关键词:现代翻译
- 羡憎中的自我言说——尹湛纳希小说中的异国形象
- 2013年
- 尹湛纳希小说《泣红亭》中提到的"洋商"朱英的形象体现出作家对异国的看法。这是特定历史时期社会集体想象物的个案表述,是清末中国人"羡憎情结"的产物。作家在注视并言说此类形象时,其实是在进行一种自我言说,言说注视者的自我意识。小说的这一细节所占篇幅虽然不大,却代表着那个时代对异国文化的固定表达。
- 黄肖嘉
- 关键词:自我异国形象尹湛纳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