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殷洁

作品数:9 被引量:83H指数:4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天文地球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生物学
  • 3篇天文地球
  • 2篇自动化与计算...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4篇石漠化
  • 3篇景观格局变化
  • 2篇地下河
  • 2篇地下河流域
  • 2篇地形
  • 2篇地形因子
  • 2篇岩溶
  • 2篇岩溶洼地
  • 2篇遥感
  • 2篇中下游
  • 2篇洼地
  • 2篇喀斯特地区
  • 2篇河流
  • 1篇地理信息
  • 1篇地理信息系统
  • 1篇多光谱
  • 1篇多光谱遥感
  • 1篇多光谱遥感影...
  • 1篇信息系统
  • 1篇遥感影像

机构

  • 9篇中国科学院
  • 8篇中国科学院研...
  • 2篇国家林业局
  • 1篇贵州师范大学

作者

  • 9篇胡远满
  • 9篇张盼盼
  • 9篇殷洁
  • 8篇李秀珍
  • 8篇肖笃宁
  • 1篇李阳兵

传媒

  • 2篇长江流域资源...
  • 1篇资源科学
  • 1篇土壤通报
  • 1篇农业工程学报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遥感技术与应...
  • 1篇生态学杂志
  • 1篇生态与农村环...

年份

  • 1篇2011
  • 4篇2010
  • 4篇2009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喀斯特高原山区土地潜在石漠化与地形因子的关系被引量:4
2010年
选取位于贵州省普定县的后寨地下河流域中下游作为研究区,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解译出研究区2004年的潜在石漠化等级分布图,对海拔、坡度、坡向和坡位等地形因子同各等级潜在石漠化景观面积的相关关系进行定量分析。结果显示,研究区潜在石漠化景观在空间上呈不均匀分布;海拔、坡度和坡向等地形因子同潜在石漠化景观的多个等级斑块面积之间相关性显著(P<0.05或P<0.01);随着海拔的增加,低度和中度潜在石漠化面积所占比例逐渐增加,无石漠化和极低度潜在石漠化面积所占比例逐渐减少;随坡度的增加,无石漠化面积所占比例逐渐减少,低度、中度及极高度潜在石漠化面积所占比例逐渐增加;随着坡向由阴转阳,中度和高度潜在石漠化面积所占比例逐渐增加;而坡位与各等级潜在石漠化景观面积之间无显著相关性。
张盼盼胡远满肖笃宁李秀珍殷洁贺光宏
关键词:地形因子
地形因子对喀斯特高原山区潜在石漠化景观格局变化的影响分析被引量:7
2010年
为了揭示喀斯特高原山区的潜在石漠化景观格局变化现状和探寻地形因子对潜在石漠化景观格局变化的影响程度,选取了位于贵州省普定县的后寨河流域中下游作为研究区,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解译出研究区1973年和2004年的潜在石漠化分布图,分析潜在石漠化的进程;利用相关分析法对海拔、坡度、坡向和坡位等地形因子对潜在石漠化景观格局变化的影响程度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显示:从1973~2004年,潜在石漠化景观格局发生变化,且其在空间上呈不均匀状态;地形因子对潜在石漠化景观格局变化存在明显的影响,不同的地形因子对不同类型的潜在石漠化景观斑块的影响程度不同。
张盼盼胡远满肖笃宁李秀珍殷洁
关键词:石漠化景观格局变化地形因子
岩溶洼地石漠化景观格局被引量:3
2010年
喀斯特石漠化是中国西南地区广泛分布的一种生态地质灾害,已成为当今生态环境领域研究的热点和难点。从景观生态学角度出发,借助于Erdas9.1和ArcGIS9.0等软件,以存在较多岩溶洼地的贵州省普定县为例,对岩溶洼地地区的石漠化景观格局进行研究,并同其他非洼地的喀斯特地貌类型区的石漠化景观格局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从整体上来看,普定县岩溶洼地地区的石漠化程度较轻,石漠化斑块多呈离散分布;非洼地地区的石漠化程度较强,以大斑块的形式呈团聚状分布;岩溶洼地地区以中度及其以下水平的石漠化为石漠化土地的主体,大体上呈现出石漠化强度越高、其斑块更为破碎的趋势;通过两类岩溶地貌类型区之间的对比分析,发现洼地地区的石漠化程度低于非洼地地区;但普定县岩溶洼地的石漠化水平高于贵州省全省和安顺地区,说明研究区岩溶洼地地区的石漠化形势较为严峻,亟待解决。
张盼盼胡远满肖笃宁李秀珍殷洁
关键词:岩溶洼地石漠化
普定县岩溶洼地的景观格局分析(英文)被引量:2
2011年
岩溶洼地是我国西南地区典型的岩溶地貌类型之一,是国家进行环境治理和扶贫的重点区域。采用GIS与景观格局指数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贵州省普定县岩溶洼地景观空间格局进行研究。依据各洼地斑块的面积大小,将洼地分成大型、中型和小型洼地3类。选取斑块数、斑块密度、面积周长分维数、平均临近指数、蔓延度指数、连接度指数、聚集度指数、散布与并列指数、Shannon多样性指数等9类景观格局指数,从整体景观水平和斑块类型水平这两个方面对岩溶洼地景观格局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普定县的洼地集中分布在南部和西北部;从总体景观水平上来看,景观受干扰的程度较大,结构比较复杂,类型比较丰富,异质性较强,整体景观分布较为离散,但各景观类型分布较为聚集;从斑块类型水平上来看,洼地景观类型相比非洼地景观类型、小型洼地景观类型相比大型洼地景观类型均呈现出斑块数多、破碎化程度高、聚集度略低、受自然条件制约程度高的特点。
