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邱悦

作品数:5 被引量:36H指数:3
供职机构: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建筑科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 1篇经济管理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建筑科学

主题

  • 4篇艾灸
  • 2篇血流
  • 2篇血流灌注
  • 2篇血流灌注量
  • 2篇时程
  • 2篇热刺激
  • 2篇足三里
  • 2篇微循环
  • 2篇局部血流
  • 2篇灌注
  • 2篇灌注量
  • 2篇不同时程
  • 1篇血管
  • 1篇施灸
  • 1篇受体
  • 1篇舒缩功能
  • 1篇瞬时受体电位
  • 1篇微循环影响
  • 1篇香草
  • 1篇激光

机构

  • 5篇南京中医药大...

作者

  • 5篇张建斌
  • 5篇施睿
  • 5篇邱悦
  • 4篇王欣君
  • 4篇余芝
  • 2篇姜劲峰
  • 1篇胡光勇
  • 1篇陆露

传媒

  • 3篇辽宁中医杂志

年份

  • 3篇2016
  • 2篇2015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不同时程热刺激对大鼠足三里局部血流灌注量的影响
目的:观察不同时程局部热刺激对大鼠穴位局部及对侧穴位局部血流灌注量的影响,探讨温热刺激量效关系及其效应机制。方法:使用激光多普勒血流仪观察12只SD大鼠局部热刺激1小时过程中及停止加热30min内本侧及对侧穴区局部血流灌...
邱悦施睿余芝姜劲峰王欣君张建斌
关键词:血流灌注量
不同艾灸对大鼠血管舒缩功能调节与TRPV1 mRNA关系的研究被引量:7
2016年
目的:通过观察不同艾灸方法对大鼠血管舒缩功能的影响及其与瞬时受体电位香草亚型-1(TRPV1)mRNA表达的关系,探讨艾灸血管效应机制。方法:将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瘢痕灸组(10只)、温和灸组(10只)、空白组(10只),按分组干预后,检测大鼠血清TXB_2、e-NOS含量及胸主动脉、肠系膜动脉TRPV1 mRNA的表达量。结果:血清TXB_2:温和灸组>瘢痕灸组>空白组(P<0.05),e-NOS:空白组>瘢痕灸组>温和灸组(P<0.05);与空白组比较,瘢痕灸组胸主动脉组织TRPV1 mRNA的相对表达量降低,肠系膜动脉组织升高,温和灸组胸主动脉组织降低,肠系膜动脉组织降低,其中,温和灸胸主动脉与肠系膜动脉两处组织表达量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肠系膜动脉处两种灸法间表达量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艾灸可调控血管舒缩因子TXB_2与e-NOS,且温和灸效果可能强于瘢痕灸,其差异可能与不同灸法下TRPV1表达的差异相关,另外艾灸下不同部位TRPV1表达的差异可能是其血管效应的机制。
邱悦施睿余芝王欣君张建斌
关键词:艾灸
艾灸足三里临床效应
本文通过打破源文献结构的方式,从局部、远端及全身效应三个方面分析了艾灸足三里的临床效应,阐述了当下研究的焦点及问题,以更好地理解和深入研究艾灸的临床效应机制。
陆露胡光勇邱悦施睿张建斌
关键词:艾灸足三里
艾灸不同时程对大鼠局部血流灌注量的影响被引量:9
2016年
目的:研究艾灸量效关系及其局部启动效应与机制。方法:将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5 min艾灸组、10 min艾灸组、15 min艾灸组和5 min探头加热组、10 min探头加热组、15 min探头加热组,共6个观察组,每组10只,使用激光多普勒血流仪观察各组不同时程(0 min、5 min、10 min、15 min)穴区血流灌注量的变化。结果:艾灸组与探头加热组干预后足三里穴局部的血流灌注量均有提高,不同时程血流灌注量比较:5 min>15 min>10 min,峰值比较则为:15 min>5min>10 min,峰值出现时间与效应持续时间均与干预时间存在相关性。结论:艾灸可以影响局部血流灌注量,改善微循环状态,其效应与干预时间有关,温热刺激是艾灸取效的主要因素。
邱悦施睿余芝王欣君张建斌
关键词:艾灸血流灌注量微循环
不同温度艾灸对施灸局部微循环影响的实验观察被引量:20
2016年
目的:观察不同温度局部热刺激前后皮肤温度和血流灌注量的变化,讨论并总结不同温度艾灸对局部皮肤微循环影响的差异。方法:将20只SD大鼠随机分为艾灸组和对照组,对各组施以不同温度(38℃、43℃、48℃)热刺激,每组10只。应用激光多普勒微循环血流仪,检测并记录大鼠下肢足三里穴区局部加热前、中、后的血流灌注量变化并进行观察比较,运用统计学知识分析数据之间的差异。结果:比较两组大鼠下肢微循环血流灌注情况,从加热方式上看,艾灸热刺激血流灌注量波动幅度更大,但两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温度上看,43℃血流灌注量变化幅度更大,但组间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温度后效应持续时间上看,艾灸组的温度后效应持续时间优于非艾灸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加热方式导致的温度效应是有差异的,但不能说明艾灸对改善微循环状况更好。
施睿邱悦余芝姜劲峰王欣君张建斌
关键词:艾灸微循环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