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吴迪

作品数:5 被引量:6H指数:2
供职机构:北京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文学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2篇品特
  • 1篇代文
  • 1篇当代文学
  • 1篇对外文化传播
  • 1篇叙事
  • 1篇隐喻
  • 1篇莎士比亚
  • 1篇生死
  • 1篇她者
  • 1篇屠杀
  • 1篇拼贴
  • 1篇主题
  • 1篇走出去
  • 1篇外文
  • 1篇维奇
  • 1篇文化传播
  • 1篇文学
  • 1篇戏剧
  • 1篇戏剧性
  • 1篇写本

机构

  • 5篇北京科技大学

作者

  • 5篇吴迪
  • 4篇陈红薇

传媒

  • 1篇出版广角
  • 1篇北京科技大学...
  • 1篇中南大学学报...
  • 1篇西安外国语大...
  • 1篇外国语文

年份

  • 1篇2018
  • 2篇2017
  • 1篇2015
  • 1篇2014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尘归尘》中的大屠杀历史记忆隐喻被引量:3
2015年
品特1996年的收笔大作《尘归尘》蕴含着深刻的大屠杀历史记忆隐喻。通过对大屠杀受害者犹太民族、大屠杀种族灭绝暴行、大屠杀目击者传记互文下的历史记忆以及大屠杀历史修正主义的诸多隐喻,《尘归尘》艺术地再现了后现代语境下历史、回忆与话语交叉渗透、众声喧哗的大屠杀历史记忆现状。《尘归尘》不仅影射了大屠杀这一人类种族历史上的残酷浩劫,更通过呈现话语游戏、话语权力与循环重复的意象等艺术手法呈现了后大屠杀时代历史记忆的模糊性、话语性和创伤性,展现了品特戏剧在艺术与真实两维度之间精湛的驾驭能力。
吴迪陈红薇
关键词:大屠杀历史记忆隐喻
《尘归尘》:暴力的戏剧呈现与观众多重意象的体验——主题·叙事·戏剧性
2014年
在品特后期代表剧作《尘归尘》中,暴力主题的模糊性与复杂性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品特一方面通过象征性的戏剧对白叠加了宏观与微观的暴力指涉,另一方面通过戏剧叙事进程中的多重叙事视角、矛盾话语与剧情前后关联性增加了暴力的模糊性。文章结合叙事学家詹姆斯·费伦的叙事进程与叙事判断的理论以及沃尔夫冈·伊瑟尔的读者反应理论,分析《尘归尘》中暴力戏剧呈现的模糊性与复杂性带给观众的叙事判断与体验,从而揭示《尘归尘》中的戏剧性魅力。
陈红薇吴迪
关键词:哈罗德·品特暴力戏剧性观众
从拼贴到变奏:查尔斯·马洛维奇的莎士比亚被引量:1
2018年
相比于其他莎剧改写者,查尔斯·马洛维奇虽在创作视角上受导演思维的影响,但其著名的"马洛维奇的莎士比亚式"作品则是一种"马洛维奇+莎士比亚=莎士比"模式下的后现代改写创作。虽然他在改写时以莎剧为源文本、创作元素及意义参照点,但他所追求的却是对原莎剧的延伸和超越。就其改写过程而言,他所实践的是一个"弑父"式的再写之旅,而非导演改编者所追求的对莎剧的再发现之旅。
陈红薇吴迪路小明
关键词:莎士比亚
从《生死疲劳》的畅销看当代文学“走出去”被引量:2
2017年
近年来,伴随全球化的脚步和对外开放的持续进行,我国同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与日俱增,尤其是越来越多的文学作品流传于海外,并逐渐被外国读者认可。在文化交流日趋繁荣的大环境下,《生死疲劳》的英译本在海外广受欢迎。文章通过研究《生死疲劳》海外畅销的现象,找到其出版的文化传播意义,以期为中国当代文学"走出去"提供借鉴。
吴迪
关键词:《生死疲劳》当代文学对外文化传播
论集体创作范式下的“她者”的书写——以《李尔的女儿们》为例
2017年
由英国女子戏剧组(WTG)和伊莱恩·范思坦共同创作的《李尔的女儿们》不仅是女性莎剧改写的代表之作,更是当代集体创作戏剧的典范。在该剧中,集体创作的概念不仅体现于创作本身,更以"集体作者叙述"的叙事策略贯穿于作品的语言构建:该剧以前写本的形式,以不同于莎剧诗学语言的故事性话语,构建了一个由童话、记忆、歌谣等组成的复调叙述,从而讲述了一个"她者"的故事,将当代戏剧的合谋性和意义的流动性推向极致。
陈红薇吴迪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