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莉霞

作品数:8 被引量:377H指数:7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云南省院省校科技合作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经济管理

主题

  • 3篇土壤
  • 2篇堆肥
  • 2篇蔬菜
  • 2篇铁矿
  • 2篇农田
  • 2篇污泥
  • 2篇污染
  • 2篇矿业
  • 2篇矿业活动
  • 2篇
  • 1篇调理剂
  • 1篇堆肥过程
  • 1篇堆体
  • 1篇氧气
  • 1篇油料
  • 1篇油料作物
  • 1篇砷含量
  • 1篇砷污染
  • 1篇蔬菜重金属含...
  • 1篇土壤分布

机构

  • 8篇中国科学院
  • 4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中南大学
  • 1篇云南省环境科...

作者

  • 8篇陈同斌
  • 8篇王莉霞
  • 6篇廖晓勇
  • 4篇阎秀兰
  • 4篇翟丽梅
  • 4篇谢华
  • 3篇武斌
  • 2篇肖细元
  • 2篇郑国砥
  • 2篇高定
  • 2篇雷梅
  • 2篇刘斌
  • 2篇岳波
  • 1篇黄泽春
  • 1篇宋波
  • 1篇张军
  • 1篇刘晓海
  • 1篇刘艳青
  • 1篇张军

传媒

  • 5篇环境科学学报
  • 1篇地理学报
  • 1篇地理研究
  • 1篇环境科学

年份

  • 2篇2009
  • 5篇2008
  • 1篇2005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矿业污染土壤中还原态硫的测定方法探讨被引量:1
2008年
铬粉还原法(SCr)常用于酸性硫酸盐土和河流底泥中还原态硫的测定,其能否应用于矿业污染土壤中还原态硫的测定还有待检验.选取矿渣污染土壤和未污染土壤,添加不同浓度的黄铁矿培养15 d后采用SCr法测定其消化时间和土壤预处理方法的回收率.研究表明:SCr法可应用于矿业酸化土壤中还原态硫的测定,消化时间达到20min时,不同含硫浓度的处理中还原态硫回收率在95% ~105%之间,说明消化20min即可满足SCr法测定还原态硫的要求.不同预处理方法的比较表明:采用80℃快速风干处理和真空冷冻干燥处理,土壤样品的还原态硫回收率均能达到满意的要求,而采用传统的自然风干处理会使土壤还原态硫的测定结果偏低.因此,测定矿山污染土壤的还原态硫时,可以采用真空冷冻干燥处理或80℃快速风干处理,消化时间为20 min即可.
王莉霞陈同斌雷梅武斌廖晓勇翟丽梅
关键词:黄铁矿
广西环江铅锌矿尾砂坝坍塌对农田土壤的污染及其特征被引量:78
2008年
广西环江县因铅锌金属矿区尾砂坝坍塌导致大面积农田污染甚至绝收.为此,对矿区下游污染区和非污染区的农田土壤、尾砂和河流沉积物进行了系统调查和研究.调查结果表明,农田遭受As、Pb、Zn和Cd污染,土壤酸化严重,pH值最低至2.5,全硫含量高达2.29%.X-衍射鉴定结果表明,受污染土壤中存在大量硫铁矿,这是导致土壤酸化的主要物质.由于强酸性淋溶作用的影响,污染农田中La、Ce和Nd等稀土元素发生明显的向下淋溶现象,导致表层土壤La、Ce和Nd元素含量明显低于未污染农田.从土壤剖面分布来看,污染点的土壤中As、Pb和Zn仍主要集中分布在表层0~30cm范围,发生土壤酸化现象的土层深度仍局限于0~70cm范围.
