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瑾 作品数:8 被引量:118 H指数:7 供职机构: 云南农业大学龙润普洱茶学院 更多>> 发文基金: 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专项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农业科学 更多>>
纳板河流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综合肥力分析 被引量:12 2012年 运用相关关系分析确定权重系数,并采用土壤质量指数法进行土壤综合肥力分析。通过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磷,速效钾以及pH值等5个土壤肥力指标测定,对西双版纳纳板河流域自然保护区6种土地利用类型(自然林、混合林、茶园、玉米地、橡胶林、水稻田)的38个表层(0~20 cm)土壤肥力性状进行比较分析和土壤质量评价。结果表明,6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之间土壤肥力评价指标具有明显的异质性,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综合肥力质量排序为:自然林(64.30)>混合林(60.66)>茶园(57.09)>玉米地(52.66)>橡胶林(41.49)>水稻田(35.81)。 谢瑾 李永梅 候天才关键词:土地利用类型 土壤肥力 综合评价 纳板河流域 土壤质量 云南勐海主要产茶区晒青秋毛茶品质比较分析 被引量:2 2021年 为探明勐海不同产区晒青秋毛茶品质差异,以布朗山、西定乡、南糯山、勐混镇、格朗和乡等五个产区秋季一芽三叶茶鲜叶加工晒青毛茶,对茶样分别进行感官审评和内含化学成分分析。化学成分检测结果表明:勐海不同产区晒青秋毛茶的主要化学成分组成上存在着差异性,临近产地之间品质也各有差异;其中产于布朗山的晒青毛茶水浸出物(42.38%)和茶多酚(35.42%)含量最高,氨基酸含量均值最高的则为南糯山(4.45%);10个茶样中,儿茶素类含量最高的是布朗山新龙晒青毛茶(88.83 mg/g),咖啡碱及酚酸含量最高的是南糯山拔玛一号晒青毛茶(35.72 mg/g),黄酮及黄酮醇类含量最高的是西定乡南因晒青毛茶(9.07 mg/g)。感官审评结果表明:布朗山和南糯山产区的晒青毛茶滋味醇和,香气浓郁、持久,品质较优。试验结果可为勐海不同产区晒青秋毛茶的利用和选择提供参考。 王娟 念波 刘学艳 谢瑾 吕才有 杨广容关键词:普洱茶 晒青 秋季 化学成分 主成分分析 古茶园和现代茶园土壤养分与微生物数量的研究 被引量:11 2015年 为揭示古茶园土壤肥力特征及其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以森林土壤为对照,对云南景迈山、布朗山和南糯山古茶园和现代茶园土壤表层(0-20cm)的pH值,阳离子交换量(CEC),有机质(SOM)与氮磷钾养分分析和土壤微生物类群培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茶园土壤pH值在4.30-4.75之间,南糯山茶园和景迈山现代茶园的土壤pH值显著高于森林土壤,布朗山古茶园的土壤pH值也显著高于现代茶园,并且各茶园土壤的CEC均显著低于森林土壤;3座茶山古茶园土壤SOM,全氮(TN),全磷(TP),碱解氮和速效磷质量分数显著高于现代茶园;茶树种植年限对茶园土壤pH值,CEC和各养分质量分数没有一致性影响规律;茶园土壤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的数量普遍高于森林土壤,并且微生物的总数量:现代茶园高于古茶园,但各微生物数量与茶园土壤养分质量分数之间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植茶和植茶年龄的增加并未加剧茶园土壤酸化,茶园土壤酸化可能与土壤钾素营养水平关系密切;与现代茶园相比,古茶园良好的小气候环境、低强度生产模式和较小干扰栽培管理是古茶园土壤肥力持续利用和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基础,将为现代茶园土壤管理和调控提供理论依据。 