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程
- 作品数:13 被引量:114H指数:5
- 供职机构: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更多>>
- 湖泊水体DGT测试装置
-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湖泊水体DGT测试装置,包括:浮球和多个水样采样单元;每个水样采样单元均设置有DGT检测装置、水质多参探头检测装置和水样采集装置;其中水样采集装置包括:多个采样瓶,在每个采样瓶上设置有进样管和排气管;...
- 王书航吴志皓姜霞张博王坤王雯雯陈俊伊赵丽蔡青姚程
- 文献传递
- 用于水生植物根际微区原位测试的根箱系统及测试方法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水生植物根际微区原位测试的根箱系统及测试方法,包括根箱、原位测试装置、水槽、曝气装置和水槽水循环装置;原位测试装置包括DGT探针、圆形DGT、检测膜、空隙水采样器和土壤溶液取样器;根箱内部设置上覆水层...
- 吴志皓王书航姜霞姚程陈俊伊蔡青
- 几种水陆交错带植物对湖滨带底质的稳固作用被引量:5
- 2017年
- 为了研究几种常见水陆交错带植物对底质稳固性的影响,选取太湖贡湖湾水陆交错带内的双穗雀稗(Paspalum distichum)、李氏禾(Leersia hexandra)、香菇草(Hydrocotyle vulgaris)、黄花水龙(Ludwigia peploides)和黄菖蒲(Iris pseudacorus)5种水生/湿生植物植物,并利用长江下游常见沙壤土和湖滨带新生底质两种土壤,开展了5种植物对底质稳固作用的室内研究.结果表明底质孔隙度减少、细小粒径(<50μm)增加有利于底质稳固,改善上覆水指标,减少扰动给上覆水所带来的悬浮颗粒物.直径≤1 mm的须根量、须根长度和须根面积与底质孔隙度和粒径分布增益值之间存在线性回归关系,双穗雀稗、李氏禾、香菇草的根系参数与增益值之间存在斜率为0.006~1.727的线性正相关关系;黄花水龙、黄菖蒲植物根系参数与增益值之间则存在斜率为-0.091^-0.011的线性负相关关系.黄菖蒲与黄花水龙的根长密度分别为11.495和9.475 cm/cm^3,根表面积密度分别为0.368和0.294 cm^2/cm^3,根重密度分别为1.844和0.944 mg/cm^3,两种植物对底质孔隙度的增益值分别为15%和9%,对底质粒径分布的增益值分别为92%和47%;双穗雀稗、李氏禾、香菇草的根长密度分别为1.057、7.368和0.651 cm/cm^3,根表面积密度分别为0.033、0.228和0.022 cm^2/cm^3,根重密度分别为0.678、2.537和0.160 mg/cm^3,3种植物根系参数对底质孔隙度的增益值分别为6%、36%和1%,3种植物根系参数对底质粒径分布的增益值分别为16%、17%和-13%.5种植物通过根系提高底质的稳定性,减少底质在水力扰动下悬浮物质以及营养盐的释放,从效能上表现为李氏禾>双穗雀稗>黄菖蒲>黄花水龙>香菇草.
