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奎俊

作品数:24 被引量:189H指数:9
供职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1篇消融
  • 10篇起搏
  • 8篇心动过速
  • 7篇心室
  • 7篇射频消融
  • 6篇射频
  • 6篇室性
  • 6篇起搏器
  • 5篇室性心动过速
  • 4篇导管消融
  • 4篇电图
  • 4篇心电
  • 4篇心电图
  • 4篇心律
  • 4篇心律失常
  • 4篇射频导管
  • 4篇射频导管消融
  • 4篇左心
  • 3篇心房
  • 3篇心室流出道

机构

  • 16篇中国医学科学...
  • 5篇中国医学科学...
  • 4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山西省人民医...

作者

  • 24篇张奎俊
  • 20篇王方正
  • 18篇张澍
  • 14篇陈新
  • 14篇姚焰
  • 13篇马坚
  • 8篇华伟
  • 8篇楚建民
  • 5篇孙瑞龙
  • 5篇王锦志
  • 4篇陈柯萍
  • 3篇牛国栋
  • 2篇李一石
  • 2篇田瑞国
  • 2篇朱克平
  • 2篇张劲林
  • 2篇方丕华
  • 1篇陈在嘉
  • 1篇鲁志民
  • 1篇余培贞

传媒

  • 15篇中华心律失常...
  • 6篇中华心血管病...
  • 3篇中国循环杂志

年份

  • 4篇2005
  • 3篇2004
  • 4篇2003
  • 3篇2002
  • 3篇2001
  • 2篇2000
  • 1篇1998
  • 3篇1997
  • 1篇1996
2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每分通气量感知频率适应性起搏器Meta Ⅱ-1204
1996年
目的:评价每分通气量感知频率适应性起搏器的生理性功能,简要介绍其工作原理。方法:5例患者埋植MetaⅡ-1204型起搏器,术后程控为非频率适应性和频率适应性起搏方式,进行运动和干扰试验。结果:频率适应性起搏时运动起搏频率和心输出量分别较非频率适应性起搏增加57%(110±17比70次/分)和49%(11.2±1.8比7.5±1.4L/min),运动耐量则提高40%(457±55比324±43秒);频率适应启动时间为36秒;摆动上肢加快起搏频率23次/分(93比70次/分)。结论:MetaⅡ-1204型起搏器可改善心动过缓者的运动耐量和心输出量,其起搏频率适应幅度与运动负荷相关性好,但频率适应速度较迟缓。
马坚王方正张奎俊张继革王玉山李晶陈新孙瑞龙
关键词:起搏器起搏频率运动耐量
单根电极导管VDD起搏系统的临床应用和随访被引量:7
1997年
对13例窦房结功能正常的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植入单根电极导管VDD起搏系统,并进行随访观察。结果显示:术中所测A波平均振幅为2.4±1.4mV;随访期间(平均11±4.9个月)A波感知阈值无显著性变化(P>0.05),房室同步起搏率保持在100%,无心房感知不良、肌电干扰和起搏器介导性心动过速等并发症。表明单电极导管VDD起搏系统具有植入简便和房室同步功能稳定的特点,是高度房室传导阻滞伴窦房结功能正常者的理想治疗方法。
马坚王方正余培桢王锦志张奎俊李一石华伟孙瑞龙陈新
关键词:起搏器心脏传导阻滞随访
起源于左心室游离壁的单形室性心动过速和早搏的射频导管消融被引量:13
2004年
目的 起源于左心室游离壁的室性心动过速(ventricular tachycardia, VT)及早搏(premature ventricular contraction, PVC)是较少见的心律失常,本文报道对其进行标测及射频导管消融的初步经验。方法 11例患者(男性9例,女性2例),平均年龄(37.3±17.2)岁。其中7例有持续性VT,4例为短阵非持续性单形VT和/或频发PVC,体表心电图均为右束支阻滞(RBBB)和心电轴右偏。3例患者伴明显的左心室扩大及充血性心力衰竭。对全部患者进行了左心室电生理标测,其中6例采用了心内非接触式标测。在标测到的最早激动部位进行温度控制下的射频导管消融。结果 11例患者均标测到自发的单形VT或PVC。其室性心律的平均周长(443.3±76.6)ms。全部室性心律均起源于左心室游离壁,其中2例位于偏前的高位近二尖瓣环处,2例位于后外侧游离壁中、高位,6例源于游离壁中高位,1例位于游离壁中下部。VT或PVC最早电位平;啕领先体表心电图(31.8±11.8)ms。全部患者的消融均获得即时成功,且不再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平均随访(11.8±8.0)个月,仅1例VT患者有单形PVC(<1000次/24h),3例左心室增大者均有明显缩小,其中1例基本恢复正常。结论 单形VT或PVC可发生于无缺血性心脏病的患者,表现为右束支阻滞和心电轴右偏,其频率较慢,可被射频导管消融消除。
