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林林 作品数:14 被引量:51 H指数:4 供职机构: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 更多>> 相关领域: 建筑科学 更多>>
动力荷载下传统风格建筑双梁-柱节点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被引量:5 2021年 为研究传统风格建筑混凝土双梁-柱节点的破坏特征及抗震性能,进行了2个节点试件的动力循环加载试验,包括一个典型传统风格建筑混凝土双梁-柱节点和一个单梁-柱节点。观察了节点试件的受力过程及破坏特征,研究了试件的荷载-位移滞回曲线、骨架曲线、承载能力、刚度及承载力退化、延性和耗能能力,并对其破坏模式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相对于单梁-柱节点,传统风格建筑混凝土双梁-柱节点承载力和刚度较高,其耗能能力和位移延性略小于单梁-柱节点;两者刚度退化规律基本一致。总体上,传统风格建筑混凝土双梁-柱试件的变形及耗能能力较强,抗震性能良好。在试验研究的基础上,利用ABAQUS软件对传统风格建筑混凝土双梁-柱节点进行了非线性数值模拟,研究了轴压比、混凝土强度、上下梁间距等参数对其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混凝土强度和上下梁间距的增大,试件的承载力随之提高;随轴压比增大,试件的承载力有一定提高,但延性降低;随混凝土强度的提高,延性逐渐降低。 薛建阳 马林林 隋龑 董金爽关键词:抗震性能 破坏模式 仿古建筑方钢管混凝土柱-钢筋混凝土圆柱连接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被引量:4 2018年 通过4个仿古建筑方钢管混凝土柱(CFST)与钢筋混凝土圆柱(RC)连接的低周反复加载试验,观察了试件在不同轴压比下的破坏形态,分析了试件的滞回曲线、骨架曲线、变形能力、耗能能力、刚度退化及承载力衰减等。试验结果表明:CFST-RC柱连接的破坏形态以弯曲破坏为主,且有一定的剪切破坏特征,CFST柱及RC柱根部均形成塑性铰,RC柱中、上部出现较为明显的剪切斜裂缝;滞回曲线较为饱满,刚度退化及承载力衰减较慢,破坏时试件的位移延性系数介于4.42-5.54之间,等效黏滞阻尼系数介于0.233-0.311之间,具有良好的变形及耗能性能。在试验设计的轴压比范围内,增大轴压比,试件的峰值荷载和延性提高;当轴压比相同时,随长细比增大,试件的峰值荷载和延性降低。 薛建阳 马林林 林建鹏 吴琨 葛鸿鹏关键词:仿古建筑 抗震性能 应县木塔动力特性原位试验及有限元分析 被引量:10 2022年 为研究现有变形状态下应县木塔的动力特性,采用941B型传感器和INV3060S型采集仪对木塔各层明层柱头、柱脚东西方向和南北方向的脉动信号进行原位测试试验和数据采集。通过峰值拾取法与随机子空间法相结合的方式,分析得到了木塔前7阶的自振频率、振型及阻尼比。考虑到木塔的变形较为严重,利用大型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建立损伤变形后的木塔有限元模型,对其进行模态分析,得到木塔的各阶自振频率及振型,并将计算模态与原位测试试验实测值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木塔第1阶和第2阶振型分别为南北和东西方向平动振型,对应的自振频率分别为0.601、0.635 Hz;第3阶为扭转振型,对应的自振频率为0.681 Hz;第4~7阶振型为南北或东西方向平动振型,对应的自振频率分别为1.660、1.662、2.735、2.778 Hz。木塔各阶阻尼比介于0.019~0.037之间,均属于小阻尼。