- 姚程胡小贞耿荣妹薛彦君成小英
- 关键词:根系参数
- 湖泊生态系统碳汇特征及其潜在碳中和价值研究被引量:16
- 2023年
- 为了应对气候挑战,达成碳达峰远景目标,需要正确评估自然资源碳中和价值。湖泊作为具有独特生态、人文价值的地理单元,因碳循环强度高、碳排放总量大,是传统意义上的碳源。通过梳理近期相关研究成果,对比不同类型湖泊碳汇/源状况,湖泊生态系统以一系列碳汇特征表现出潜在的碳中和价值。强烈的光合作用可以使水体CO_(2)欠饱和,但由呼吸-光合作用、碳酸盐岩溶蚀作用带来的水体碱度、CO_(2)分压pCO_(2)提高也有利于湖泊碳汇增益。CO_(2)在水体中大量溶解,积极参与到湖泊碳循环,将pCO_(2)高于40 Pa作为判断湖泊为碳源的依据可能忽视了水体碱度上升带来的碳汇。在湖泊沉积物中有机碳的累积受到生态系统光合-呼吸作用的影响,当异养微生物群落能及时分解沉入湖底的衰亡组织、有机质时,沉积物中有机碳不会大量累积,当呼吸对光合的相对滞后,有机碳才会大量累积。湖泊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决定了固碳能力,是湖泊发挥碳汇效益的重要“碳库”。由水生植物固定下的CO_(2)总量不如浮游植物,但在过程中发挥了“压舱石”般的稳定作用。近年来的调查结果显示湖泊面临的碳排放压力正在扩大。森林砍伐、农田开垦、城镇发展等土地利用降低了陆上单元的固碳能力,外部碳源增加加剧了湖泊碳排放。面对气候变暖、水体富营养化,湖泊有机碳的矿化、生物分解正在加速,食物链固碳能力正在下降。为了发挥湖泊生态系统碳汇潜力,近期的实践成果显示未来有3个方面的内容需要坚持和改进。首先是重构水生植物,改善水体质量为湖泊碳汇效益“保驾护航”。修复湖泊生态,提高生物多样性,延长食物链中的碳流动,增强碳在湖泊中的系留效果。其次是重视沉积物碳累积。溯源分类将为我们提供碳平衡全面调查的替代方案,通过与陆地碳的累积情况对比突
- 姚程王谦姜霞姜霞王坤王坤车霏霏吴志皓
- 关键词:湖泊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初级生产力
- 几种水陆交错带植物对底质氮磷释放的抑制作用被引量:14
- 2017年
- 选取太湖贡湖湾水陆交错带内的黄菖蒲、双穗雀稗、李氏禾、黄花水龙及香菇草这5种植物,长江下游常见沙壤土、水陆交错带新生底质两种土壤,模拟扰动条件下5种水生植物对底质氮磷释放的抑制.结果表明,植物对底质总磷释放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双穗雀稗、香菇草、黄菖蒲可以将上覆水总磷浓度控制在0.02 mg·L^(-1),李氏禾、黄花水龙控制在0.03mg·L^(-1);李氏禾、黄花水龙试验组总磷释放率控制在0.1 d-1,双穗雀稗、香菇草、黄菖蒲试验组控制在0.05 d-1.植物生长增加了底质氮的赋存,带来底质氮释放的增加,而黄菖蒲、双穗雀稗则可以将底质总氮释放速率控制在0.02 d-1,上覆水总氮浓度控制在0.4 mg·L^(-1).植物须根根长密度、根重密度、根表面积密度成为抑制底质氮磷释放的主要因素,须根穿插增加底质中粒径≤50μm的颗粒物,从而减少了水体扰动造成的底质上扬;同时须根在生长过程增加底质总氮含量,吸收底质中的磷.5种水陆交错带植物正是通过上述两种机制抑制底质中氮磷的释放,其中黄菖蒲、双穗雀稗因为其发达的根系,抑制氮磷物质释放的效果最佳,其次为李氏禾、香菇草,黄花水龙对底质氮磷释放的抑制作用在5种植物中最小.