翟丽梅陈同斌廖晓勇阎秀兰王莉霞谢华
关键词:矿业活动土壤河流沉积物尾砂硫铁矿
广西环江流域硫污染农田的土壤酸化与酸性土壤分布被引量:14
2008年
矿业活动通过多种途径将矿石中伴生的还原态硫带入土壤而导致周边土壤酸化,是目前矿山周边普遍面临的重要环境问题。本文以广西环江为例,探寻大面积农田酸化的原因和酸度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矿物组成分析(X-ray)、硫形态分析(EXAFS)和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环江农田土壤酸化的原因是洪水携带含硫尾砂进入农田,还原态硫氧化产酸导致土壤酸化。由于矿渣中还原态硫的污染,受污染土壤的酸度、铁和硫的浓度显著高于未受矿渣污染的土壤。大环江沿岸出现不同的污染特征:上游土壤的Fe,SO24-(SS)和St含量较高,但土壤尚未发生明显酸化;中下游农田土壤H+和SO24-含量较高,土壤发生明显的酸化现象,还存在继续酸化的风险。土壤受还原态硫污染后,如果将旱地改为水田,则可以降低土壤还原态硫的氧化速度和减缓酸化速度。
王莉霞陈同斌宋波雷梅翟丽梅廖晓勇刘艳青
关键词:矿业活动农田表层土壤
我国主要蔬菜和粮油作物的砷含量与砷富集能力比较被引量:58
2009年
根据国内外文献报道,对蔬菜和粮油作物中砷的累积特点和富集能力进行总结和分析.结果表明,清洁区和污染区蔬菜的砷含量变幅分别为0.001~1.07mg·kg-1和0.001~8.51mg·kg-1(鲜重),均值分别为0.035mg·kg-1和0.068mg·kg-1.不同种类蔬菜的砷含量由大到小依次为:叶菜类>根茎类>茄果类>鲜豆类;清洁区和污染区粮油作物的砷含量变幅分别为0.001~2.20mg·kg-1和0.007~6.83mg·kg-1(干重),均值分别为0.081mg·kg-1和0.294mg·kg-1,其中水稻的砷含量显著高于小麦和玉米.从富集系数来看,叶菜类蔬菜的砷富集系数最高,芹菜、蕹菜、茼蒿、芥菜等蔬菜的抗砷污染能力较弱.粮食作物玉米的抗砷污染能力较强.与蔬菜砷限量标准(GB4810-1994)相比,我国砷污染区的蔬菜中有32.2%的样本砷含量超标,其中叶菜类和根茎类的超标率分别为47.9%和12.8%.与粮食砷限量标准(GB4810-1994)比较,我国污染区粮油作物的样本砷超标率为34.8%,其中水稻的超标率高达42.9%,玉米和小麦的超标率均高于20%.
肖细元陈同斌廖晓勇阎秀兰谢华武斌王莉霞
关键词:蔬菜粮食作物油料作物
污泥堆肥处理过程中氧气消耗的动态变化与分布特征被引量:7
2009年
对城市污水污泥、粪渣污泥和造纸污泥进行好氧堆肥试验,以研究不同物料堆肥过程中氧气消耗的动态变化、分布特征及其差异.结果表明,不同污泥堆肥时,耗氧速率和温度具有相似的动态变化阶段.在堆体刚进入高温阶段时,耗氧速率不断升高并达到峰值,之后则逐渐减小并趋于稳定,堆肥结束时的耗氧速率只相当于最大值的1/3~1/15.物料组成影响升温速率、耗氧速率的最大值及达到最大值的时间.有机物含量高时,堆体温度上升快、维持持续高温的时间长.堆体各部位耗氧速率存在差异;中间部位的耗氧速率始终较高,在升温期,上层的耗氧速率略高于下层,此后下层的耗氧速率高于上层.堆体上层和下层的氧气含量在堆肥过程中波动较小(>18%),而中间部位的氧气含量波动较大,在高温阶段其含量较低(约12%).使用无机调理剂(CTB调理剂)时,耗氧速率明显小于使用有机调理剂的处理,供氧所需的通风量减少35.9%;堆体升温较慢,温度变化较平缓.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优化通风控制的建议.
