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高慧慧

作品数:5 被引量:23H指数:3
供职机构:山东中医药大学药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中医药行业科研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优秀中青年科学家科研奖励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2篇脂肪
  • 2篇脂肪油
  • 2篇蒺藜
  • 2篇炒制
  • 1篇胆盐
  • 1篇毒性
  • 1篇脏毒
  • 1篇增溶作用
  • 1篇质谱
  • 1篇色谱
  • 1篇肾脏
  • 1篇肾脏毒性
  • 1篇思维
  • 1篇思维分析
  • 1篇炮制历史
  • 1篇炮制历史沿革
  • 1篇气相
  • 1篇气相色谱
  • 1篇气相色谱-质...
  • 1篇千金子

机构

  • 5篇山东中医药大...
  • 3篇北京中医药大...

作者

  • 5篇张超
  • 5篇高慧慧
  • 4篇孙秀梅
  • 3篇王英姿
  • 3篇杨立梅
  • 1篇王运浩
  • 1篇李欢欢

传媒

  • 1篇中国实验方剂...
  • 1篇山东中医杂志
  • 1篇中成药
  • 1篇山东中医药大...

年份

  • 1篇2019
  • 4篇2016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ICP-MS法测定赤石脂煅制前后21种可溶性无机元素被引量:9
2016年
目的建立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法测定赤石脂Halloysitum rubrum煅制前后21种可溶性无机元素(Be、Bi、Mg、Al、Ti、V、Cr、Mn、Fe、Co、Ni、Cu、Zn、Ga、As、Zr、Cd、Sn、Sb、Ba、Pb)的含有量。方法测定赤石脂煅制前后可溶物在水和人工胃液中的含有量,ICP-MS法对人工胃液溶出物中的无机元素进行分析,SIMCA-P 11.5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结果煅赤石脂可溶物的含有量高于生赤石脂,而且其在人工胃液中的含有量明显高于水中。赤石脂煅制前后可溶出无机元素含有量差异明显,载荷图筛选出差异显著的8种元素(Al、Zn、Cu、Mn、Pb、Sb、Ba、Ga),其溶出情况呈现不同的变化规律。结论赤石脂常以煅制品的原粉形式内服而不入煎剂有着一定道理。
高慧慧杨立梅张超王英姿孙秀梅
关键词:赤石脂煅制可溶物
香附炮制历史沿革及其现代研究进展
香附为莎草科植物莎草Cyperus rotundus L.的干燥根茎,主产于山东、浙江、河南等地.香附别名有莎草,香附子,三棱草,张罗草,香草头(福建,广东),吊马棕(湖南),野韭菜(广西).最早收载于梁·陶弘景所著《名...
杨立梅高慧慧张超孙秀梅
关键词:香附历史沿革
蒺藜炒制对长期给药大鼠肝肾毒性的影响被引量:10
2016年
目的:观察蒺藜长期大剂量给药对大鼠肝肾脏的损伤以及炒制对蒺藜肝肾毒性的影响。方法:将50只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生蒺藜高剂量组、生蒺藜低剂量组、炒蒺藜高剂量组、炒蒺藜低剂量组,连续饲养给药12周,检测血清和尿液中肝肾功能指标,观察肝肾脏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生蒺藜高、低剂量组的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肌酐(Cr)、尿素氮(BUN)和尿液中N-乙酰-β-氨基葡萄糖苷酶(NAG)含量与正常组相比显著升高,肝肾脏组织呈现明显的病理学变化;炒蒺藜高、低剂量组的血清ALT、AST、Cr、BUN和尿液NAG含量较生蒺藜组显著降低,肝肾脏组织损伤有所减轻。结论:蒺藜大剂量长期给药具有一定肝肾毒性,蒺藜炒制后可降低肝肾毒性反应。
曲福舟李欢欢王运浩高慧慧张超
关键词:蒺藜炒制长期毒性肝脏毒性肾脏毒性
蒺藜炒制前后挥发性成分和脂肪油的GC-MS分析
2016年
目的:对蒺藜炒制前后挥发性成分和脂肪油进行分析,为科学评价蒺藜炒制意义提供相关化学依据。方法:利用自制实验室炒制装置收集蒺藜炒制过程中挥发出的成分,利用挥发油提取器收集生、炒品挥发油及甲酯化脂肪油中的脂肪酸,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对其组分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从生蒺藜挥发油中鉴定出14个化合物,炒蒺藜中鉴定出13个,炒制中挥发出的成分鉴定出11个。3类挥发性成分之间的相对含量亦发生变化,生、炒蒺藜中脂肪油含量相近,两者脂肪油中均检出了亚油酸、棕榈酸、硬脂酸、油酸、花生酸、反-9,12-十八碳二烯酸、山嵛酸。结论:蒺藜生、炒品挥发性成分存在一定差异。炒制对蒺藜脂肪油的含量和其中的脂肪酸组分没有影响。
杨立梅高慧慧张超王英姿孙秀梅
关键词:蒺藜炒制挥发性成分脂肪油气相色谱-质谱
基于体内自组装胶束思维分析千金子脂肪油对4种千金子素的增溶作用被引量:4
2019年
目的:通过模拟人体肠道环境,研究千金子脂肪油与肠液中胆盐所形成混合胶束对千金子素L_1,L_2,L_3,L_8的增溶作用。方法:制备不同千金子脂肪油加入量的混合胶束,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胶束的形态,运用粒度仪测定其粒径和Zeta电位,利用HPLC考察混合胶束对4种千金子素溶解度的影响,同时考察放置时间对混合胶束稳定性的影响。结果:体外模拟形成的千金子脂肪油/胆盐混合胶束呈球形且粒径均一,Zeta电位绝对值均<20 mV;固定脱氧胆酸钠质量浓度为4. 96 g·L^(-1),4种千金子素在千金子脂肪油质量浓度为0. 1~4 g·L^(-1)时的溶解度均显著大于不含千金子脂肪油时的溶解度,混合胶束中4种千金子素的溶解度为其在不含脂肪油胶束体系溶解度的1. 3~4倍;该混合胶束可稳定存在36 h。结论:千金子脂肪油与脱氧胆酸钠所形成的混合胶束对千金子素L_1,L_2,L_3,L_8有显著的增溶作用,可为从药剂学角度阐释千金子去油制霜的减毒机制提供参考。
苏彤袁芮张超高慧慧王英姿孙秀梅
关键词:千金子脂肪油胆盐混合胶束增溶作用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