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郭晓亮

作品数:5 被引量:30H指数:3
供职机构: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5篇农业科学

主题

  • 2篇生长率
  • 2篇特定生长率
  • 2篇魁蚶
  • 1篇养殖
  • 1篇养殖网箱
  • 1篇藻类
  • 1篇中韩
  • 1篇中韩两国
  • 1篇扇贝
  • 1篇摄食
  • 1篇摄食率
  • 1篇生化组分
  • 1篇生理
  • 1篇生理指标
  • 1篇死亡率
  • 1篇碳收支
  • 1篇排氨率
  • 1篇网箱
  • 1篇网衣
  • 1篇虾夷扇贝

机构

  • 5篇上海海洋大学
  • 4篇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 5篇郭晓亮
  • 2篇毛玉泽
  • 2篇方建光
  • 2篇姜娓娓
  • 2篇吕旭宁
  • 1篇蒋增杰
  • 1篇薛素燕
  • 1篇房景辉
  • 1篇李加琦
  • 1篇张继红
  • 1篇邹健
  • 1篇李敏
  • 1篇马莎
  • 1篇陈琼琳
  • 1篇沈淑芳
  • 1篇李阳

传媒

  • 3篇渔业科学进展
  • 1篇中国水产科学

年份

  • 3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牡蛎壳粉缓释剂对魁蚶(Scapharca broughtonii)生长的影响
2017年
2015年4月6日—10月26日,在桑沟湾海区现场研究了牡蛎壳粉缓释剂(Careshell)对魁蚶(Scapharca broughtonii)生长和存活的影响。按照缓释剂的重量比设置4个处理组,其中,魁蚶的初始体重均为160 g/组,缓释剂的重量分别为0(对照组C0)、80 g(C1组)、160 g(C2组)和320 g(C3组)。实验共进行200 d,每40 d测量各实验组魁蚶的生长参数(壳长、壳宽、壳高、湿重),计录死亡个体数,计算不同阶段(40 d间隔)魁蚶的特定生长率(SGR)及死亡率。结果显示,C3组魁蚶各生长参数显著高于C0组(P<0.05),但与C1、C2组差异不显著(P>0.05)。经过200 d的养殖实验,C3组壳长、壳宽、壳高和湿重的特定生长率分别为(0.34±0.01)%/d、(0.46±0.02)%/d、(0.39±0.01)%/d、(1.11±0.002)%/d,均极显著高于C0组(P<0.01),平均增加了17.9%、20.3%、18.1%、16.7%。C3组死亡率为(19.6±5.6)%,低于C0组的(26.1±2.5)%,但差异不显著(P>0.05)。
郭晓亮毛玉泽李阳李加琦陈琼琳薛素燕高振锟
关键词:魁蚶缓释剂特定生长率死亡率
碳源和氮源加富对脆江蓠生长及生化组分的影响被引量:2
2015年
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碳源(添加CO2)和氮源(添加Na NO3)加富对大型海藻脆江蓠(Gracilaria chouae)生长及其生化组成的影响。设置碳源加富(800μL/L CO2)和对照(400μL/L CO2)2个碳源处理组,氮源加富(100μmol/L、300μmol/L和500μmol/L 3NO?-N)和对照(10μmol/L3NO?-N)4个氮源处理组,每个处理3个重复。实验共进行10 d,测定不同处理组藻体的生长及可溶性总糖(SS)、可溶性蛋白质(SP)、藻红蛋白(PE)、叶绿素a(Chla)、总碳(TC)和总氮(TN)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碳源和氮源加富都会促进脆江蓠的生长,在800μL/L CO2和100μmol/L 3NO?-N处理组,脆江蓠的瞬时生长率(SGR)最大(11.70%/d);高浓度CO2会降低藻体SP、PE和Chla的含量,但提高了SS的含量;随着硝态氮浓度的增大,PE和SP含量逐渐增加,而SS含量逐渐降低,Chla含量没有明显变化。藻体的TN含量随着硝态氮浓度的增加而逐渐提高,而TC和C/N比值则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并且藻体的TN和TC含量呈现出显著的负相关关系(P<0.05)。本实验证实添加碳、氮会引起脆江蓠生长和生化组成的变化,但其能耐受较高的CO2浓度和氮浓度。
