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帆
- 作品数:5 被引量:9H指数:2
- 供职机构: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首都临床特色应用研究”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支气管插管与支气管封堵器对婴幼儿胸腔镜手术后转归影响的对比分析
- 2024年
- 目的比较支气管插管和支气管封堵器对婴幼儿胸腔镜手术后转归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纳入2019年1月至2023年8月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择期行全身麻醉下单肺通气胸腔镜手术患儿387例,其中男210例,女177例,年龄(17.5±8.3)个月。根据患儿术中单肺通气方式分为支气管插管组和支气管封堵器组,并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最邻近匹配法匹配年龄因素,最终支气管插管组纳入258例,支气管封堵器组纳入129例。主要观察指标为两组患儿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率。次要观察指标包括两组患儿术中低氧血症发生率、术毕氧合指数、术后拔除气管导管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和医疗费用等转归指标。结果支气管插管组和支气管封堵器组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5.5%(40/258)和12.4%(16/129),术中低氧血症发生率分别为20.2%(52/258)和16.3%(21/129),术毕氧合指数[M(Q_(1),Q_(3))]分别为306(269,323)和311(274,336)mmHg(1 mmHg=0.133 kPa),术后拔除气管导管时间分别为(9.2±4.5)和(8.9±4.2)min,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5.5±0.6)和(5.5±0.5)d,医疗费用分别为(3.4±0.6)和(3.5±0.6)万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支气管插管和封堵器两种方式均可用于婴幼儿胸腔镜手术单肺通气,不影响患儿术后转归。
- 李泳鑫魏国陈刚李帆潘守东
- 关键词:儿童胸腔镜术后肺部并发症
- 全身麻醉诱导时不同面罩通气模式对扁桃体腺样体切除患儿血流动力学及胃进气的影响研究
- 2024年
- 目的分析全身麻醉诱导时不同面罩通气模式对扁桃体腺样体切除术患儿血流动力学及胃进气的影响。方法前瞻性选择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收治的86例扁桃体腺样体切除术患儿,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43例。全身麻醉诱导面罩通气时,对照组采用手动控制通气模式,试验组采用压力控制容量保证通气模式。对比两组患儿面罩通气前(T_(0))、自主呼吸消失后60 s(T_(1))、120 s(T_(2))、180 s(T_(3))、手术结束时(T_(4))的血流动力学、呼吸参数、胃窦区面积和胃进气情况。结果与T_(0)时点相比,两组患儿T_(1)、T_(4)时点心率(HR)和平均动脉压(MAP)均减小,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儿T_(1)、T_(2)、T_(3)时点气道峰压、平均气道压均低于对照组[T_(1):(11.09±2.36)cmH_(2)O(1 cmH 2O=0.098 kPa)比(13.42±2.15)cmH_(2)O、(4.98±1.26)cmH_(2)O比(6.52±1.73)cmH_(2)O;T_(2):(11.32±2.04)cmH_(2)O比(13.16±2.37)cmH_(2)O、(5.11±1.37)cmH_(2)O比(6.20±1.55)cmH_(2)O;T_(3):(11.25±2.17)cmH_(2)O比(13.08±2.29)cmH_(2)O、(4.93±1.29)cmH_(2)O比(6.17±1.48)cmH_(2)O],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儿面罩通气后胃窦区面积小于对照组,胃进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2.17±0.63)cm^(2)比(2.51±0.85)cm^(2)、9.30%(4/43)比34.88%(15/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患儿全身麻醉下行扁桃体腺样体切除术,麻醉诱导面罩通气时采用压力控制容量保证通气模式能保持较低的呼吸参数、降低胃进气发生率。
- 李帆潘守东
- 关键词:面罩持续气道正压通气血流动力学
- 父母控制与持续输注镇痛用于学龄前儿童术后镇痛效果的比较被引量:2
