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吴菲

作品数:11 被引量:14H指数:3
供职机构:中北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山西省基础研究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理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机械工程电子电信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2篇专利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5篇理学
  • 4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机械工程
  • 1篇电子电信

主题

  • 6篇微流控
  • 5篇细胞
  • 4篇芯片
  • 3篇单细胞
  • 3篇微流控芯片
  • 3篇细胞分选
  • 3篇分选
  • 3篇捕获
  • 2篇电性质
  • 2篇三明治
  • 2篇同形
  • 2篇嵌入式
  • 2篇细胞分离
  • 2篇介电性质
  • 2篇MEMS
  • 2篇ARM
  • 1篇电场
  • 1篇电场仿真
  • 1篇电极
  • 1篇阵列电极

机构

  • 11篇中北大学
  • 2篇教育部

作者

  • 11篇吴菲
  • 8篇谭秋林
  • 8篇孙东
  • 6篇樊磊
  • 1篇李仰军
  • 1篇白国花
  • 1篇方明

传媒

  • 3篇微纳电子技术
  • 2篇传感技术学报
  • 1篇仪表技术与传...
  • 1篇山西电子技术
  • 1篇机械管理开发

年份

  • 1篇2021
  • 3篇2018
  • 5篇2017
  • 2篇2010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三明治式介电泳细胞富集芯片的优化设计与实现被引量:1
2017年
以优化芯片结构、提高细胞富集效率为目的,基于常见的二维叉指电极,设计了三明治式叉指微流控芯片结构;使用COMSOL软件仿真对比了二维与三明治式芯片内部的电场强度和介电泳力,从而优化了三明治式芯片的尺寸;通过微机电系统(MEMS)工艺制作三明治式叉指微流控芯片后,利用酵母菌细胞进行介电泳实验,对比了二维叉指芯片与三明治式叉指芯片对细胞的富集效果。结果表明,三明治式微流控芯片结构不仅可以避免三维电极复杂的制作工艺,使电极结构更加灵活多样,而且可以克服二维微流控芯片电场强度在通道高度方向的衰减,提高芯片富集效率,且通道高度越低衰减越小。
樊磊曾一笑吴菲白国花谭秋林孙东
关键词:叉指电极电场仿真
基于介电泳原理的三明治式微流控芯片被引量:4
2018年
根据介电泳的工作原理,利用粒子介电性质的不同设计了基于双层微电极结构的芯片模型,实现了介电性质不同的粒子的断续分离。采用COMSOL软件仿真并分析了芯片内部的电场强度和介电泳力的分布;对比二维微流控芯片和三明治式微流控芯片,发现三明治式微流控芯片可以克服电场强度在通道高度方向上的衰减。用三明治式微流控芯片进行粒子的断续分离,与二维微流控芯片进行实验对比,结果显示,在酵母菌细胞与聚苯乙烯小球的断续分离实验中,三明治式微流控芯片的分离效率为95.2%,比二维微流控芯片的分离效果好、分离效率高。
吴菲樊磊曾一笑谭秋林孙东
关键词:细胞分离介电性质
基于介电电泳的粒子分离微流控芯片的研究被引量:5
2017年
文中制备了一种用于粒子分离的介电电泳微流控芯片,利用粒子介电性质不同实现粒子批量、高效分离。采用MEMS工艺,由光刻有电极的ITO玻璃基底和PDMS微通道制备而成。在此基础上,测定了当缓冲溶液的电导率为1μS/cm、交流信号电压为10 V时聚苯乙烯小球和酵母菌的正负介电泳响应,确定了两种微粒的分离条件:酵母菌细胞在1~50 k Hz时表现负介电泳响应,50 k Hz^5 MHz时表现正介电泳响应,50 k Hz为交叉频率;聚苯乙烯小球在1 k Hz^5 MHz始终表现负介电泳响应。选取10 V、5 MHz交流电压信号作为分离条件,对直径均为5μm的聚苯乙烯小球和酵母菌进行了分离,分离效率达到92.4%。
曾一笑樊磊吴菲谭秋林孙东
关键词:微流控芯片介电性质
