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晓迪

作品数:2 被引量:8H指数:2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生物学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篇生物学
  • 1篇天文地球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2篇同位素
  • 2篇稳定同位素
  • 1篇遗址
  • 1篇战国
  • 1篇战国时期
  • 1篇农业
  • 1篇农业经济
  • 1篇文化
  • 1篇考古
  • 1篇考古学
  • 1篇古学
  • 1篇河沿
  • 1篇N

机构

  • 2篇吉林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
  • 2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复旦大学
  • 1篇中山大学

作者

  • 2篇魏东
  • 2篇刘晓迪
  • 1篇胡耀武
  • 1篇王婷婷

传媒

  • 2篇人类学学报

年份

  • 1篇2021
  • 1篇2017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内蒙古东南部战国时期的农业经济及人群融合被引量:3
2021年
内蒙古东南部是辽西地区粟作农业起源地的中心区域,也是历史时期农、牧民族反复争夺的战略要地。战国早中期,该地主要为北方民族聚居地,具有多元的族群文化和复杂的经济类型;战国晚期,随燕文化的北扩,中原地区的文化与农耕技术促使此地的文化与人群趋于统一。纵观战国时期,农耕经济在内蒙古东南部先民的生存方式中居于何种地位,对不同人群及文化的融合又起到了怎样的积极作用,仍缺乏深入的探讨。为此,本文以赤峰地区战国时代水泉和大山前墓地出土的67例人骨及牙齿为研究对象,开展了C、N稳定同位素分析。结果显示:先民主要摄食C_(4)类,包括粟、黍等作物和(或)以粟类副产品为食的动物,反映了其生存方式为以种植粟类作物为基础的农业和家畜饲养业。部分先民的同位素数据,表明也存在着渔猎经济。结合该区域已发表的人骨C、N稳定同位素数据,我们发现,粟作农业始终在该地先民生存方式中发挥重要作用,为不同人群及文化的融合奠定了物质基础。
刘晓迪魏东魏东张昕煜胡耀武
关键词:考古学战国时期稳定同位素
小河沿文化先民生活方式初探:以河北姜家梁遗址为例被引量:6
2017年
长期以来,学界普遍认为,小河沿文化先民的粟作农业活动减弱,导致其文化较红山文化出现衰落的迹象。本文对河北阳原县姜家梁遗址(小河沿文化雪山一期类型)出土的人骨进行了C、N稳定同位素分析,发现:先民骨胶原的δ^(13)C均值(-7.0±0.3‰,n=25)和δ^(15)N均值(8.8±0.4‰,n=25),均显示粟类食物(包括粟类作物以及以之为食的动物)在先民食物结构中居重要地位;男、女性的δ^(13)C值也略存差异,表明女性从事更多的采集业。尤为重要的是,与红山文化人骨的同位素数据比较分析显示,以姜家梁遗址为代表的小河沿文化早期,粟作农业依然较为发达。显然,小河沿文化衰落的真正之谜,仍需加以认真探索。
刘晓迪王婷婷魏东胡耀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