王秀青 李永梅 谢瑾 吕才有 杨广容关键词:古茶园 土壤特性 微生物 云南古茶园和现代茶园土壤养分与茶叶品质成分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22 2015年 土壤是茶树生存的基本条件,它与茶树生长发育和茶叶品质形成关系十分密切.以现代茶园(或小茶林)土壤和茶叶为对照,对云南景迈山、布朗山和南糯山古茶园土壤(0-20 c m ) 的p H 值、阳离子交换量(C E C )、有机质(S O M )、氮磷钾(N P K )养分和-芽二叶晒青绿茶的水浸出物、茶多酚、氨基酸、咖啡碱及7 种多酚类单体含量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古茶园土壤含水率与现代茶园相比提高了15.23°%-46.82°%,布朗山和南糯山古茶园的土壤pH 值高于现代茶园(或小茶林),古茶园土壤的CEC、SOM、总氮(T N ) 、总磷(T P ) 和有效磷(O lsen -P )含量均显著高于现代茶园(或小茶林);各茶山古茶园和现代台地茶园(或小茶林)茶叶的水浸出物、氨基酸、茶多酚及多酚类单体物质含量虽然不一致,但古茶树茶叶酚氨比为6.75-12.28,明显低于现代茶园茶叶的9.98-15.25;各茶园茶叶中5 种儿茶素含量的高低依次为:ECG〉EGCG〉EC〉EGC〉C,并且古茶园和现代茶园(或小茶林)茶叶的ECG和EGCG含量差异不显著;此外,仅在古茶树茶叶中检测到没食子酸(G A ) .古茶园栽培模式有利于防止茶园土壤酸化、降低茶园光照强度、提高茶园土壤含水率、促进茶园土壤肥力的可持续利用,有利于茶叶高氨基酸含量和低酚氨比的形成. 杨广容 王秀青 谢瑾 吕才有 李永梅关键词:古茶园 土壤特性 茶叶品质 景迈山茶园土壤养分与茶叶品质分析研究 被引量:20 2016年 研究古茶园茶叶栽培模式对茶园土壤和茶叶品质的影响,是改善茶园土壤管理和提高茶叶品质重要途径之一。以云南景迈山森林土壤为对照,对大平掌千年古茶园和现代台地有机茶园土壤(0-20和〉20-40cm)的pH值、阳离子交换量(CEC)、有机质(SOM)、氮磷钾全量和有效量、有效Cu、Zn、Mn含量和1芽2叶茶叶的水浸出物、茶多酚、氨基酸、咖啡因、7种多酚类单体物质和矿质元素Ca、Mg、Fe、Cu、Zn、Mn含量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古茶园土壤(0-20cm)含水量比现代台地茶园提高46.8%,古茶园土壤的pH值比现代台地茶园发生显著下降,但其酸化趋势不明显;古茶园土壤的CEC、SOM、总氮(TN)、总磷(TP)、有效磷(Olsen-P)和有效Zn、Mn含量显著高于现代台地茶园;古茶园茶叶的氨基酸、咖啡因、表没食子儿茶素(EGC)和矿质元素Ca、Mg、Fe、Cu、Zn、Mn含量也显著高于现代台地茶园茶叶,但是,古茶园茶叶的水浸出物、茶多酚、儿茶素(C)、表儿茶素(EC)含量和酚氨比显著低于现代台地茶园茶叶,分别比现代茶园降低了8.2%、7.7%、39.2%、22.8%和32.4%;此外,仅在古茶树茶叶中检测到没食子酸(GA)。茶园土壤CEC、SOM、TN、碱解氮、TP和Olsen-P与茶叶矿质元素Ca、Mg、Fe、Cu、Zn、Mn含量相关性显著,茶园土壤特性与茶叶水浸出物、茶多酚、氨基酸、咖啡因及多酚单体类物质含量之间相关性不显著。古茶园土壤并未发生土壤肥力退化现象,古茶树林下种植有利于形成茶树良好的生长环境,有利于提高茶叶氨基酸和咖啡因含量、降低茶叶茶多酚含量及酚氨比,是古茶树茶叶品质形成与古茶园(林)土壤肥力可持续利用的基础。 杨广容 王秀青 李永梅 谢瑾 吕才有关键词:古茶园 土壤养分 茶叶品质 茶树品种铁观音和金萱引种云南茶叶品质成分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13 2018年 【目的】为评价乌龙茶茶树品种引种云南后的适制性,促进云南茶叶的多元化发展。【方法】对从福建引入云南的乌龙茶茶树品种铁观音和金萱制成的红茶、乌龙茶及其原产地的正山小种红茶、金骏眉、安溪铁观音和武夷岩茶大红袍的品质成分进行比较研究。