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实
- 作品数:9 被引量:10H指数:2
- 供职机构:教育部更多>>
- 发文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四川省科技支撑计划四川省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文化科学更多>>
- 三个阶段牦牛睾丸发育过程中piRNA的鉴定及分析研究被引量:2
- 2019年
- 旨在对不同年龄牦牛睾丸发育过程中的piRNA进行鉴定及分析。本研究选择胎牛期(4~5个月)、幼年期(1岁)及青年期(3岁)健康雄性牦牛共6头(每组各两头),分离其睾丸进行piRNA测序,其中来源于同一年龄的两个组织样本视为生物学重复。分析样本中piRNA的数量、碱基偏好性、来源、功能、piRNA簇的染色体分布及表达水平,并利用荧光定量PCR检测3个阶段牦牛睾丸中PIWI家族(PIWIL1~PIWIL4)的表达。结果表明,幼年期及青年期牦牛睾丸中piRNA的数量均显著多于胎牛阶段piRNA的数量(P<0.01)。牦牛睾丸piRNA 5′端具有明显的尿嘧啶(U)偏好性。大部分的piRNA来自基因间区和基因区之外的其他区域。胎牛睾丸中超过60%的piRNA簇处于低丰度,而幼年期及青年期牦牛睾丸组织中超过70%的piRNA簇均处于高丰度。胎牛期睾丸中PIWIL1及PIWIL4的表达与其他两个时期相比存在显著差异(P<0.05)。GO分析发现,piRNA来源基因的数目在生物学过程、细胞组分和分子功能上排在首位的分别为代谢过程、细胞和结合。结果提示,牦牛睾丸中piRNA的结构、功能和来源具有特异性。胚后阶段(幼年期及青年期)牦牛睾丸piRNA的数量及表达丰度与胚胎期相比有显著差异,这可能是与PIWIL1及PIWIL4在两个阶段表达的差异有关。本研究为进一步探索piRNA调控牦牛睾丸的发育机制,以及改善牦牛的生产性能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 殷实殷实王斌王斌王斌李键
- 关键词:PIRNA牦牛睾丸精子发生高通量测序
- 牦牛SIRT3基因的克隆及其在各组织和睾丸不同发育阶段的表达被引量:2
- 2019年
- 旨在克隆牦牛沉默蛋白调节因子3(sirtuin 3,SIRT 3)基因,并检测其在牦牛不同组织及不同年龄睾丸中的表达水平,从而为研究SIRT 3在牦牛睾丸发育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提供试验依据。本研究选取胎牛期(5~6个月)、幼年期(1~2岁)、性成熟期(3~5岁)及老年期(7~9岁)健康雄性牦牛共12头(每组各3头),其中来源于同一年龄阶段的3个组织样本视为生物学重复。采集性成熟期牦牛肝、心、肺、脾、脑、肾、肌肉、小肠、睾丸和大肠以及4个时期的睾丸组织。分别提取各组织的总RNA,并利用反转录PCR(reverse transcription PCR,RT-PCR)技术克隆获得牦牛SIRT 3基因序列,使用相关生物信息学软件预测其编码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RT-PCR)检测SIRT 3 mRNA在牦牛各组织及睾丸4个发育阶段的表达水平。结果表明,SIRT 3基因的ORF(open reading frame,开放阅读框)为1002 bp,编码333个氨基酸,与黄牛和绵羊的同源性分别达到99.9%和96.7%,该基因的mRNA在牦牛的各个组织中广泛表达,在脾、睾丸、肺和肌肉中的表达量较高。随年龄增长SIRT 3 mRNA在牦牛睾丸中表达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其中在性成熟期的表达量最高。本研究为揭示SIRT 3在牦牛生长发育,尤其是睾丸发育过程中的调控提供了一定的基础数据。
- 王斌王斌秦文昌李键李键
- 关键词:组蛋白去乙酰化SIRT牦牛组织表达谱睾丸
- 不同发育阶段牦牛睾丸组织miRNA的分析及鉴定被引量:4
- 2022年
