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丹
- 作品数:6 被引量:9H指数:3
- 供职机构: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勘探南方分公司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更多>>
- 应用紫外光谱技术计算合采井单层产能贡献被引量:2
- 2009年
- 从数学模型建立到图示求解,建立了应用紫外光谱技术计算合采井单层产能贡献的新方法。以计算出的单层和人工配比油样的吸光系数为纵坐标,以波长为横坐标作图,得到配比标准图版。将混采井油样的紫外光谱分析结果插入标准图版中比对,与之最接近的那条人工配比曲线的配比即为混采井油样中各单层油组所占的比例。以QHD32-6-3井区稠油油藏为例,应用该方法计算了A22井单层产能贡献。结果表明,Nm_4油组是A22井产能的主要贡献者,Nm_4油组占70%,Nm_1油组占30%。应用紫外光谱技术,特别是对应用谱指纹技术有一定局限性的生物降解稠油,使合采井产量贡献监测又多了一项油藏地球化学实验技术。
- 徐耀辉陈丹
- 关键词:紫外光谱合采井稠油油藏
- 渤海海域中西部地区气藏伴生油地球化学特征和油源研究被引量:3
- 2006年
- 通过碳同位素与色谱质谱分析,探讨了渤海海域中西部地区气藏伴生油的碳同位素与生物标志物地球化学特征,依据4-甲基甾烷和伽马蜡烷含量,将气藏伴生油分为3类,再结合源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对气藏伴生油进行了油源研究。研究表明,气藏伴生油多数属于高蜡油,补身烷分布一致,三环萜烷丰度较低,甾烷组成具有较好的相似性,但伽马蜡烷、4-甲基甾烷分布有差异。油源对比结果表明,气藏伴生油主要来源于沙河街组烃源岩,东下段烃源岩也有贡献。
- 陈丹文志刚唐友军宋换新李浮萍
- 关键词:渤海海域生物标志物油源对比
- 紫外光谱技术在油藏地球化学研究中的应用被引量:1
- 2007年
- 鉴于用色谱指纹法研究生物降解稠油油藏的连通性和监测二层合采井产能贡献方面有一定局限性(此类油藏缺少正构烷烃,色谱定量定性分析困难),讨论了紫外光谱技术在油藏(特别是生物降解稠油藏)地球化学研究中的应用。研究表明:具有共轭键芳烃组份是原油总吸光度的主要贡献者,且具有加和性,因运聚过程有别,油层内原油芳烃浓度必有一定的差异;不同原油紫外吸收特征不同,通过吸光系数可以判断其相似性及差异性;根据单层油、混合油、配比油的紫外吸收特征(特征指纹),可用紫外光谱技术计算合采井单层产能贡献和判断油藏流体连通性。
- 徐耀辉陈丹向廷生林青
- 关键词:紫外光谱油藏地球化学
- 应用紫外光谱技术研究油藏连通性的探讨——以QHD32-6油田西区稠油油藏为例被引量:3
- 2006年
- 以生物降解稠油油藏为例,探讨了应用紫外光谱技术研究油藏连通性的新方法。由于原油中的芳烃和非烃分子存在共轭键,在紫外区有明显吸收,不同物质吸收特征不同,且具有加和性,根据吸光系数可以判断其相似性。以各种原油在各波长处的吸光度值A计算出各吸光系数E,以E为纵坐标,波长为横坐标作关系图。观察图中研究样品的曲线位置、走势(特征指纹),来判断不同油藏原油的连通性。应用该方法,以QHD32-6油田西区稠油油藏为例,讨论了部分油藏流体连通性。研究结果表明,来自于Nm2油组的F7井、F8井样品曲线基本重合,连通性很好;来自于Nm1油组的F17井、F20井连通性很好,F19井与F17井、F20井连通性较差。
- 徐耀辉陈丹向廷生文志刚林青
- 关键词:稠油油藏生物降解紫外光谱
- 渤中凹陷凝析油地球化学特征及油源研究被引量:3
- 2005年
- 对渤中凹陷凝析油样品进行了全油色谱、色谱质谱与碳同位素分析,探讨了凝析油的生物标志物与碳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并进行了油源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渤中凹陷凝析油中C24四环萜烷与伽马蜡烷含量变化有明显的差异,据此可将凝析油分为2类,再结合源岩的地球化学特征,推断QHD30-1N-1井和BZ22-2-1ST井凝析油与沙一段、沙二段烃源岩具有亲缘关系,CFD18-2E-1井凝析油来源于东下段烃源岩。
- 文志刚唐友军李浮萍徐耀辉陈丹
- 关键词:渤中凹陷凝析油有机地球化学油源对比
- 渤中凹陷天然气烷烃碳同位素异常的成因探讨
- 2007年
- 渤中凹陷天然气为有机成因气,但部分气藏烷烃碳同位素出现异常。通过对碳同位素异常的分析认为:QHD 30-1N-1井馆陶组天然气甲烷碳同位素偏负的原因可能是深部高成熟气运移至浅层与低熟气混合和/或天然气的运移、扩散效应造成;而CFD 18-1-1井、BZ26-2-1井及BZ22-2-1ST井天然气烷烃系列碳同位素局部倒转的原因则分别是由“既不同型又不同源”气、“同源不同型”气和“同型不同源”气的混合所造成。
- 李浮萍文志刚唐友军李士祥陈丹
- 关键词:碳同位素渤中凹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