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龙
- 作品数:7 被引量:23H指数:3
- 供职机构:绍兴市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浙江省医药卫生科学研究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大肠息肉和胃息肉的临床特点及病理特征回顾性分析被引量:4
- 2022年
- 目的分析绍兴市人民医院大肠息肉、胃息肉以及胃息肉合并大肠息肉患者的临床和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11月在绍兴市人民医院行内镜检查发现的1001例大肠息肉与1219例胃息肉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以及胃息肉合并大肠息肉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比较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大肠息肉和胃息肉的检出率、息肉的部位、数目、大小及病理类型等。结果大肠息肉检出率(14.35%)高于胃息肉(8.15%,χ^(2)=200.568,P<0.001);2种息肉的检出率均随着年龄增加呈递增趋势(均P<0.001)。胃息肉检出率女性高于男性(P<0.001),而大肠息肉男性高于女性(P<0.001)。单发大肠息肉(91.71%)较单发胃息肉(73.17%)多见(χ^(2)=232.500,P<0.001);≥1.0 cm的大肠息肉(18.58%)较胃息肉(5.50%)多见(χ^(2)=93.200,P<0.001)。在炎性息肉、腺瘤性息肉的检出率二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胃息肉癌变率较大肠息肉低(P<0.001)。胃息肉患者大肠息肉检出率显著高于普通人群(33.43%vs.14.35%,P<0.001),以多部位、多发以及较少癌变为特征。结论胃息肉与大肠息肉,以及胃息肉合并大肠息肉与普通人群具有不同的临床和病理特征,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
- 李薇薇王玉龙丁倩男姚刘旭李玉红
- 关键词:大肠息肉胃息肉病理特征检出率
- 顺式阿曲库铵靶控输注与间断单次静注的药效学比较被引量:2
- 2012年
- 目的比较顺式阿曲库铵靶控输注与传统间断单次静注的药效学特点,探讨其靶控输注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60例ASAⅠ~Ⅱ级,无神经肌肉疾患,全凭静脉麻醉下行择期手术的患者,随机分成顺式阿曲库铵靶控输注组(A组)和间断单次静注组(B组),用肌松监测仪连续监测4个成串刺激刺激尺神经后拇内收肌的收缩反应。记录插管剂量、气管插管条件分级、神经肌肉阻滞的起效时间、手术刺激最强时的T1/Tc值、临床肌松作用时间、肌松恢复时间、恢复指数和单位时间用药量。结果 A组平均插管剂量(0.11±0.04)mg·kg-1小于B组(0.15±0.00)mg·kg-1,但起效时间延长(P<0.05)。A组手术刺激最强时的T1/Tc稳定性优于B组(P<0.01)。单位时间用药量A组(0.97±0.21)μg/(kg·min)少于B组(1.40±0.58)μg/(kg·min)(P<0.05)。A组的肌松恢复时间(29.27±5.41)min明显快于B组(43.28±8.46)min(P<0.01),其余无显著性差异。结论顺式阿曲库铵靶控输注能达到设定肌松水平并维持该肌松水平的恒定,肌松效应明显优于传统给药方式。
- 陈文迪吕安庆蒋宗明仲俊峰余德华王玉龙
- 关键词:顺式阿曲库铵药物投与系统神经肌肉阻滞药效动力学
- 麻醉因素对急性肠梗阻患者肠道屏障功能的影响:右美托咪定复合麻醉被引量:9
- 2020年
- 目的评价右美托咪定复合麻醉对急性肠梗阻患者肠道屏障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胃肠外科及肛肠科住院手术治疗的急性肠梗阻患者94例,年龄33~81岁,体重48~80 kg,ASA分级Ⅰ或Ⅱ级。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2组(n=47):常规麻醉组(R组)和右美托咪定复合麻醉组(D组)。D组在全麻诱导前静脉注射右美托咪定负荷剂量1μg/kg 15 min,随后以0.5μg·kg^-1·h^-1速率静脉输注至术毕前30 min。于右美托咪定负荷剂量输注前(T0)、术后1 d(T1)、术后3 d(T2)和术后7 d(T3)时抽取外周静脉血样,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二胺氧化酶(DAO)、D-乳酸(D-LAC)、细菌内毒素(BT)、TNF-α及IL-6浓度。记录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肛门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结果与R组比较,D组T1,2时血清DAO、D-LAC、BT、TNF-α及IL-6浓度降低,肛门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缩短,需呼吸循环支持发生率和并发症总发生率降低(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复合麻醉对急性肠梗阻患者肠道屏障功能有一定保护作用。
- 郑羡河何锐丁倩男王玉龙李玉红
- 关键词:右美托咪啶肠梗阻肠黏膜
- HIF-1α激动剂或拮抗剂对脓毒症大鼠肠道黏膜通透性的影响被引量:4
- 2021年
