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安林
- 作品数:5 被引量:29H指数:3
- 供职机构: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更多>>
- 晚中生代青藏高原南羌塘盆地沉积-构造演化:对拉萨-羌塘地体碰撞时间的约束
- 马安林胡修棉Eduardo Garzanti韩中赖文
- 沉积记录约束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东巧蛇绿岩的仰冲过程被引量:2
- 2021年
- 班公湖-怒江缝合带(班怒带)分割了北部的羌塘地体和南部的拉萨地体,代表曾经消失的大洋--班公湖-怒江洋(班怒洋)。蛇绿岩从西部的日土到东部的丁青断续分布,是记录班怒洋演化的重要载体。长期以来关于班怒带蛇绿岩何时形成、在哪里形成、如何就位的研究薄弱。本文基于对班怒带中段东巧蛇绿岩之上的一套海陆过渡相地层(东巧组)的地层学、沉积学和物源研究,认为东巧蛇绿岩在晚侏罗世Oxfordian-Kimmeridgian之前仰冲到一个亲拉萨的被动大陆边缘之上。在此基础上,结合蛇绿岩年代学和地球化学数据,重建了东巧蛇绿岩从形成到仰冲至地表的过程,探讨了东巧蛇绿岩仰冲的动力学机制及其大地构造意义。
- 马安林马安林
- 关键词:班公湖-怒江缝合带物源分析晚侏罗世
- 印度-亚洲大陆碰撞初期的海沟沉积:藏东南宗卓组沉积岩石学与物源分析被引量:7
- 2018年
- 混杂岩是汇聚板块边缘的地质体,主要形成于俯冲和碰撞的背景下。本文对藏东南浪卡子地区宗卓组进行了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岩石学研究和物源分析。野外调查表明,宗卓组与下伏特提斯喜马拉雅地层的原始接触关系为逐渐过渡的沉积接触,后期构造作用多呈断层接触。界线附近,宗卓组滑塌的岩块长轴沿页岩片理方向展布,显示沉积混杂的特征;宗卓组多数地层受后期构造作用的改造。宗卓组的混杂岩由岩块和"基质"组成,岩块包括砂岩、灰岩、硅质岩,"基质"以硅质页岩、泥岩为主。砂岩岩块碎屑成分多为火成岩岩屑和沉积岩岩屑;碎屑锆石U-Pb年龄主要分布在88~140 Ma,中生代的锆石εHf(t)值变化范围大(-20~17)。这些特征表明岩块的物源为亚洲活动大陆边缘。结合宗卓组的基底为印度大陆北缘的特提斯喜马拉雅地层,因此宗卓组沉积混杂岩为印度-亚洲大陆碰撞之后沉积。由于宗卓组砂岩岩块缺乏冈底斯弧中古近纪年轻(<60 Ma)年龄,推测这些砂岩岩块的碎屑并非直接来自冈底斯弧及拉萨地体,而是来自洋壳俯冲时期形成的增生楔修康混杂岩。由此,宗卓组为印度-亚洲板块碰撞初期,深水环境下侧向搬运形成的一套沉积混杂岩,物源主要来自西侧的修康混杂岩。宗卓组代表了印度-亚洲大陆碰撞最早期的海沟沉积,其分布指示了印度-亚洲大陆碰撞初期的缝合带位置。
- 周博胡修棉安慰马安林赖文
- 关键词:混杂岩印度-亚洲大陆碰撞物源分析
- 不同泥岩相有机质赋存特征及对比表面积的影响——以渤海湾盆地沾化凹陷古近系为例被引量:9
- 2016年
- 对沾化凹陷古近系L井沙三下亚段不同埋藏深度的泥页岩岩心和薄片进行分析,及X-射线衍射、热解、比表面积检测,结果显示,L井沙三下亚段泥页岩可分为贫有机质纹层的岩相A和富有机质纹层的岩相B,前者有机碳含量(TOC)低,比表面积较大,后者有机碳含量高,比表面积较小。从比表面积与TOC相关性来看,岩相A呈正相关收敛状,而在岩相B则呈发散状,表明岩相A中的有机质主要吸附于矿物表面,而岩相B的有机质主要呈纹层状富集。有机质赋存状态的差异对泥页岩比表面积的影响较为明显,富有机质纹层岩相B的岩石比表面积低于贫有机质纹层岩相A,而不同岩相中矿物对比表面积的贡献度相近,表明不同岩相(A和B)比表面积的差异与有机质纹层的多寡有关。
- 刘伟新朱晓军马安林蔡进功卢龙飞
- 关键词:泥页岩古近系沾化凹陷渤海湾盆地
- 羌塘盆地侏罗系—白垩系岩石地层格架厘定被引量:13
- 2020年
- 羌塘盆地位于青藏高原腹地,侏罗系—白垩系分布广泛,但由于地处高寒地区,地层厘定工作一直以来较为薄弱,这限制了地质认识水平的提高。本文通过总结前人40年来的野外基础调查资料,结合近年来我们对羌塘盆地的最新研究成果,总结和评述了羌塘盆地侏罗纪—白垩纪的岩石地层格架,并简要探讨了各地质单元的沉积环境和沉积物源,并提出了羌塘盆地侏罗纪—白垩纪地层格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 薛伟伟马安林胡修棉
- 关键词:羌塘盆地侏罗系白垩系地层格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