木塔低阶振型模态处于弱激励状态,而高阶振型模态处于强激励状态。采用动力特性数值模拟分析得到的木塔第1、2阶平动振型对应的频率与实测值较为吻合,最大相对误差仅为3.33%。 薛建阳 吴晨伟 浩飞虎 马林林关键词:应县木塔 原位测试 数值模拟 动力特性 传统风格建筑方形CFST-圆形RC截面混合柱侧移刚度及延性分析 被引量:1 2019年 通过4根传统风格建筑方钢管混凝土(concrete filled steel tube,CFST)-圆钢筋混凝土(reinforced concrete,RC)混合柱的低周往复加载试验,分析了传统风格建筑CFST-RC混合柱的破坏形态及侧向变形分布,根据CFST-RC混合柱的简化力学模型,给出了试件的弹性侧移刚度计算公式,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通过Abaqus有限元参数分析,得到了钢管屈服强度、混凝土强度、纵筋配筋率、上下柱线刚度比及轴压比对CFST-RC混合柱延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随着钢管屈服强度、混凝土强度、纵筋配筋率的提高,传统风格建筑CFST-RC混合柱的水平承载力提高,延性降低;在一定范围内,增大上、下柱线刚度比能够提高CFST-RC混合柱的延性,但上、下柱线刚度比过大,CFST-RC混合柱的延性反而降低;随着轴压比的增大,CFST-RC混合柱的水平承载力及延性降低。 薛建阳 马林林 林建鹏关键词:侧移刚度 延性 有限元分析 仿古建筑钢结构单梁-柱和双梁-柱节点动力加载试验研究 被引量:7 2020年 为研究仿古建筑钢结构节点在地震作用下的破坏模式和抗震性能,依据古建筑的形制和仿古建筑工程实例设计制作了1个单梁-柱节点试件和1个双梁-柱节点试件,并通过控制柱端位移和正弦波加载频率对试件进行了动力加载试验。观察了节点的破坏过程,对其滞回特性、延性、耗能能力、强度和刚度退化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节点梁端塑性铰区在加载过程中变形显著,试件破坏始于其梁端塑性铰区上、下翼缘的母材撕裂;试件滞回曲线呈梭形且较为饱满;试件破坏时的等效黏滞阻尼系数均在0.2以上,表明两类试件均具有良好的耗能性能,但双梁-柱节点的刚度、承载力要明显大于单梁-柱节点。单梁-柱节点和双梁-柱节点的延性系数分别为1.81和1.92,试件在动力加载过程中的变形发展较快,但延性不高,强度和刚度退化速度较快。 薛建阳 马林林 杨焜 吴占景 隋龑关键词:结构抗震 抗震性能 仿古建筑 大型火电厂主厂房钢框排架拟动力试验及其优化设计 2014年 为检验大型火电厂主厂房钢结构框排架结构的抗震性能,对相似比为1/10的模型结构进行拟动力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结构满足"三水准"抗震设防要求,但设计偏于保守,材料性能未能充分发挥,具有一定的优化空间。利用ANSYS有限元软件,以钢材体积最小为目标函数,对原型结构梁、柱截面进行优化和分析。计算结果表明:此次优化在获得较大经济效益的同时(节约材料24.66%),保证了结构整体抗侧刚度,使结构仍然具有较强的抗震能力。 薛建阳 马林林 史祝 梁炯丰关键词:大型火电厂 框排架 拟动力 ANSYS 优化设计 残损古建筑木结构的地震易损性分析 被引量:2 2023年 为评估残损古建筑木结构的抗震性能,基于完好(不考虑榫卯节点松动)古建筑木结构模拟振动台试验,获得了完好结构的破坏特征、模态参数、动力响应曲线等。采用OpenSees有限元程序建立了完好和考虑节点松动的残损结构的精细化计算模型,对比分析了完好计算模型和试验模型的模态参数和动力响应曲线。以地面峰值加速度(PGA)和最大层间位移角作为地震动强度指标和反应参数对残损模型进行增量动力分析(IDA),通过对各模型进行地震概率需求分析研究了残损模型的地震易损性。