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邵宇雄

作品数:16 被引量:40H指数:4
供职机构: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陕西省科学技术研究发展计划项目陕西省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1篇医药卫生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5篇手术
  • 4篇肿瘤
  • 3篇手术治疗
  • 3篇四肢
  • 3篇外科
  • 3篇骨折
  • 3篇关节
  • 2篇腰椎
  • 2篇四肢骨
  • 2篇四肢骨巨细胞...
  • 2篇随访
  • 2篇胫骨
  • 2篇外科手术
  • 2篇外科治疗
  • 2篇外科治疗分析
  • 2篇细胞
  • 2篇细胞瘤
  • 2篇巨细胞
  • 2篇巨细胞瘤
  • 2篇骨巨细胞瘤

机构

  • 11篇西安交通大学

作者

  • 11篇邵宇雄
  • 4篇陈博
  • 3篇王登峰
  • 3篇朱养均
  • 3篇周海振
  • 3篇王展
  • 3篇张军
  • 2篇陈博
  • 2篇同志超
  • 2篇魏巍
  • 2篇杜娟娟
  • 1篇杨团民
  • 1篇王浩
  • 1篇张堃
  • 1篇陈秀锦
  • 1篇王卫

传媒

  • 2篇中华解剖与临...
  • 2篇中国组织工程...
  • 1篇中国骨与关节...
  • 1篇现代生物医学...
  • 1篇中国骨与关节...

