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昊
- 作品数:8 被引量:15H指数:2
- 供职机构:吉林省肿瘤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吉林省卫生厅科研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农业科学天文地球更多>>
- 急性白血病患者院内感染危险因素的调查研究被引量:7
- 2016年
- 目的 调查了解该院急性白血病化疗患者院内感染发生情况,探讨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为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制定院内感染管理办法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该院血液科2015年6—9月期间收治的急性白血病患者300例,采用前瞻性调查方法,分析急性白血病患者院内感染危险因素。结果 随着患者住院天数的增加,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生率明显增高;应用免疫调节剂的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生率(16.34%)明显低于未应用免疫调节剂的患者院内感染的发生率(24.32%)(P〈0.05);应用激素的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生率(27.67%),未应用激素的患者院内感染的发生率(25.78%),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组别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化疗周期为0-2次的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最高,为72.26%;不同化疗阶段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处于诱导缓解期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生率最高,为47.67%。结论 通过调查发现,急性白血病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较高,是医院感染的高发人群。患者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患者住院天数的延长、免疫调节剂的应用、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化疗阶段以及化疗周期。
- 徐娜李娜于昊李忠锟
- 关键词:急性白血病
- 应用NGS检测RHOA基因突变预测血管免疫母T细胞淋巴瘤预后
- 于昊鲍慧铮徐娜
- 肺淋巴瘤临床特征分析被引量:1
- 2018年
- 目的探讨肺淋巴瘤的临床特征,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对2014年10月至2017年3月吉林省肿瘤医院淋巴血液科收治的253例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肺淋巴瘤患者30例(肺淋巴瘤组)和非肺淋巴瘤患者223例(对照组)。分别采用速率法和乳胶比浊法检测乳酸脱氢酶(LDH)和β2微球蛋白(β2-MG)。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CD4+和CD8+T淋巴细胞程序性死亡受体1 ( PD-1 )、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 ( PD-L1 )及细胞毒T淋巴细胞抗原4( CTLA-4 )的表达。两组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肺淋巴瘤组患者均为继发性病变。肺淋巴瘤组与对照组相比,吸烟患者比例高[43.3 %( 13/30)比24.2 %( 54 / 223 ),X^2 = 4.964,P=0.026 ],Ⅲ~Ⅳ期患者比例高[93.3 %( 28/30 )比 57.0 %( 127/223 ), X^2 = 14.750, P< 0.001 ],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偏高患者比例高(X^2=21.888,P< 0.001 )。肺淋巴瘤组β2-MG表达升高患者比例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6.7 %( 20/30 )比50.2 %( 112/223 ), X^2 = 6.682,P = 0.091];肺淋巴瘤组LDH升高患者比例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3.3 %( 19/30 )比41.5 %( 86 / 223 ),X^2=6.682,P= 0.010 ].肺淋巴瘤组患者病理类型中以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 )最常见(15例),其次为霍奇金淋巴瘤(HL )( 7例);影像学上单发肿块/结节型占36.7 %( 11 / 30 ),多发肿块/结节型占30.0%(9/30),双肺浸润占63.3 %( 19/30),胸腔积液占36.7 %( 11 / 30 ) o两组外周血PD-1、PD-L1和CTLA-4等免疫检查点蛋白表达阳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肺DLBCL应考虑为继发性而非原发性病变,肺淋巴瘤患者吸烟率高,与其他结外淋巴瘤相似.IPI评分高、分期晚且LDH升高。
- 刘路李慧徐娜李忠锟夏洪任洪涛于昊李娜鲍慧铮
- 关键词:淋巴瘤疾病特征
- 原发纵隔的大B细胞淋巴瘤研究进展
- 2016年
- 原发纵隔大B细胞淋巴瘤(PMBL)的概念是二十世纪80年代提出的〔1〕,后在欧洲及美国淋巴瘤分类中认为是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一个特殊亚型。PMBL大约占DLBCL的10%,特点为原发于前上纵隔,超过10 cm的大肿块较常见,常伴有肺部、胸膜及心包的浸润〔2,3〕。PMBL与结节硬化型霍奇金淋巴瘤(HL)在临床特征和生物学特征上相似〔4〕,目前仍没有标准的治疗方案。1病理类型形态学上,PMBL表现为大体积的肿瘤细胞弥漫增生,胞质灰白或透亮,细胞核为圆形或卵圆形。
- 徐娜于昊李娜夏洪任洪涛姜成毅鲍慧铮
- 关键词:免疫表型化疗方案
- 伯基特淋巴瘤治疗研究进展被引量:5
- 2018年