结果表明:完好计算模型与试验模型的主要模态参数相差小于10%,柱脚和柱顶动力时程响应曲线基本一致,表明了计算模型分析的合理性和正确性;残损模型回归概率地震需求函数的决定系数介于0.83578~0.85761,较接近1,表明线性回归函数与数据点具有较高的相关度;当古建筑木结构的节点残损程度达到13.3%时,残损结构已不满足现有规范对结构抗震设防的要求,必须立即对其进行加固和修复。 马林林 马林林 薛建阳关键词:地震易损性 增量动力分析 仿古建筑钢-混凝土组合框架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被引量:4 2019年 为研究仿古建筑钢-混凝土组合框架的抗震性能,以抗震设防烈度7度区的某殿堂式仿古建筑钢-混凝土组合框架为原型,设计了1榀缩尺比为1∶2的仿古建筑钢-混凝土组合框架,并对其进行拟动力试验。分别输入El Centro波、Taft波、兰州波,地震峰值加速度依次为35 gal (7度多遇地震)、100 gal (7度设防地震)、220 gal (7度罕遇地震)和400 gal,实测了试件的加速度时程曲线、基底剪力-位移滞回曲线、耗能能力和变形性能。研究结果表明:仿古建筑钢-混凝土组合框架具有较好的塑性变形性能,结构的自振频率和动力放大系数随地震加速度的增大而降低。当峰值加速度为400 gal时,试件刚度较35 gal时减小66%。试件的耗能能力随地震加速度的增加而增大,且在各地震波作用下其变化幅度不同,El Centro波作用下最大,兰州波作用下最小。整个结构可满足7度抗震设防要求,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 薛建阳 马林林 赵轩 翟磊关键词:仿古建筑 时程曲线 滞回特性 动力放大系数 钢结构仿古建筑带斗栱檐柱延性及刚度分析 被引量:4 2019年 为研究钢结构仿古建筑带斗栱檐柱的延性和刚度退化规律,对其进行了低周反复荷载试验,分析了试件的受力过程和破坏形态,同时,研究了试件柱端P-Δ滞回曲线和水平荷载应变曲线,研究了其延性和刚度在加载过程中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试件长细比对其延性影响较大.当采用同一轴压比数值时,试件延性随着长细比数值的增大而越高,塑性变形能力越强;试件长细比对其刚度退化影响较大,当轴压比数值一定时,试件刚度退化速率随其长细比数值的增大而逐渐降低,破坏时柱转角也随之减小.反之,试件刚度退化速率增大,试件破坏时,柱转角增大. 薛建阳 浩飞虎 马林林关键词:仿古建筑 斗栱 延性 刚度 考虑榫卯松动的古建筑木结构地震响应分析 被引量:3 2023年 通过缩尺比为1∶3.52的完好古建筑木结构当心间模型振动台试验,得到了完好古建筑木结构模型的破坏模式、加速度时程曲线及相对位移时程曲线。在验证完好结构有限元模型正确性的基础上,建立了考虑榫卯松动的残损古建筑木结构有限元模型,通过对残损古建筑木结构模型在地震作用下的模态分析和动力响应分析,探讨了榫卯松动对古建筑木结构动力特性和动力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榫卯松动的古建筑木结构自振频率较完好结构的低,且随榫卯连接残损程度的增大,模型自振频率显著降低;残损结构柱脚加速度响应和位移响应、柱架加速度响应及模型结构基底剪力较完好结构的小,柱架位移响应较完好结构的大,且随榫卯连接残损程度的增大,柱脚加速度响应和位移响应、柱架加速度响应及模型结构基底剪力明显变小,柱架位移响应显著变大。随PGA的增大,残损结构模型累积耗能不断变大;随榫卯连接残损程度的增大,模型各结构层的累积耗能先逐渐增大,当松动量超过一定值后,其累积耗能不断减小。 马林林 马林林 薛建阳 张锡成关键词:地震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