刘斌陈同斌郑国砥高定岳波王莉霞张军
关键词:污泥堆肥氧气调理剂
中国主要含砷矿产资源的区域分布与砷污染问题被引量:162
2008年
本文分析了我国主要含砷矿资源的区域分布及其开采所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截至2003年底,我国累计探明砷矿资源储量为397.7万t,保有储量279.6万t,其中87.1%的保有储量以共生、伴生砷矿形式存在。砷矿资源分布相对集中于广西、云南、湖南,三省的保有储量占全国保有储量的58.0%;其中广西南丹县和云南个旧市的保有储量最大,分别占全国总保有储量的17.0%和10.2%。我国已经有大量的砷随矿产资源的开采而带至环境中。截至2003年底,全国砷采出量至少高达139.2万t,其中广西、云南、湖南采出量最大,分别达73.3、34.2和15.3万t。在矿产采冶过程中,采出的砷有70%弃留于尾矿中。矿业活动释放的砷已通过土壤及食物链途径威胁到人体健康,尤其是在矿冶活动密集的西南地区问题更加突出。
肖细元陈同斌廖晓勇武斌阎秀兰翟丽梅谢华王莉霞
关键词:矿产储量污染
大型古老锡矿影响区土壤和蔬菜重金属含量及其健康风险被引量:64
2008年
对云南大型古老锡矿影响区的主要种类蔬菜及其土壤取样调查,测定分析As、Cd、Co、Cr、Cu、Ni、Pb和Zn含量,通过暴露风险分析评价食用当地种植蔬菜引起重金属对人体的健康风险.结果发现,与非矿业影响区比较,锡矿影响区的蔬菜地土壤重金属污染严重,其中以As污染最严重,土壤平均As含量为1 225 mg.kg-1,Nemero指数平均为50.1.锡矿影响区的蔬菜食用部位的重金属含量超标严重,As和Pb尤为严重,其最高含量(以干重计)分别达856 mg.kg-1及506 mg.kg-1;各类蔬菜重金属含量表现出叶菜类>根茎类>果菜类的趋势;当地居民通过食用这些蔬菜引起的As和Pb的暴露风险非常高,暴露风险指数分别为158和13.3,对当地居民健康有极大的潜在危害.研究结果表明,有必要对当地的土壤和蔬菜重金属含量及其健康风险进行更为详尽的调查研究.
谢华刘晓海陈同斌廖晓勇阎秀兰王莉霞
关键词:锡矿重金属土壤蔬菜
城市污泥堆肥过程中气温对堆体温度影响的模拟被引量:22
2005年
在静态垛堆肥过程中,气温的变化会对堆体温度造成影响,这对堆肥过程中的堆体温度控制具有重要意义.但迄今为止,对此问题仍缺乏研究.本文引入小波分析方法对气温和堆体温度数据进行去噪和压缩处理,提取出气温波动引起的堆体温度波动信号.然后对气温波动信号和堆体温度波动信号进行分周期拟合,获得一一对应的振幅和相位差.结果表明,对于强制通风静态垛堆肥,气温波动对堆体下层(75cm)的影响最大,最大值为0.186℃,最小值为0.132℃,平均值为0.159℃;对中层(50cm)的影响最小,但随着堆肥进程的持续有增大的趋势;对上层(25cm)影响的最大值为0.105℃,最小值为0.065℃,平均值为0.085℃.从相位差上看,堆体中层(50cm)的相位差始终最大,在堆肥的降温期呈现明显减小的趋势;上层(25cm)的相位差随着堆肥进程的持续有明显增大的趋势;下层(75cm)的相位差在整个堆肥进程中呈缓慢升高的趋势.通过影响强度和相位差综合分析发现,堆体上层物料和下层物料在热量散失过程中可能存在两种不同的热交换机制,即上层物料以稳态热传导和自然对流为主,而下层物料则以非稳态热对流为主.
岳波陈同斌黄泽春高定郑国砥刘斌王莉霞
关键词:气温城市污泥堆肥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