- 伯基特淋巴瘤(BL)是一种好发于儿童的侵袭性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近年来,随着短周期、高强度免疫化疗在临床的应用,BL的治愈率明显提高,但化疗相关不良反应在成年患者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阳性BL患者中仍然十分显著。同时,复发难治BL患者尚缺乏有效的免疫靶向新药,是临床需要解决的难题。如何优化治疗方案以减轻化疗相关不良反应及开发有效的免疫靶向新药是目前研究的热点。现结合第59届美国血液学会(ASH)年会报道,对BL治疗研究进展进行介绍。
- 任洪涛鲍慧铮于昊徐娜李娜夏洪姜成毅刘璐
- 关键词:伯基特淋巴瘤新型药物
- 一线化疗方案对青年女性晚期胃癌的临床疗效及其与降钙素原水平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2
- 2019年
- 目的探讨不同一线化疗方案对于青年女性晚期胃癌的临床效果及其与降钙素原水平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本院2016年3月至2017年2月收治的青年女性晚期胃癌患者86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氟尿嘧啶+顺铂+紫杉醇治疗)和对照组(氟尿嘧啶+顺铂治疗),每组各43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治疗前后降钙素原水平变化情况,并采用皮尔逊相关系数明确降钙素原水平与患者的疾病进展和死亡的相关性。结果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无进展生存时间显著长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患者化疗结束时的血清降钙素原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皮尔逊相关系数显示,患者降钙素原水平与疾病进展存在相关性(r=0.789,P<0.001)。偏相关分析显示,患者降钙素原水平与疾病进展存在相关性(r=0.342,P=0.001)。结论青年女性晚期胃癌患者应用氟尿嘧啶+顺铂+紫杉醇联合化疗能够延长其无进展生存期,且患者能够耐受,联合化疗能够降低患者治疗期间的降钙素原水平,但应常规监测患者化疗后的降钙素原水平。
- 王宏雨王灿王琢王彦荣于昊
- 关键词:一线化疗女性晚期胃癌降钙素原
- 靶向治疗联合化疗治疗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分析
- 2024年
- 目的:探究靶向治疗联合化疗治疗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21年4—12月吉林省肿瘤医院收治的84例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2例。对照组实施传统化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靶向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率及生存期。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33)。研究组肾功能损害、胃肠道反应、口腔炎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血液毒性、神经毒性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安全生存期长于对照组(P<0.001)。结论:临床采用靶向治疗联合化疗有利于提高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疗效和生存期,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 于昊李娜左淑波
- 关键词:靶向治疗化疗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生存期
- 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外周血髓样抑制细胞的鉴定及其临床意义
- 2018年
- 目的 探讨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患者外周血中髓样抑制细胞(MDSC)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2014年1月至2015年2月吉林省肿瘤医院69例NHL患者和21名健康人外周血,采用流式细胞术,通过抗CD11b、CD33、CD14、人类白细胞抗原(HLA)-DR等不同荧光抗体组合来鉴定MDSC的细胞表面标志,应用免疫磁珠技术富集MDSC后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检测精氨酸酶1(Arg-1)、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和环氧合酶2(COX-2)的表达,采用体外增殖实验检测T细胞功能,分析MDSC水平与NHL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应用t检验和方差分析统计数据.结果NHL患者外周血中存在高水平的CD11b+CD14+CD33+细胞群,细胞形态属于单个核细胞.NHL患者和健康对照组CD11b+CD14+CD33+MDSC比例分别为(42±10)%和(34±1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0.300,P=0.005).CD11b+CD14+CD33+细胞和CD11b+CD14+CD33-细胞中Arg-1、COX-2和iNOS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12±0.04和1.00±0.25(t=6.095,P=0.024),3.03±0.45和1.00±0.78(t=7.766,P=0.016),0.29±0.11和1.00±0.04(t=1.987,P=0.209).该群细胞具有抑制T细胞增殖的能力.MDSC在不同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的患者中表达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536,P=0.049),在不同性别、年龄、病理类型、临床分期、血清乳酸脱氢酶、体力状况评分及β2微球蛋白的患者中表达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NHL患者外周血中存在高水平CD11b+CD14+CD33+细胞,表达髓样细胞特征性蛋白,具有抑制T细胞增殖的功能,符合MDSC特性,其水平与IPI评分有关.MDSC可能作为一种新的生物标志物用于NHL临床实践.
- 鲍慧铮田甜刘岩赵丹丹于昊徐娜李慧
- 关键词:生物学鉴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