姚焰张澍张奎俊张劲林王方正陈新
关键词:早搏射频导管消融
非接触式标测指导特发性左心室室性心动过速的射频消融被引量:6
2003年
目的 虽然采用传统标测技术指导特发性左心室室性心动过速 (idiopathicleftventriculartachycardia ,ILVT)射频消融的效果较满意 ,但临床上仍存在一些疑难或复发病例。为此 ,我们使用非接触式标测技术指导ILVT的射频消融。方法 共 13例患者 ,均为男性 ,平均年龄 (31 0± 14 3)岁 ,其中8例既往共接受 15次射频消融术。将EnSite电极导管置于左心室心尖部以获取心内膜等电位图 ,并使用其导航功能指导消融。结果  13例患者均诱发并标测到ILVT ,其中 5例起源于室间隔中下部 ;3例起源于心尖部 ;3例起源于室间隔中上部 ,2例起源于主动脉根部。全部ILVT均在EnSite标测到的最早激动处消融成功 ,其中 ,有 9例ILVT在EnSite滤波设置为 8Hz时 ,在心内膜等电位图上最早激动部位可见峡部状狭窄区 ,此处消融均一次成功。仅 3例VT于消融靶点处有浦肯野电位。平均X线暴露时间 (2 6± 12 )min。随访 (13 0± 6 2 )个月 ,1例患者有VT复发 ,但心电图和EnSite标测显示为另一起源 ,再次消融成功。结论 心内非接触式标测技术有望提高ILVT尤其是复杂和疑难病例导管消融治疗的成功率。建议使用 8Hz做为目前版本下ILVT标测的标准滤波参数。
姚焰张奎俊张澍楚建民王方正陈新
关键词:特发性左心室室性心动过速射频消融
个体化的心房消融终止心房颤动被引量:8
2005年
目的心房颤动(房颤,AF)的发生和维持可能存在多种机制,对所有的AF都以一种固定的术式进行消融治疗缺乏针对性。为此,我们采用心内非接触式标测,探索个体化消融的可行性。方法52例患者(男性44例,女性8例),年龄22~70(51.1±10.9)岁,左心房内径22~54(36.1±6.5)mm,其中12例为持续性AF(1~22年)。均经房间隔穿刺在左心房内对AF进行非接触式等电位标测,并在等电位标测下逐步进行个体化消融,消融术式不固定,以AF被终止且不被诱发、消融线形成双向阻滞为消融终点。结果AF被分为3种类型,而肺静脉(pulmonaryvein,PV)口周围、左心房顶部是波阵面的主要传导区。消融方式根据标测结果决定,包括在以上任一部位的线性消融、环PV口外的线性消融等,其中持续性AF多形成绕PV口周的环形消融加左心房顶部消融线。82.7%(43/52)的AF被消融所终止且不能再诱发,其中4例需在右心房消融方成功;另有5例的AF被转变为左心房扑动(房扑)。首次消融的即时成功率为90.4%(47/52)。消融中1例有心脏压塞。6例首次消融后有左心房房扑的患者再次接受了消融,标测发现既往消融线存在缝隙,针对缝隙消融后心动过速均被终止且不能被诱发。平均随访(11.0±6.2)个月,术后3个月82.7%(43/52)的患者不服药物亦无AF发生,其中阵发性AF成功率为87.5%(35/40);持续性AF为66.7%(8/12),其余患者均转为左心房房扑。结论本组结果初步提示,在非接触式等电位标测的基础上进行个体化的心房电学改良消融可有效地终止AF并有较好的中期疗效。其远期的效果有待观察。
姚焰张澍唐闽张奎俊王方正陈新
关键词:心房颤动个体化线性消融左心房内径消融终点心脏压塞
心脏起搏器远程随访系统的临床应用被引量:4
2002年
华伟王方正张澍张奎俊马坚姚焰楚建民陈柯萍孙瑞龙陈新
关键词:心脏起搏器心电图
Carto标测指导下射频导管消融特发性右心室流出道室性心动过速被引量:9
2004年