基于S3C2410的传感器网络数据采集系统被引量:2
2010年
针对工业控制中数据采集的需求,设计开发了基于S3C2410的传感器网络数据采集系统,给出了系统的整体设计方案、结构框图。整个系统硬件体积小、运行稳定、维护和升级方便。实现了数据采集、传输、处理、显示及控制功能。
吴菲李仰军
关键词:数据采集嵌入式系统ARM
集成单细胞捕获的微流控细胞分选芯片
本发明集成单细胞捕获的微流控细胞分选芯片,属于微流控芯片领域;提供了能够用在白血病检测诊断而且不破坏白血病细胞活性的微流控芯片;技术方案为:包括基底和细胞捕获器,基底上溅射有电极对,细胞捕获器上设有一个样品入口和两个样品...
谭秋林孙东吴菲吉耀辉吕文
文献传递
基于微环形阵列电极的细胞分离富集芯片的设计与实验研究
2017年
根据介电泳操作原理,设计了微环形阵列电极结构,建立了细胞分离富集芯片模型,采用COMSOL软件分析微环形阵列电极的电场分布和介电泳力方向并确定了最大和最小电场强度的位置,利用ITO玻璃和PDMS制备了细胞分离富集芯片。通过酵母菌细胞的介电泳富集实验和酵母菌细胞与聚苯乙烯小球的分离富集实验,明确了酵母菌细胞的临界频率,实现了酵母菌细胞和聚苯乙烯小球的分离富集。结果显示,在溶液电导率为60μs/cm,交流信号电压为8 Vp-p时,酵母菌细胞在1 k Hz^45 k Hz频率范围内做负介电泳运动并富集在环形内部,45 k Hz为酵母菌细胞的临界频率,在45 k Hz^10 MHz频率范围内做正介电泳运动并富集在环形边缘;1.5 MHz时聚苯乙烯小球做负介电泳运动并富集在环形内部,富集倍数达到11.66。
樊磊曾一笑吴菲谭秋林孙东
关键词:生物芯片
基于介电电泳的粒子分离微流控芯片实验
2017年
根据介电电泳原理,设计了一种梯形叉指的微电极结构,用于粒子的连续分离。首先利用COMSOL软件分析梯形叉指电极的电场分布,确定芯片中电场强度最大值和最小值的位置,并分析粒子在微流控芯片中的受力情况。然后,采用微电子机械系统(MEMS)工艺,以氧化铟锡(ITO)电极玻璃为基底制备了粒子连续分离的芯片。通过实验选取通道障碍的最优尺寸,最后用聚苯乙烯小球和酵母菌细胞为样本进行实验并证明,当混合粒子溶液以3μm/min的速度通过微通道障碍时,由于惯性聚焦全部粒子偏向微通道上方运动,施加6 V的峰值电压和20 kHz的交流信号,此时聚苯乙烯小球和酵母菌细胞皆是负介电泳响应,聚苯乙烯小球所受介电泳力大于流体力便向微通道下方进行偏移,而酵母菌细胞所受流体力大于负介电泳力,其仍然在微通道上方,聚苯乙烯小球和酵母菌细胞分离,分离效率可达到92.8%。
吴菲曾一笑樊磊谭秋林孙东
关键词:微流控芯片
基于ARM的嵌入式linux内核裁剪及移植被引量:3
2010年
文章介绍了嵌入式Linux系统的框架、构建及其移植方法,并以S3C2410处理器芯片为例,将Linux操作系统移植到ARM处理器上;并介绍了开发环境的搭建、Bootloader的架构及功能、内核、文件系统的编译及移植方法。
吴菲
关键词:LINUXARM
集成单细胞捕获的微流控细胞分选芯片
本发明集成单细胞捕获的微流控细胞分选芯片,属于微流控芯片领域;提供了能够用在白血病检测诊断而且不破坏白血病细胞活性的微流控芯片;技术方案为:包括基底和细胞捕获器,基底上溅射有电极对,细胞捕获器上设有一个样品入口和两个样品...
谭秋林孙东吴菲吉耀辉吕文
文献传递
集成惯性聚焦结构的介电泳微流控芯片的粒子连续分离
2017年
设计并制造了一种带有惯性聚焦结构的介电泳微流控芯片,以实现不同介电性质的粒子连续分离。采用MEMS工艺制作了介电泳微流控芯片:通道入口侧壁设置一对梯形结构使经过的粒子受惯性升力的作用聚焦到通道两侧;通道底部光刻一组夹角为90°的倾斜叉指电极产生非均匀电场,利用介电泳力和流体曳力的合力使通道两侧不同的粒子发生角度不同的偏转进入不同通道,从而实现分离。将酵母菌细胞和聚苯乙烯小球作为实验样本,分析了流速和交流电压对分离的影响,确定了二者分离的最优条件并进行分离。实验结果表明,将电导率为20μS/cm的样本溶液以5μL/min的流速注入到通道中,施加6 V_(p-p)、10 k Hz的正弦信号,酵母菌细胞沿电极运动至夹角处后沿通道中心排出,聚苯乙烯小球沿通道两侧排出,成功实现分离,平均分离效率达92.8%、平均分离纯度达90.7%。
曾一笑方明樊磊吴菲谭秋林孙东
关键词:微流控芯片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