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艳君
- 作品数:3 被引量:7H指数:2
- 供职机构: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炎症性肠病危险因素相关性分析被引量:4
- 2020年
- 目的:探讨炎症性肠病(IBD)发生的危险因素,为临床预防和诊治提供依据.方法:选择诊断明确的IBD患者65例为病例组,按照同性别,年龄相差不超过3岁的原则,采用1∶2配对方法,选择无消化系统疾病的患者130例作为对照组.分析文化程度、家族史、吸烟史、饮食习惯、感染性肠病等观察指标在IBD发生过程中的作用.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炎症性肠病的患者中有精神压力大、家族遗传史、有长期摄入牛奶习惯、高度紧张、有肠道感染性疾病患者发病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长期吸烟患者发病率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家族史(0R=1.893,P=0.003),感染性肠病(OR=6.316,P=0.000),精神紧张(OR=1.046,P=0.001),饮用牛奶(OR =2.196,P=0.008)等因素是IBD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而吸烟(OR =6.354,P=0.000)为保护性因素.结论:IBD发生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家族史、牛奶摄入、肠道感染性疾病、精神紧张是IBD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而吸烟是其保护因素.
- 徐晓霞李春明徐爱香胡明包玉双杜淑华罗艳君
- 关键词:炎症性肠病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 炎症性肠病与IL-33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3
- 2020年
- 目的:研究白介素-33(IL-33)在炎症性肠病(IBD)患者血清和肠黏膜组织中的表达情况,以发现IL-33与IBD患者之间相关性.方法:选取2019-01~2019-12黑龙江省佳木斯市中心医院收治的65例炎症性肠病患者作为病例组,其中溃疡性结肠炎(UC)组52例,克罗恩病(CD)组13例,同期65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血清和肠黏膜组织中IL-33的表达水平.结果:UC组与CD组比较IL-33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UC组、CD组血清IL-33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且前两组UC组更高(P<0.05);UC组轻度血清IL-33水平低于中度及重度水平(P<0.05),而后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D组不同病情严重程度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UC组血清样本经ELISA、免疫组化法检测IL-33水平均高于CD组及对照组(P<0.05),但后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UC组肠黏膜组织样本经qRT-PCR、Western Blot法检测IL-33水平均高于CD组及对照组(P<0.05),但后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L-33在IBD患者血清和肠黏膜组织中的表达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 李春明徐晓霞徐爱香胡明高欣杜欣娜包玉双杜淑华罗艳君
- 关键词:炎症性肠病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
- 卡马西平致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1例
- 2015年
- 患者男性,15岁,学生。因发热、皮肤瘙痒2d,皮疹1d入院。患者12年前诊断为癫痫病,偶尔发作未接受药物治疗,因近2个月癫痫发作繁频于入院前16d开始口服卡马西平治疗,每次0.2g,每日2次,口服卡马西平第15天时出现发热、皮肤瘙痒,次日前胸及后背出现弥漫性暗红色斑丘疹,且迅速扩散至全身,部分斑丘疹上出现水疱伴疼痛。口唇、口腔黏膜、舌糜烂,吞咽困难。
- 包玉双王春艳罗艳君
- 关键词:卡马西平中毒表皮坏死松解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