年份

  • 1篇2020
  • 2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7
  • 2篇2016
  • 4篇2015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复合骨在腰椎融合中的效果被引量:3
2015年
背景:诸多研究已证实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在骨形成及骨折愈合中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单纯予以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植入容易出现扩散和降解,无法对新骨形成予以持续性的影响。目的:观察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复合骨在兔腰椎中的融合效果。方法:取30只新西兰大白兔,构建后路腰椎横突间植骨融合模型,随机均分为3组,分别在L5-6横突间植入自体髂骨、同种异体骨及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复合骨(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与同种异体骨复合物),植入后6周,进行大体观察、X射线检查及组织学观察。结果与结论: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复合骨组融合率、新生骨组织在总面积中所占百分比高于自体髂骨组、同种异体骨组(P<0.05);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复合骨组、自体髂骨组拉伸强度大于同种异体骨组(P<0.05),前两组拉伸强度无差异。X射线显示3组植骨区均可见骨痂形成;组织学显示,自体髂骨组移植物已消失,形成大量软骨,有少量骨小梁,并有一定编织骨形成;同种异体骨组有较多的纤维组织包裹材料,有骨岛形成,有数量较少的骨小梁及软骨形成;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复合骨组存在大量骨小梁和少量软骨,形成编织骨且有皮质骨形成。表明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复合骨在兔腰椎中可以获得良好的融合效果。
王展张军王登峰邵宇雄魏巍朱养均王卫
关键词:生物材料自体骨异体骨
内固定材料修复后踝骨折及其生物力学特性被引量:6
2015年
背景:后踝骨折是影响踝部骨折预后的重要因素,后踝骨折常由较高能量损伤导致,采用何种固定物、内固定材料的生物力学,并如何置入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目的:比较不同内固定材料对后踝骨折临床预后的价值,分析不同内固定方式对后踝关节骨折固定的生物力学效果的影响,为临床治疗后踝骨折选择最佳内固定物提供一定的依据及参考。方法:由第一作者通过计算机检索1976到2015年Pub Med数据库和中国知网数据库收录的相关的文献。英文检索词为"Ankle fracture;internal fixation;biomechanics;biocompatibility",中文检索词为"后踝骨折;内固定;生物力学;生物相容性",总结目前常用的金属内固定材料和可吸收内容材料,临床常用的金属内固定材料包括接骨钢板和螺钉,可吸收内固定材料如降解材料聚乳酸、聚乙胶酯和聚丙胶酯等,分析其生物力学特性。结果与结论:新型锁定螺钉能承受更大的屈曲和剪切力,拉力螺钉具有丝攻作用,攻丝后的螺钉拉力更强,但对于伴有骨质疏松的患者螺钉对骨折块的加压作用有限,强度不够,此时宜选用锁定钢板,锁定钢板稳定性更强,对弯曲应力有较高的对抗性,拔出可能性更低。钢板结合螺钉提供了更好的稳定性。为了避免目前金属材料内固定骨折愈合后存在内固定物二次取出、内固定后应力保护等缺点,由生物降解材料聚乳酸,聚乙胶酯和聚丙胶酯等经高温高压加工而成的可吸收内固定材料强度提高,可吸收内固定材料可克服干扰影像学检查、内置物二次取出等金属内固定物相关的不利影响。说明可吸收螺钉力学特性更接近人体骨骼,无因应力遮档引起的周围骨骼的脆弱,无骨质疏松现象发生,而且可在体内降解,但其固定强度还是不及传统螺钉及接骨钢板,临床上应根据骨折部位受力情况和骨折块的大小选择合适的内固定材料。
王展张军张堃朱养均王浩王登峰邵宇雄
关键词:骨科植入物后踝骨折内固定材料可吸收材料生物力学
四肢长骨转移瘤诊断和外科治疗分析被引量:4
2019年
目的探讨四肢长骨转移瘤的诊断技巧、外科治疗方法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红会医院骨病肿瘤科2012年1月-2017年1月治疗的54例四肢长骨转移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9例、女25例,年龄48 ~72(60.6 ± 12.5)岁;股骨38例(70.4%),肱骨16例(29. 6%).54例长骨转移瘤患者均行X线、CT、MRI及全身骨扫描检查,19例进行组织活检。术前Tokuhashi评分M12分者31例.9-11分者8例、W8分者15例,术前Mirls评分为9 ~11分,平均10.3分;依据Tokuhashi评分及骨转移瘤部位拟定治疗方案,按照Mirls评分对濒临骨折患者的治疗决策进行评估;采用VAS于术前及术后3个月对患者疼痛进行评估.Karofsky体能状况评分(KPS)评估患者术前及术后3个月身体状况、骨与软组织肿瘤协会(MSTS)评分评价患者术后肢体功能情况,应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结果35例(64.8%)患者通过病史资料和影像学评估获得长骨转移瘤的诊断,其与术后病理诊断结果一致;19(35.2%)例通过病史资料、影像学评估和组织活检(15例芯针经皮穿刺活检+4例切开组织活检)获得长骨转移瘤诊断。54例患者术后随访4?36个月,平均18个月。随访期间病死31例,术后平均存活10.5(4.5 ~30)个月;存活23例。Kaplan-Meier法生存分析显示,6个月生存率70.4%(38/54),1年生存率57. 4%(31/54),2年生存率46. 2%(25/54)。围手术期内患者未出现并发症,随访期间手术部位未发生内植物失效、病理性骨折等并发症。术后3个月疼痛VAS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二4. 085, P <0. 01 );术后3个月患者KPS明显改善,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21.476, PvO.Ol)。MSTS功能评分:术后3个月平均21.95( 16?28)分,上肢平均20. 54分、下肢平均23. 36分;其中优24. 07%(13/54)、良53.70%(29/54)、中20. 37%(11/54).差 1.85%(1/54),优良率 77. 78%(42/54)。结论病史资料评估结合详细的影像学分析可以对大部分四肢长骨
周海振杜娟娟同志超陈博邵宇雄陈秀锦
关键词:肿瘤转移骨肿瘤外科手术
自体灭活瘤骨复合肿瘤假体重建髋膝关节肿瘤性大段骨缺损被引量:3
2020年
目的探讨自体灭活瘤骨复合肿瘤假体,重建下肢髋膝关节附近骨肿瘤切除后骨缺损的手术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西安市红会医院骨病肿瘤科,2013 年至 2018 年诊治的 5 例下肢恶性骨肿瘤患者的病案资料。男 3 例,女 2 例;年龄 18~55 岁,平均 (35.40±15.96) 岁;操作流程:完整切除瘤段,部分瘤段采用恒温 65°、10% 高渗盐水灭活后 30 min,再庆大霉素生理盐水浸泡 5 min;复合肿瘤假体重建修复髋膝关节周围骨肿瘤切除后缺损。其中自体灭活瘤骨-肿瘤髋假体复合物重建瘤段切除后骨缺损 3 例,自体灭活瘤骨-肿瘤膝假体复合物重建骨缺损 2 例。术后第 1、3、6、9、12 个月及每半年对患者进行影像学检查及功能随访评估。影像学评估主要包括并发症及灭活瘤骨-骨端界面愈合情况;采用美国骨肿瘤学会评分系统 (MSTS) 行功能评估。结果本组 5 例随访 16~60 个月,平均 (32.0±17.65) 个月。病理学诊断:股骨软骨肉瘤 3 例,胫骨尤文肉瘤 2 例。5 例自体灭活瘤骨-骨端界面均获得骨性愈合,愈合时间为 6~10 个月,平均 (7.40±1.67) 个月;1 例尤文肉瘤患者,术后 5 年出现肺部转移,原发灶处无复发及假体松动,其余 4 例至末次随访时,无肿瘤复发及转移,未出现感染、假体松动、假体周围骨折等并发症,自体灭活瘤骨-骨端愈合良好。5 例 MSTS 评分平均 91%。结论 65 ℃、10% 高渗盐水灭活 30 min,是有效的自体瘤骨灭活技术,灭活瘤骨回植与骨端能够实现稳定的骨性愈合,自体灭活瘤骨复合肿瘤假体重建下肢髋膝关节附近骨肿瘤切除后大段缺损是一种可选择的修复方法。