张盼盼胡远满殷洁
关键词:岩溶洼地景观指数
喀斯特高原山区的景观格局变化垂直分异性——以贵州省普定后寨地下河流域中下游为例被引量:3
2009年
利用多时相多数据源遥感影像数据(航片、TM影像及SPOT5影像),采用GIS空间分析技术和数理统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贵州省普定县后寨地下河流域中下游地区为例,从海拔和坡位2个方面来探讨喀斯特地区的景观格局变化的垂直分异特征。结果表明:林地斑块在海拔范围为1300~1350m及1450~1550m的区域内,变化是最大的;水田和旱地斑块在海拔范围为1219~1300m及1350~1450m的区域内,变化最大。景观格局在山脊和谷底内变化相对较大,其中变化最大的是林地斑块;景观格局在陡坡和缓坡地区的变化相对较小,但是也存在一定的变化,该区域中变化较大的为水田和旱地斑块。在海拔范围为1300~1500m的山脊和谷底区域内,景观斑块类型发生的变化较大。该区域应作为喀斯特高原山区的生态环境保护特别关注的区域。
张盼盼胡远满肖笃宁李秀珍殷洁
关键词:景观格局变化垂直分带坡位
1973年至2004年贵州喀斯特山区石漠化风险格局的变化——以普定后寨地下河流域中下游为例被引量:5
2009年
以贵州省普定后寨地下河流域中下游为例,采用景观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利用多时相多数据源的遥感影像(1973年的航片、1995年的TM影像及2004年的SPOT-5影像),从不同等级石漠化风险的角度分析了研究区近30多年来的石漠化风险格局变化的特征,以期了解喀斯特高原山区的石漠化变化特征规律。结果表明:从景观水平上来看,整个区域的景观正在向程度更高的石漠化风险的方向发展,表现为极低度石漠化风险斑块的面积呈现出逐渐减少的趋势,而高度和极高度石漠化风险斑块的面积却呈现出不断增加的趋势;从斑块类型水平上来看,不同等级的石漠化风险斑块的变化差异明显,在变化幅度和变化趋势上都存在差异,其中极低度石漠化风险斑块面积变化最为明显,呈现出大幅度的下降,而变化最不明显的是低度石漠化风险斑块,无明显的增减趋势。
张盼盼胡远满殷洁肖笃宁李秀珍
关键词:石漠化
基于GIS的喀斯特高原山区石漠化景观格局变化分析被引量:20
2009年
石漠化是广泛存在于中国西南地区的一种生态-地质灾害,目前已成为备受关注的研究热点和难点。为了解喀斯特高原山区石漠化景观的时空变化,以贵州省普定县南部的典型喀斯特高原山区后寨河流域为例,以3期遥感影像(1987年和1995年的TM影像与2004年的SPOT-5影像)作为数据源,借助于ArcGIS9.0等软件和数理统计分析方法,从石漠化强度分级的角度对近18a来石漠化的动态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从整体上来看,整个流域的石漠化出现扩展的趋势,其中前期(1987-1995年)的扩展速度为6.55hm2/a,后期(1995-2004年)的扩展速度为29.64hm2/a,扩展速度呈现增加的趋势。其中,轻度石漠化的面积呈现出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而中度石漠化和强度石漠化的面积均呈现出逐渐增加的趋势。
张盼盼胡远满李秀珍肖笃宁殷洁李阳兵
关键词:地理信息系统土地利用遥感石漠化景观格局变化
一种基于多光谱遥感影像的喀斯特地区裸岩率的计算方法初探被引量:40
2010年
石漠化是我国西南地区广泛分布的一种生态—地质灾害。石漠化地区的提取和等级的划分是石漠化研究的首要前提。裸岩率作为石漠化等级划分的一个重要指标,对其科学快速的运算,是石漠化等级划分和石漠化地区提取的基础。提出了一种基于多光谱遥感影像的裸岩率的计算方法,并选取贵州省普定县后寨河流域1987年的TM影像进行了实验。首先,对影像进行预处理获得影像对象,再通过波段运算提取后寨河流域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和裸土指数BI,分别用来计算植被覆盖度和土壤裸露率,最后通过图层算术运算获得实验区的裸岩率。结果表明这种裸岩率的提取方法具有可行性。
张盼盼胡远满肖笃宁李秀珍殷洁
关键词:喀斯特地区植被覆盖度TM影像
喀斯特地区景观变化分析——以贵州省普定县后寨河中下游地区为例被引量:1
2009年
基于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应用景观分析软件,对贵州省普定县后寨河中下游1973~2004年的景观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水田、旱地始终占据优势地位。景观类型面积变化中,有林地面积持续减少,旱地变化较复杂,草地、灌木林地、有林地三者之间双向转化明显,10.0°~17.5°,17.5°~25.0°,25°~35°3个坡度级的裸岩面积增加明显。景观整体呈现出人为的退耕还林还草、毁林毁草开荒与自然的生态系统逆向演替交互作用,处于波动状态。
殷洁李秀珍胡远满张盼盼肖笃宁
关键词:景观变化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