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伟娜

作品数:3 被引量:82H指数:3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篇经济管理
  • 1篇天文地球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1篇灾害
  • 1篇生计
  • 1篇生态
  • 1篇生态系统
  • 1篇生态系统服务
  • 1篇生态压力
  • 1篇气候
  • 1篇气候变化
  • 1篇气候事件
  • 1篇气象
  • 1篇气象灾害
  • 1篇温度
  • 1篇锡林郭勒
  • 1篇锡林郭勒草原
  • 1篇牧民
  • 1篇牧民生计
  • 1篇极端降水
  • 1篇极端气候
  • 1篇极端气候事件
  • 1篇极端温度

机构

  • 3篇中国科学院
  • 2篇河海大学
  • 1篇太原科技大学
  • 1篇江西农业大学

作者

  • 3篇闫慧敏
  • 3篇陈伟娜
  • 1篇刘纪远
  • 1篇胡云锋
  • 1篇甄霖
  • 1篇黄河清
  • 1篇潘理虎
  • 1篇杜秉贞
  • 1篇向芹
  • 1篇李凤英

传媒

  • 2篇资源科学
  • 1篇地理研究

年份

  • 1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生态系统生产力供给服务合理消耗度量方法——以内蒙古草地样带为例被引量:8
2012年
高强度资源利用与持续增加的食物、纤维等需求正在导致对地球表面有限自然资源消耗强度的日益增长,如何构建生态系统服务供给和消耗相匹配的科学合理的模式是减缓乃至遏制生态系统退化面临的新挑战,需要发展生态系统服务合理消耗的评价体系与模拟方法,其中发现自然生态系统服务供给与人类对其消耗的结合点和适宜指标是关键。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NPP)消耗反映了人类对生态系统供给服务利用强度,本研究以NPP消耗为主要指标建立生态服务合理消耗评价体系的概念框架与计算方法,并以生态消耗模式与强度具有明显梯度的内蒙古草地样带为案例区开展实证分析。合理生态消耗在此被定义为,人类为维持生计对生态系统供给服务的消耗既不对生态系统产生过度压力又能够满足人类维持生计的基本生活需求。本文详细阐述了生态系统生产力供给服务合理消耗评价过程中的数据选取原则与方法,生态消耗及其合理性阈值的计算步骤与依据。该方法基于生态系统服务消耗主体的属性特征设计,是开发生态系统生产力供给服务合理消耗多主体技术模拟平台的算法基础,也是为发展兼顾多种生态系统服务的生态服务合理消耗综合评价方法体系进行的尝试。
闫慧敏甄霖李凤英杜秉贞潘理虎向芹陈伟娜
关键词:生态系统服务生态压力NPP
过去50年内蒙古极端气候事件时空格局特征被引量:51
2014年
为了掌握内蒙古极端气候事件的发生趋势与时空格局,本文运用内蒙古自治区境内46个国家级气象站点的日值记录数据,计算与植被生长的水热条件及寒旱灾害直接相关的极端气候事件指数,分析过去50年内蒙古温度和降水气候事件的时空演变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极端温度事件的发生频率与持续时间迅速变化发生于20世纪90年代以来,60年代至80年代末呈平稳态势。表征低温事件的霜日日数(FD0)、冷昼日数(TX10p)、冷夜日数(TN10p)、冷持续指数(CSDI)等指数均呈现下降趋势,同时表征高温事件的夏日指数(SU25)、作物生长期(GSL)、暖昼日数(TX90p)、暖夜日数(TN90p)、热持续指数(WSDI)则均呈上升趋势。与极端高温事件发生频率的加剧在90年代初开始凸显不同,表征强降水事件发生频率和强度的极端降水指标的显著变化发生在近10年。研究区极端温度指数过去50年的变化过程几乎没有明显的空间分异特征,但是在位于农牧交错区的部分站点的强降水事件呈现出与大多数站点不同的特征,最近10年的强降水事件高于前一时段,而其他多数站点最近10年的极端降水指数均低于前一时段。
闫慧敏陈伟娜杨方兴刘纪远胡云锋冀咏赞
关键词:气候变化极端温度极端降水
气候变化压力下锡林郭勒草原牧民生计与可持续能力被引量:23
2013年
气候变暖与高强度放牧对内蒙古草地生态系统产生的压力影响到区域社会——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区域自然资源禀赋与社会经济状况发展的差异使得不同地区的牧民在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与策略上不同。为掌握锡林郭勒草原牧民的生计状况,认识不同草原区牧民对气象灾害的应对能力和可持续生计能力,本文选取锡林郭勒盟东部典型草原区的西乌珠穆沁旗(以下简称西乌旗)和锡林郭勒盟西南部荒漠草原区的正镶白旗(以下简称白旗)为案例区,通过对牧民进行访谈式问卷调查获得第一手数据,应用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分析不同草原区牧民的生计资产配置状况。结果表明:典型草原区西乌旗地区牧民的人均自然资本是荒漠草原区白旗的1.9倍,经济资本是白旗的1.8倍,物质资本是白旗的2.0倍,社会资本是白旗的1.3倍,人力资本也略高于白旗。两个草原生态区自然资源禀赋的不同决定了经济和物质资本的差异。典型草原区牧户在较为丰富的自然资本的基础上,积累了相对丰厚的以牲畜为主的经济资本,巩固居民住房、牲畜棚圈和牧业机械设备等物质资本是该区牧民增强抵御气象灾害能力的主要生计策略。而荒漠草原区牧民自然生计资本薄弱,经济资本积累不足,由此引发的对草地的生计依存性下降削弱了该类区域改善牲畜棚圈和增加牧业机械设备为主的物质资本的增长动力,牧民抵御气候灾害的能力以及牧区的可持续能力因此更加脆弱,寻求第二职业、发展生计多元化成为该区牧民改善生计状态的主要策略趋向。
陈伟娜闫慧敏黄河清
关键词:气象灾害牧民脆弱性锡林郭勒草原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