- 姚程胡小贞卢少勇耿荣妹
- 太湖贡湖湾人工湖滨带水生植物恢复及其富营养化控制被引量:11
- 2021年
- 以太湖贡湖湾人工湖滨带为对象,研究湖滨水生植物修复过程及其富营养化控制效果.人工湖滨区域内的消浪带、岸上护坡措施为水生植物修复提供了良好的生境条件,形成了包括荇菜(Nymphoides peltatum(Gmel.)Kuntze)、睡莲(Nymphaea tetragona Georgi)、菱(Trapa bispinosa Roxb.)为主的浮叶植物群落,以及以黑藻(Hydrilla verticillata(Linn.f.)Royle)、狐尾藻(Myriophyllum verticillatum L.)、小眼子菜(Potamogeton pusillus L.)、竹叶眼子菜(Potamogeton malaianus)为主的沉水植物群落.通过设置研究区、对照区,持续监测溶解氧、总氮、总磷、氨氮、叶绿素a浓度等水体指标,烧失量、氮含量、磷含量等沉积物指标,水生植物生物量、覆盖度,浮游藻类等指标.不同时期、不同区域间的时空分布显示:随着水生植物的恢复,水体营养状态指数(TLI)、沉积物生物生产力指数(BPI)显著下降,水体透明度显著提升;较高浓度的总氮(>3.0 mg/L)、氨氮(>0.6 mg/L)环境不利于浮叶植物的生长,沉水植物对其则表现出更好的适应性,同时水生植物在成长过程中直接从水体/沉积物中吸收氮;颤藻(Cyanophyta oscillatoria)、直裂藻(Cyanophyta merismopedia)等浮游藻类吸收了水体磷,水生植物利用了沉积物磷,共同缓解了磷在湖滨区域的累计.总结以上,湖滨带的水文水质条件可以影响水生植物群落结构,进而决定氮、磷的控制效果,所以在湖滨带修复中构建合适的生境条件是水生植物发挥氮磷控制效果的重要前提.水生植物在恢复过程中对浮游藻类群落结构的影响是显著的,并且以此影响到湖滨水体中磷的分布.
- 姚程姚程胡小贞姜霞陈俊伊
- 关键词:太湖湖滨带水生植物富营养化浮游藻类
- 湖泊柱状沉积物DGT探针测试装置及测试方法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湖泊柱状沉积物DGT探针测试装置,包括采样管,在采样管的外壁面上设置有沉降限位装置,在采样管内安装有DGT探针和多参水质探测电极;活动挡泥装置,包括连接杆和挡泥板,连接杆环绕旋转轴转动带动挡泥板由对采样管...
- 吴志皓王书航姜霞张博王坤王雯雯陈俊伊赵丽 蔡青姚程
- 湖泊水体DGT测试装置及测试方法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湖泊水体DGT测试装置,包括:浮球和多个水样采样单元;每个水样采样单元均设置有DGT检测装置、水质多参探头检测装置和水样采集装置;其中水样采集装置包括:多个采样瓶,在每个采样瓶上设置有进样管和排气管;在每...
- 王书航吴志皓姜霞张博王坤王雯雯陈俊伊赵丽蔡青姚程
- 文献传递
- 湖泊柱状沉积物DGT探针测试装置及测试方法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湖泊柱状沉积物DGT探针测试装置,包括采样管,在采样管的外壁面上设置有沉降限位装置,在采样管内安装有DGT探针和多参水质探测电极;活动挡泥装置,包括连接杆和挡泥板,连接杆环绕旋转轴转动带动挡泥板由对采样管...
- 吴志皓王书航姜霞张博王坤王雯雯陈俊伊赵丽 蔡青姚程
- 文献传递
- 山美水库沉积物氮磷和有机质污染特征及评价被引量:61
- 2016年
- 为揭示山美水库沉积物中污染物的空间分布状况,测定了山美水库47个采样点(包含8个柱状样)的TN、TP及OM含量,分析了各污染因子之间的相关性以及C/N,并对山美水库沉积物的污染层进行了污染状况评价.结果表明,污染层TN平均含量为1 180 mg·kg^(-1),TP平均含量为642 mg·kg^(-1),OM的平均质量分数为3.30%.其中TN与TP含量随着深度加深到正常层呈现稳定或较低的状态.污染层C/N整体远高于普通湖泊,有机质大多由自然陆源贡献,少部分由浮游动植物及藻类转化而来.相关性分析表明TN、TP和OM三者之间都呈极显著相关,说明沉积物中氮磷多以有机形式存在,且具有一定同源性.评价结果中有机氮及有机指数都为尚清洁的状态,总磷为中度污染,接近重度污染.
- 邱祖凯胡小贞姚程张文慧许秋瑾黄天寅
- 关键词:山美水库沉积物磷有机质污染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