周海振杜娟娟同志超陈博邵宇雄
关键词:软骨肉瘤肉瘤关节成形术
手术治疗四肢骨巨细胞瘤中远期随访观察
[目的]探讨四肢骨巨细胞瘤的临床、影像学特点以及相应手术方式及临床中远期疗效,并讨论目前该病变可接受的外科治疗方式.[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2016年1月间我科收治的68例四肢骨巨细胞瘤患者,其中,男33例,...
同志超陈博邵宇雄卫剑锋杨团民
关键词:手术治疗四肢骨巨细胞瘤
肩关节恶性肿瘤的治疗策略
目的 评价不同治疗方式对肩关节恶性肿瘤患者的生存率、功能和外观的影响。方法 2004年5月至2014年5月,65例肩关节恶性肿瘤患者在我科接受治疗。
邵宇雄
关键词:恶性肿瘤肩关节手术治疗
四肢骨巨细胞瘤的外科治疗分析被引量:4
2018年
目的探讨四肢骨巨细胞瘤(GCT)的外科治疗方法及其临床疗效,评估影响复发的因素及辅助治疗的必要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2017年1月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红会医院骨病肿瘤科收治的154例四肢GCT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79例,女75例;年龄16~68岁。Campanacci影像学分级:Ⅰ级16例,Ⅱ级106例,Ⅲ级32例。Enneking外科分期:1期56例、2期61例、3期37例。根据患者年龄、GTC病灶部位、Campanacci影像学分级、Enneking外科分期采用不同手术方式,其中病灶刮除+植骨/骨水泥填充(A组)64例、病灶刮除+辅助治疗+植骨/骨水泥填充(B组)48例、病灶段切除+缺损部位重建(C组)42例。观察患者术后骨愈合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定期复查x线片,观察病灶转移、复发情况。术后6个月根据骨骼肌肉系统肿瘤协会(MSTS)制定术后重建功能评定标准评定临床疗效。采用x。检验分析GCT术后复发情况。结果所有患者手术顺利完成,术后伤口一期愈合,围手术期未出现异常及手术相关并发症。手术时间80~240min,平均130min;术中出血量150-800mL,平均350mL。154例患者随访10-84个月,平均40个月。术后随访X线片示植骨病例均融合,融合时间4-8个月,平均6个月。随访期间未发现内植物松动、断裂以及内植物周围感染等相关并发症,未发现肺转移者。局部复发16例(10.4%,16/154),复发时间为术后6~36个月,平均18个月。A组复发率10.9%(7/64),B组复发率10.4%(5/48),C组患者复发率9.5%(4/42)。不同性别、年龄段、肿瘤部位、Campanacci影像学分级、Enneking外科分期的患者术后局部复发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采用辅助治疗的B组与无辅助治疗A组比较,术后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08,P〉0.05)。术后6个月按MSTS术后
同志超周海振陈博邵宇雄
关键词:骨巨细胞瘤外科手术复发
不同入路小切口髋关节置换对老年股骨颈骨折的比较研究被引量:13
2015年
目的:探讨前外侧与后外侧路小切口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创伤骨科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92例,随机分为两组,A组46例,予以后外侧路小切口髋关节置换术治疗;B组46例,予以前外侧小切口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临床资料、术后并发症情况,采用Harris评分评价术后关节功能,调查问卷调查术后满意度。结果:1A组患者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明显小于B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然两组患者住院时间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2A组术后关节功能与B组相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而A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A组的患者术后满意率明显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外侧和后外侧路小切口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临床疗效相似,但后外侧路小切口操作简便,能够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手术出血量、降低术后并发生症发生,患者满意度较高,对老年股骨颈骨折治疗临床价值较高。
王展张军王登峰邵宇雄魏巍朱养均
关键词:前外侧小切口股骨颈骨折
3D打印在ShatzkerⅥ型胫骨平台骨折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3D打印技术在ShatzkerⅥ型胫骨平台骨折手术治疗中的应用及其意义。方法:选取2012年6月-2015年1月于我院住院行手术治疗的Ⅵ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212例,排除65岁以上、既往活动量少、合并脊柱、骨盆等...
邵宇雄
关键词:3D打印胫骨平台骨折手术治疗
吻合血管与不吻合血管腓骨移植修复胫骨肿瘤骨缺损的临床分析被引量:8
2019年
目的比较吻合血管与不吻合血管腓骨移植修复下肢胫骨肿瘤性骨缺损的方法与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8-10—2017-10收治的45例下肢胫骨骨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吻合血管带蒂腓骨移植重建胫骨肿瘤性骨缺损20例,不吻合血管腓骨移植25例。结果吻合血管组术后获得随访平均25(6~42)个月,非吻合血管组术后获得随访平均30(8~42)个月。吻合血管组平均手术时间长于非吻合血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2组平均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吻合血管组移植腓骨长度长于非吻合血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吻合血管组植骨融合时间早于非吻合血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吻合血管带蒂腓骨移植是修复重建大段肿瘤性骨缺损的一种有效方法,具有明显缩短植骨融合时间、提高骨质愈合率、降低并发症、早日恢复患肢负重功能的优点。
周海振杜娟娟同志超陈博陈秀锦邵宇雄
关键词:显微外科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