- 选取胎儿期(4~5月龄)、犊牛期(1岁)、性成熟期(3岁)的健康雄性牦牛各2头,分离其睾丸组织,利用Illumina平台对各样本miRNA进行测序,其中同一年龄段的2个样本被视为生物学重复;分析各阶段样本的miRNA数量、碱基偏好性和表达水平,对新miRNA进行预测,对显著差异表达的miRNA的靶基因进行gene ontology(GO)富集分析。结果显示,胎儿期miRNA占smallRNA(sRNA)的比例显著多于犊牛期和性成熟期(P<0.05)。共发现新miRNA成熟体77个,新miRNA前体共80个,已知miRNA的首位具有尿嘧啶(U)碱基偏好性,新miRNA的首位具有胞嘧啶(C)碱基偏好性。差异表达分析发现胎儿期与犊牛期间显著差异表达miRNA共224个,犊牛期与性成熟期间显著差异表达miRNA共36个,胎儿期与性成熟期间显著差异表达miRNA共239个。GO分析发现显著差异表达的miRNA其靶基因的数目在生物学过程排首位的是代谢过程,并从显著差异表达的miRNA的靶基因中筛选出了与精子发生及与精子功能相关的靶基因20个。结果表明,牦牛睾丸发育过程中,胎儿期的miRNA的数量及部分miRNA的表达水平与胚后阶段相比有明显的差异;新miRNA与已知miRNA相比可能存在未知加工机制;不同发育阶段牦牛睾丸之间部分显著差异表达的miRNA可能通过调控其靶基因的表达进而参与精子发生。
- 袁钰洁周婧雯殷实殷实秦文昌李键
- 关键词:牦牛睾丸发育精子发生MIRNA
- 麦洼牦牛干扰素-τ基因的克隆及其表达分析
- 2022年
- 【目的】克隆麦洼牦牛干扰素-τ(IFN-τ)基因,并检测其在麦洼牦牛不同组织和不同发情周期卵巢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方法】采用反转录PCR(reverse transcription PCR,RT-PCR)技术克隆麦洼牦牛IFN-τ基因,测序后采用不同的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其同源性,并预测IFN-τ蛋白的结构和功能。以GAPDH基因为内参基因,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RT-qPCR)检测麦洼牦牛心、肝、脾、肺、肾、胃、小肠、肌肉组织和处于不同发情周期(卵泡期、红体期、黄体期)卵巢组织中IFN-τ基因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通过RT-PCR扩增得到长598 bp的麦洼牦牛IFN-τ基因,其开放阅读框大小为564 bp,编码氨基酸187个。IFN-τ蛋白二级结构中占比最大的为α-螺旋(50.8%),共有15个磷酸化位点,为整体带负电荷、不稳定的亲水性蛋白,其基因序列与大额牛、黄牛有较高的同源性。组织表达谱分析结果表明,麦洼牦牛小肠、肝脏组织中IFN-τ基因mRNA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其他组织(P<0.05),卵泡期卵巢组织IFN-τ基因mRNA表达水平显著高于红体期和黄体期(P<0.05)。【结论】克隆了麦洼牦牛IFN-τ基因,该基因在麦洼牦牛卵泡期卵巢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最高,提示其可能在卵巢早期发育过程中有一定作用。
- 高绍帅唐紫雯黎汕程华琴殷实殷实
- 关键词:麦洼牦牛卵巢
- 牦牛SIRT1基因的克隆及其在不同发育阶段睾丸中的表达被引量:2
- 2020年