【结果】铁观音和金萱引种云南后制成的乌龙茶的茶多酚、氨基酸和咖啡因的含量分别为:21.89%、7.69%和1.83%,均分别高于制成红茶的9.90%、3.44%和1.50%,并且引种后制得乌龙茶的水浸出物(34.30%)、茶多酚、氨基酸和咖啡因的含量分别高于原产地的乌龙茶水浸出物(32.10%和24.7%)、茶多酚(18.31%和18.04%)、氨基酸(2.96%和1.86%)和咖啡因(1.16%和1.50%)的含量;而引种乌龙茶品种制得的红茶,仅水浸出物含量(37.00%)显著(LSD,P<0.05)高于原产地红茶(29.10%和22.20%),而茶多酚(9.90%)、氨基酸(3.44%)和咖啡因(1.50%)的含量均低于引种地红茶的茶多酚(11.49%和14.77%)、氨基酸(3.52%和4.28%)和咖啡因(1.69%和1.62%)的含量;而引种后制得乌龙茶和红茶的儿茶素含量及其占茶多酚含量的比例均有下降趋势。【结论】福建乌龙茶品种引种云南后能较好保持其乌龙茶的适制性。 郑吉文 马会杰 谢瑾 赖梦瑶 吕才有 杨广容关键词:引种 红茶 乌龙茶 基于16S rDNA测序对茶园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的研究 被引量:26 2019年 土壤细菌群落组成和多样性,对茶园土壤生态系统健康和肥力可持续性具有的重要理论意义。利用Illumina高通量测序技术测定分析16S rDNA,研究云南景迈山、布朗山和南糯山的现代茶园、古茶园(林)和森林土壤的细菌群落结构与多样性。结果表明:古茶园土壤细菌的丰度和多样性高于现代茶园及森林;研究土壤样本细菌共分属47个菌门、89个目,其中变形菌门、酸杆菌门、放线菌门、厚壁菌门与拟杆菌门是优势类群,它们在森林、现代茶园和古茶园土壤中的相对丰度累计分别达91.86%、82.48%和77.08%;伯克霍尔德氏菌目、根瘤菌目是优势菌群,其平均丰度分别达13.91%和8.17%,黄单胞菌目、红螺菌目、芽孢杆菌目、放线菌目和拟杆菌目等12个目的丰度较高,达2%以上;PCA分析表明:森林、现代茶园和古茶园土壤的细菌群落结构差异明显,除景迈山外,主要优势细菌丰度依次为:古茶园>现代茶园>森林,古茶园土壤细菌多样性有增强趋势。 杨广容 马燕 蒋宾 马会杰 谢瑾 吕才有 李永梅关键词:茶园土壤 细菌 宏基因组 高通量测序 多样性 纳板河流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质量评价 被引量:24 2011年 测定了西双版纳纳板河自然保护区及其周边8种土地利用类型(自然林、玉米地、茶园、水稻田、橡胶林、亚麻地、香蕉地和甘蔗地)的表层(0~20cm)土壤理化性状,研究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质量的影响,并采用土壤质量指数法对土壤质量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自然林地转变为农业用地后,土壤有机质含量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土壤容重均有所升高,其中茶园、水稻田、香蕉地和橡胶林的土壤容重均显著高于自然林;施肥及开垦导致的矿物养分释放使土壤速效钾和速效磷维持在较高水平;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壤pH的影响不显著.保护区几种主要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质量指数大小顺序为:亚麻地(0.595)>自然林(0.532)>玉米地(0.516)>香蕉地(0.485)>茶园(0.480)>甘蔗地(0.463)>水稻田(0.416)>橡胶林(0.362).位于保护区较高海拔(1614±115m)的生产示范区土壤质量指数显著高于较低海拔的缓冲区(海拔908±98m)和交界区(海拔926±131m).在8种土地利用类型中,分布在低海拔区橡胶林的土壤有机质、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较低、土壤容重较高,其土壤质量指数最低.增施有机肥及间作豆科植物是改良橡胶林土壤质量的途径. 谢瑾 李朝丽 李永梅 郭芳芳关键词:土地利用类型 自然林 橡胶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