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戴岭

作品数:2 被引量:8H指数:2
供职机构: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水利工程建筑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建筑科学
  • 2篇水利工程

主题

  • 2篇景观
  • 2篇景观化
  • 2篇黄土高原
  • 2篇黄土高原半干...
  • 2篇集水
  • 2篇旱区
  • 2篇干旱
  • 2篇干旱区
  • 2篇半干旱
  • 2篇半干旱区
  • 1篇援助
  • 1篇三元论
  • 1篇生态修复
  • 1篇气候
  • 1篇气候变化
  • 1篇网络
  • 1篇网络构建
  • 1篇景观规划
  • 1篇景观规划设计
  • 1篇规划设计

机构

  • 2篇同济大学

作者

  • 2篇刘滨谊
  • 2篇王南
  • 2篇戴岭

传媒

  • 2篇中国城市林业

年份

  • 2篇2014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黄土高原半干旱区景观化集水造绿空间网络构建——以甘肃环县为例被引量:7
2014年
在"聚居背景—聚居活动—聚居建设"的景观"三元论"的哲学基础上,风景园林这一综合学科应对黄土高原的人居环境改善产生重要的作用。文章以黄土高原东部半干旱区环县的人居环境为研究对象,从人居角度分析影响集水造绿的各类因素,从降水、坡度、坡向、河流、泉眼等自然因素以及城镇、道路、水库等人工因素的角度评价集水造绿的适宜性;以GIS技术进行数据整理与量化分级,通过综合考量确定集水造绿的优势地带等级,即适宜度分析;识别集水造绿的"节点"与"路径";规划水绿双赢的空间网络。研究证明,在引入适当人为干预的情况下,通过"基底—节点—路径"方式构建的集水造绿优势空间网络能够适应人居环境集水造绿的需求。
刘滨谊王南戴岭
关键词:气候变化生态修复黄土高原半干旱区
以环县为例的黄土高原半干旱区景观化集水造绿的水绿调配规划与增长机制被引量:5
2014年
文章以黄土高原东部半干旱区环县的人居环境为研究对象,在景观化集水造绿空间网络构建的基础上,基于水绿双赢理论,提出了以GIS空间分析技术为支撑的不同汇水区之间的平衡援助策略;指出根据区域内可收集雨水资源量,应优先保证该区域内优势节点和路径中集水造绿的生态需水,提出了测定区域内水绿平衡人为干预度临界点的方法;划分了大、中、小尺度汇水区,指出应根据各汇水区在人为干预度临界点的盈余和亏缺情况进行水绿调配规划;提出了近期、中期、远期的发展进程,预测了集水造绿区域的变化趋势。研究证明,以28.35%的人为干预度收集雨水,可以优先保证集水造绿优势"节点+路径"区的植物生长;将盈余区域的雨水收集调配至亏缺的汇水区,优先满足区域内节点、路径的生长,可以实现平衡援助;随着循序渐进的平衡增长,景观化集水造绿的空间网络可逐渐实现,以此作为人居环境改善的核心区域。
刘滨谊戴岭王南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