- 旨在克隆牦牛SIRT1基因,预测SIRT1蛋白的结构和功能,并检测其在牦牛不同组织及不同年龄睾丸中的表达和定位。9只健康雄性牦牛被划分为幼年组(0.5~1岁)、青年组(2~3岁)及成年组(4~5岁)(每组3头),其中来源于同一年龄阶段的3个组织样本视为生物学重复。采集成年期牦牛肝脏、心脏、脾脏、脑、肌肉、小肠以及3个时期牦牛睾丸组织。分别提取各组织的总RNA并利用反转录PCR(Reverse transcription PCR,RT-PCR)技术克隆获得牦牛SIRT1的基因序列,使用不同的生物信息学软件预测SIRT1基因的序列同源性,以及其编码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结构和性质;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RT-PCR)检测SIRT1基因的mRNA在牦牛各组织及不同发育阶段睾丸中的表达水平,利用色素原位杂交(Chromogenic in situ hybridization,CISH)技术检测SIRT1 mRNA在不同阶段睾丸中的定位,利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SIRT1蛋白在不同阶段睾丸中的表达。结果表明,SIRT1基因的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ORF)为1866 bp,编码621个氨基酸,其基因序列在哺乳动物中高度保守。结构预测表明,SIRT1是一个脂溶性疏水蛋白,含有一个保守的沉默信息调节子2(Silent information regulator 2,Sir2)结构域。该基因的mRNA在牦牛的各个组织中广泛表达,在睾丸、卵巢和肝脏中的表达较高。在牦牛睾丸中SIRT1的mRNA定位在除精细胞之外的各类细胞中,SIRT1的蛋白在牦牛睾丸中的表达随年龄增长呈现持续下降的趋势,其中在幼年期表达最高。研究结果为揭示SIRT1在牦牛生长发育,尤其是睾丸发育过程中的调控提供了一定的基础数据。
- 殷实殷实王斌王斌周靖雯李键
- 关键词:牦牛组蛋白去乙酰化SIRT1基因克隆睾丸
- 小鼠脂肪沉积过程中定量PCR内参基因的筛选
- 2020年
- 通过筛选小鼠不同类型脂肪组织及脂肪细胞诱导分化过程中的最佳内参基因,为研究小鼠脂肪沉积过程中基因相对定量表达水平提供依据。首先利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9个候选内参基因在脂肪组织及脂肪细胞诱导分化过程中的表达并构建标准曲线,然后通过RefFinder程序评估内参基因的稳定性并确定最稳定的内参基因,最后以筛选的稳定内参基因进行不同类型脂肪组织组蛋白去甲基化酶KDM2A的相对定量表达,并与KDM2A的绝对定量结果比较,评价筛选内参基因的定量效果。结果显示,RPL13a和18S rRNA分别是小鼠脂肪组织和脂肪细胞中表达最稳定的内参基因,而ACTB不适合作为小鼠脂肪沉积过程中的内参基因。采用RPL13a作为内参基因的KDM2A相对定量结果显示,KDM2A在附睾脂肪组织(eWAT)具有较高的表达量,棕色脂肪组织(BAT)次之,与KDM2A在不同类型脂肪组织的绝对定量结果一致。因此,RPL13a和18S rRNA可作为小鼠脂肪组织及脂肪细胞基因相对定量的最适内参基因。
- 华永琳熊燕张静张静秦文昌熊显荣字向东字向东殷实
- 关键词:脂肪沉积脂肪细胞小鼠内参基因QRT-PCR
- GPR50在小鼠卵母细胞体外成熟进程中的表达及亚细胞定位
- 2023年
- 旨在探究GPR50在小鼠卵母细胞体外成熟进程中的表达规律及亚细胞定位.通过卵母细胞体外培养技术、qPCR技术及免疫荧光技术测定GPR50在小鼠不同时期卵母细胞的转录水平及亚细胞定位.结果表明,所建立的qPCR方法敏感性高、特异性强、重复性好且检测效率高,可用于测定GPR50在小鼠卵母细胞中转录水平的表达;GPR50在不同阶段小鼠卵母细胞中均有表达,生发泡破裂(GVBD)后,GPR50的表达量显著高于GV期(P<0.05);随着卵母细胞的发育,其表达量不断增高,到MII期达到顶峰,极显著高于GV、GVBD及MI期(P<0.01).随着卵母细胞的发育,GPR50大量表达于细胞质和细胞膜,但在成熟卵母细胞中,GPR50主要集中分布于细胞膜.以上结果说明,GPR50在小鼠卵母细胞体外成熟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为解析GPR50在哺乳动物卵母细胞体外成熟进程的分子机制奠定了基础.
- 王甜黄显朋朱洪阳吉文汇付伟殷实付伟
- 关键词:小鼠卵母细胞体外成熟亚细胞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