- 2019年
- 目的比较父母控制镇痛与持续输注镇痛两种术后镇痛方式在学龄前儿童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拟在全麻下行择期腹腔镜手术的学龄前儿童217例,年龄1~6岁,性别不限,ASA分级Ⅰ—Ⅱ级,随机分为持续输注镇痛组(C组,n=108)和父母控制镇痛组(P组,n=109)。两组手术结束前均经静脉给予舒芬太尼负荷量0.05μg/kg,C组使用一次性输注泵持续输注舒芬太尼0.04μg/(kg·h);P组使用电子注药泵,设置背景剂量0.04μg/(kg·h),单次按压剂量0.02μg/kg,锁定时间15min,由父母控制镇痛。观察并记录术后0.5h(T_1)、1h(T_2)、2h(T_3)、6h(T_4)、12h(T_5)、24h(T_6)的FLACC镇痛评分、Ramsay镇静评分及镇痛相关不良反应。结果 P组在T1时点的FLACC镇痛评分及Ramsay镇静评分优于C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其他时点两组镇痛和镇静评分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P组和C组分别有5例(4.6%)和3例(2.8%)患儿发生术后呕吐,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均无其他镇痛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论学龄前儿童术后由父母控制镇痛的临床效果优于持续输注镇痛,且不增加镇痛相关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 张弦潘守东陈刚刘宏妍李帆郭嘉
- 关键词:术后镇痛舒芬太尼药效学
- 咪达唑仑经鼻喷雾用于幼儿术前焦虑的疗效评价被引量:5
- 2017年
- 目的:评价咪达唑仑经鼻喷雾用于幼儿术前焦虑的临床疗效。方法:80例拟在全麻下行择期手术的幼儿(年龄1~3岁),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生理状态评分Ⅰ~Ⅱ级,随机分为咪达唑仑组和生理盐水组各40例,进入手术室前5 min采用MAD Nasal^(TM)经鼻黏膜喷雾给药装置分别给予咪达唑仑(5 mg/m L)和生理盐水0.04 m L/kg。观察并记录患儿与家长分离时的镇静评分(G评分)、麻醉诱导时的面罩接受程度评分(S评分)、术毕拔管时间、麻醉苏醒期躁动评分(EA评分)及不良反应。结果:咪达唑仑组G评分、S评分均高于生理盐水组(P<0.01),EA评分低于生理盐水组(P<0.01)。两组术毕拔管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见术前用药或麻醉相关不良反应。结论:咪达唑仑经鼻喷雾可有效用于幼儿术前焦虑。
- 张弦潘守东马旭波陈刚纪莹童李帆刘宏妍陈增芳于沛洁
- 关键词:咪达唑仑术前用药
- 婴儿单肺通气胸腔镜手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率及其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2
- 2021年
- 目的探讨婴儿单肺通气下胸腔镜手术术后肺部并发症(postoperative pulmonary complication,PPC)的发生率及其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择期在单肺通气下行胸腔镜手术的婴儿295例,年龄1~12月龄。根据患儿是否发生PPC分为2组:对照组患儿未发生PPC(n=241);病例组患儿发生PPC(n=54)。计算患儿PPC的发生率,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PPC的独立危险因素,比较两组患儿的术后转归和医疗费用。结果本组PPC的发生率为18.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PPC的3项独立危险因素为纵隔肿物手术(OR=7.4,95%CI:2.4-22.5)、术中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50 mmHg(OR=3.4,95%CI:1.2-9.6)和术毕氧合指数(OI)<290 mmHg(OR=4.6,95%CI:1.6-12.9)。与对照组相比,病例组术后转入ICU百分比(33.3%vs 1.2%,P<0.05)、术后住院时间[8(6-12)d vs 6(5-7)d,(P<0.05)]和住院费用[4.3(3.6-6.4)万元vs 3.6(3.3-3.9)万元,(P<0.05)]均显著增加。所有患儿均痊愈出院。结论婴儿单肺通气下胸腔镜手术PPC的发生率高,纵隔肿物手术、术中PetCO2高于50 mmHg和术毕OI低于290 mmHg是其独立危险因素。发生PPC的患儿进入ICU百分比、术后住院时间和医疗费用均显著增加。
- 潘守东潘守东陈刚李帆刘菁张晓伦张昱
- 关键词:婴儿胸腔镜手术单肺通气术后肺部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