- 目的探讨脓毒症(sepsis)和HIF-1α激动或拮抗剂对肠道黏膜屏障(IMB)功能的影响。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假手术组(sham)、sepsis组[sepsis,用盲肠结扎穿孔(CLP)建立sepsis模型]、(sepsis+HIF-1α激动剂)/(sepsis+DMOG)组[CLP术前连续7 d腹腔注射HIF-1α激动剂DMOG(40 mg/kg)]、(sepsis+HIF-1α拮抗剂)/(sepsis+BAY 87-2243)组,[CLP术前连续3 d口服灌胃HIF-1α抑制剂BAY87-2243(9 mg/kg)],各6只。ELISA检测大鼠血浆肠黏膜通透性标志物二胺氧化酶(DAO)、肠型脂肪酸结合蛋白2(FABP2)、D-乳酸和荧光素标记的右旋糖苷(FD4);HE染色检测大鼠肠黏膜形态学改变;Western blot检测大鼠肠黏膜缺氧诱导因子-1(HIF-1α)以及紧密连接(TJs)蛋白表达。结果Sepsis致大鼠肠黏膜病理形态学破坏、通透性增加(P<0.05)、HFI-1α表达上调、TJs表达下调(P<0.05);加入DMOG能减轻肠黏膜病理损伤、降低肠黏膜通透性(P<0.05);而大鼠经过BAY87-2243处理得出相反的结果。结论HIF-1α激动剂能明显降低sepsis大鼠肠道黏膜通透性,其抑制剂作用相反。表明脓毒性肠黏膜损伤,HIF-1α上调可能对肠黏膜具有保护作用。
- 王玉龙王玉龙单跃姚刘旭何锐何锐祝胜美
- 关键词:脓毒症低氧诱导因子1Α
- 羟考酮对老年患者硬膜外阻滞时罗哌卡因半数有效浓度的影响被引量:1
- 2020年
- 目的研究羟考酮对老年患者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术硬膜外阻滞时罗哌卡因半数有效浓度(EC50)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前瞻性研究。选择硬膜外麻醉下择期行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手术老年患者141例,随机均分为罗哌卡因复合低剂量羟考酮组(A组),罗哌卡因复合高剂量羟考酮组(B组),单用罗哌卡因组(C组)。第一例患者的罗哌卡因给药浓度C组为0.51%,A组和B组均为0.46%且分别复合羟考酮2.5mg和5 mg。以序贯法调整罗哌卡因浓度,相邻浓度比值为0.9,随后的浓度由同一组中先前患者的反应(L1-L5平面双侧感觉阻滞)来确定。记录生命体征、感觉阻滞起效时间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应用Dixon法计算罗哌卡因EC50及其95%置信区间(95%CI)。结果共完成139例,C组45例,A组和B组各47例。3组手术时间、运动阻滞Bromage评分和硬膜外给药后各观察时点的心率、平均动脉压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 0.05)。A组罗哌卡因EC50为0.399%(95%CI:0.371%-0.430%),B组为0.396%(0.355%-0.441%),C组为0.487%(95%CI:0.371%-0.430%),A组和B组罗哌卡因EC50低于C组(P <0.01),A组和B组间无显著差异(P> 0.05)。3组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羟考酮复合罗哌卡因硬膜外麻醉用于老年患者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术时,可降低罗哌卡因的EC50,羟考酮推荐剂量为2.5 mg。
- 谢凯王玉龙胡双燕滕文彬何锐祝胜美李玉红
- 关键词:羟考酮罗哌卡因麻醉硬膜外半数有效浓度
- 不同病理类型胃息肉的临床特征分析被引量:3
- 2022年
- 目的 分析不同病理类型的胃息肉的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17年11月本院602例胃息肉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临床信息系统、影像归档和通信系统收集胃镜报告等数据信息.病理标本由病理科进行组织学评估和分类.结果 胃息肉女性多于男性(P<0.001),年龄相似(P>0.05),病理类型有腺瘤性息肉、胃底腺息肉、增生性息肉、炎性息肉,男、女性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且以近端分布、单发、<1 cm者为主,其中男性≥1 cm者的发生率更高(P=0.025),余两者男、女性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病理类型胃息肉在年龄、分布部位、数目及大小上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01),胃底腺息肉大多分布在近端而炎性息肉近远端分布率相近,炎性息肉单发者最多而其余三种胃息肉单发比例相近,腺瘤性息肉以≥1 cm者居多,这与其余三种胃息肉相反.结论 胃息肉的病理类型有腺瘤性息肉、胃底腺息肉、增生性息肉、炎性息肉.不同病理类型胃息肉在年龄、分布部位、数目及大小上均存在差异.
- 李薇薇王玉龙姚刘旭李玉红张林
- 关键词:胃息肉病理类型
- 不同病理类型大肠息肉的临床特征分析
- 2023年
- 目的分析不同病理类型的大肠息肉的临床特征,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11月该院大肠息肉患者931例的病理类型及临床特征,分析不同病理类型大肠息肉的临床特征。结果大肠息肉组织病理类型:腺瘤性息肉530例(56.9%),增生性息肉195例(20.9%),炎性息肉114例(12.2%),锯齿状腺瘤51例(5.5%),局灶癌变息肉41例(4.4%)。不同病理类型大肠息肉男性占比均高于女性,男性占比54.4%~62.7%。腺瘤性息肉、增生性息肉、炎性息肉、锯齿状腺瘤均以中年(58.8%~64.0%)、远端分布(64.2%~80.4%)、单发(90.2%~96.9%)、<1 cm(76.8%~93.8%)占比最高,其中锯齿状腺瘤远端分布率最高(80.4%),其次为增生性息肉(76.9%),腺瘤性息肉远端分布率(64.2%)与炎性息肉(68.4%)接近;<1 cm腺瘤性息肉占比(76.8%)明显低于其他三种息肉(90.2%~93.8%)。局灶癌变息肉多部位分布(9.8%)及多发(24.4%)占比明显高于其余四种息肉,且与其余四种息肉不同其以老年(68.3%)、≥1 cm(65.9%)居多。结论对于内镜检出特征为远端分布、单发及<1 cm的中年男性患者,更应警惕腺瘤性息肉可能;对于内镜下表现为多发、多部位分布,且≥1 cm的老年患者需警惕局灶癌变息肉可能;仅凭临床特征很难将锯齿状腺瘤区分于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
- 李薇薇王玉龙张林
- 关键词:大肠息肉病理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