隋海东毛玉泽郭晓亮沈淑芳方建光
关键词:CO2生化组分
黄斑篮子鱼(Siganus oramin)对北方养殖网箱网衣附着藻类的生物清除作用被引量:8
2017年
高温季节网衣附着藻类的大量附着是北方网箱养殖产业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生物清除策略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手段。本研究利用黄斑篮子鱼(Siganus oramin)作为网衣附着藻类生物清除的工具种,于2015年6–11月,采用室内实验和现场观测相结合的方法,系统研究了桑沟湾楮岛海域网箱养殖区不同水层网衣附着藻类生物量的月际变化、黄斑篮子鱼对优势藻类的摄食能力及对网衣藻类的清除效果。结果显示,同一月份不同深度附着藻类生物量的日均增长量有一定差异,且不同水层在8月7日–9月14日时间段内的藻类附着日均增长量均显著高于其他月份(P<0.01),各个月份海头红(Plocamium telfairiae)均为该区域的优势种类。构建了适温条件下黄斑篮子鱼对海头红的碳收支方程:100摄入碳=11.69生长碳+10.82粪便碳+6.06排泄碳+71.43代谢碳。初始体重为(1.44±0.61)g的黄斑篮子鱼经过152 d的养殖,平均体重达到(45.38±4.22)g,日均增重0.26 g。海区网箱内有无黄斑篮子鱼的对比实验显示,其对不同月份网衣附着藻类的清除率在80.28%–90.15%之间。研究表明,黄斑篮子鱼对网衣附着藻类有较高的清除效率,可以作为清除网衣附着生物的工具种。
吕旭宁蒋增杰方建光邹健房景辉高振锟姜娓娓郭晓亮
关键词:网衣附着藻类碳收支
温度波动对不同规格虾夷扇贝(Patinopecten yessoensis)生理和免疫指标的影响被引量:15
2017年
为探讨黄海冷水团锋面温度波动对底播虾夷扇贝(Patinopecten yessoensis)的影响,采用室内模拟的方法,研究了温度波动对虾夷扇贝生理和免疫指标的影响。实验温度波动范围为15-10-15℃,升降温幅度为5℃/2 h,共进行了4次温度波动,分别测定了3个规格虾夷扇贝死亡率、耗氧率、排氨率以及血液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力等生理、免疫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显示,温度波动4次后,大、中、小3个规格虾夷扇贝的死亡率均较低,分别为4%、6%、6%,其中,大规格虾夷扇贝的死亡率低于中、小规格,并且大规格虾夷扇贝在前2次温度波动时出现死亡,第3次温度波动后,不再出现死亡。3个规格组在B1(波动1次)时的耗氧率与初始相比,均为降低;随着波动次数的增加,耗氧率逐渐增加而高于初始水平。除小规格组的B1外,排氨率均随温度波动次数的增加而降低;多重比较分析结果显示,大规格组的B3(波动3次)显著低于波动初始(P<0.05);中规格组的B4(波动4次)显著低于波动初始(P<0.05)。虾夷扇贝的免疫指标对温度波动更为敏感:温度波动1次或者2次时,3个规格组的SOD和CAT活性显著降低(P<0.05)。上述结果表明,适宜温度范围内的温度波动,也会对虾夷扇贝的生理、免疫指标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高振锟张继红李敏马莎郭晓亮姜娓娓吕旭宁
关键词:虾夷扇贝生理指标免疫指标
中韩两国魁蚶生理代谢和生长特性比较研究
魁蚶(Scapharca broughtonii),俗称大毛蛤、赤贝、血贝、瓦垄子等。属软体动物门、瓣鳃纲、蚶目、蚶科、蚶属。过去由于采捕不当及资源规划不合理,导致魁蚶的自然资源急剧下降。近年来人们进行大量的人工放流活动...
郭晓亮
关键词:魁蚶耗氧率排氨率摄食率特定生长率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