目的 探讨Carto标测特发性右心室流出道室性心动过速(RVOT-VT)的方法和对射频导管消融(RFCA)的指导作用;分析RVOT-VT起源点与12导联心电图的关系,探讨12导联心电图对RVOT-VT起源点定位的辅助作用。方法 14例特发性RVOT-VT患者,男性6例、女性8例,平均年龄(39.0±8.0)岁。所有病人均行常规电生理检查,对诱发室性心动过速(VT)或有频发室性早搏(PVCs)的病人,采用Carto标测VT或PVCs的最早激动点作为RFCA的靶点。如不能诱发VT或无频发PVCs患者,在窦性心律下标测RVOT的解剖结构,然后进行起搏标测,寻找起搏心电图与临床上VT或PVCs的心电图相同或相似的最佳起搏点作为RFCA的靶点。通过成功的RFCA确定每例VT起源点在RVOT的部位,然后分析每例VT起源点对应的12导联心电图特征。结果 14例病人中,有8例病人手术时在基础状态下或静脉滴注异丙肾上腺素后有频发的PVCs,通过捕捉和标测PVCs重构RVOT的解剖结构和PVCs的电激动顺序,顺利地标出PVCs的最早激动点作为RFCA的靶点。另6例临床上有持续性VT的病人,有2例术中诱发出持续性VT。在VT状态下用Carto标测VT的最早激动点作为RFCA的靶点。2例只诱发短阵持续性VT和另2例只有在静脉滴注异丙肾上腺素后诱发出非持续性VT的患者,用起搏标测找出最佳消融靶点。所有14例RVOT-VT均成?
方丕华马坚楚建民姚焰张奎俊张澍
关键词:射频导管消融室性心动过速心律失常
束支折返性心动过速的诊断及射频导管消融被引量:5
2004年
束支折返性室性心动过速(bundle branch reentry ventric-ular tachycardia,BBR-VT)是迄今惟一明确了其折返环路的室性心动过速(VT).1974年由Akhtar等[1]首先报道.虽然国外的相关报道不少[2,3],但国内似未见确诊病例.究竟是国人发病率极低或是因为对其认识不足所致,尚待考证.结合近期发现的病例,介绍此种特殊心律失常的机制、电生理特征、诊断标准以及治疗.
姚焰张奎俊张澍张劲林王方正陈新
关键词:射频导管消融
冠状窦导线与三腔起搏被引量:20
1998年
目的特殊设计的冠状静脉窦(冠状窦)导线用于三腔起搏,治疗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病窦综合征)伴阵发性快速房性心律失常患者。方法三条电极导线(冠状窦、右房、右室)分别放置于冠状窦、右心房、右心室。双心房导线通过一个 Y 形接头和心室导线分别连接到 DDD 起搏器的心房和心室部分,行三腔起搏。结果 4例(男3例,女1例)患者冠状窦导线均置于其中段,右房导线3例置于右心耳,1例位于右房中外侧。右心室导线3例位于右室心尖部,1例位于右室中外侧。1例合并左上腔静脉畸形,右室导线通过冠状窦在右房绕一个圈进入右室心尖部。术中阈值测试,输出电压(V)、电流(MA)、阻抗(Ω)、PR 波振幅(mY)分别为冠状窦:0.56、0.76、744、4.4(P 波);右心房:0.56、1.2、467、6.3(P波);右心室:0.6、0.9、613、17.6(R 波),脉宽固定于0.5 ms。近期随访均呈 DDD 工作方式,起搏与感知功能良好,未发生房性快速心律失常,无并发症。结论特殊设计的冠状窦导线固定良好,三腔起搏性能可靠,方法可行,适用于房室阻滞或病窦综合征合并阵发性房性快速心律失常患者。
王方正王锦志张奎俊明广华姚焰田瑞国朱克平陈新
关键词:冠状窦起搏房性快速心律失常右室心尖部右心房病窦综合征
心室壁心肌肿瘤的临床和心电图特点被引量:3
2000年
目的 :总结心室壁心肌肿瘤的临床和心电图特点 ,意旨早期诊断。  方法 :对 1992年 12月~ 1999年 7月 5例经心脏影像检查发现并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心室壁心肌肿瘤患者的临床和心电图特点进行总结分析。  结果 :本组 5例经病理证实为心室壁心肌肿瘤 ,其中 ,左心室心肌海绵体瘤 ,脂肪瘤、浸润性脂肪瘤、左心室和双心室心肌纤维瘤各 1例。 5例均以室性心动过速 (VT)为首发临床表现 ,心室率在 16 0~ 2 0 0次 /分 ;心电图 (ECG)均有酷似心肌梗塞改变 ,包括异常 Q波 2例 ,ST段抬高 2例 ,T波深度倒置 5例 ,又均无明确的心肌梗塞史 ;而且 ,肿瘤部位与 ECG异常所在导联和 VT起源部位基本一致 ,其中 1例经心内电生理证实。  结论 :1对临床上以 VT为主要表现 ,并有 ECG酷似心肌梗塞改变又无明确心肌梗塞病史的患者 ,应高度疑诊为心室壁心肌肿瘤 ,并行影像学检查确诊。 2 ECG示酷似心肌梗塞所累及导联和
杨跃进尤士杰高润霖胡奉环王燕武张奎俊华伟陈纪林陈在嘉
关键词:室性心动过速心电图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