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可

作品数:10 被引量:17H指数:3
供职机构:西南科技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四川省杰出青年科技基金四川省应用基础研究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理学建筑科学一般工业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建筑科学
  • 3篇环境科学与工...
  • 3篇理学
  • 1篇一般工业技术

主题

  • 3篇生态混凝土
  • 3篇污泥
  • 3篇混凝
  • 3篇混凝土
  • 2篇起尘
  • 2篇重金
  • 2篇重金属
  • 2篇黏土
  • 2篇颗粒物
  • 2篇矿物
  • 2篇固定化
  • 2篇固定化酶
  • 2篇氨基
  • 2篇
  • 1篇动力学
  • 1篇脂肪酶
  • 1篇生物吸附
  • 1篇石墨
  • 1篇水溶
  • 1篇水溶液

机构

  • 9篇西南科技大学
  • 2篇教育部
  • 1篇俄罗斯科学院
  • 1篇哈尔滨工业大...

作者

  • 9篇王可
  • 6篇代群威
  • 4篇王岩
  • 3篇孙仕勇
  • 2篇黄云碧
  • 1篇董发勤
  • 1篇李刚
  • 1篇段涛
  • 1篇雷建
  • 1篇林森

传媒

  • 3篇非金属矿
  • 2篇高等学校化学...
  • 2篇混凝土与水泥...
  • 1篇河北大学学报...
  • 1篇安全与环境工...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1
  • 1篇2019
  • 3篇2018
  • 2篇2017
  • 1篇2016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次石墨-纳米Cu_(2)O/Cu制备及对UO_(2)^(2+)去除性能研究
2024年
如何高效、快速清除放射性核素是当前核医学领域亟待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之一。选取放射性核素铀(VI)为对象,以次石墨(ShC)为载体,采用水热法制得对UO_(2)^(2+)具有高效协同去除效能的ShC-Cu_(2)O/Cu纳米复合材料。通过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X射线衍射(XRD)、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比表面积检测(BET)等对比了ShC及ShC-Cu_(2)O/Cu的微观形貌与结构,并系统探究了吸附剂用量、pH、吸附时间等因素对UO_(2)^(2+)吸附效率的影响。最后,通过吸附过程中的热力学、动力学行为及吸附前后的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了其去除机理。结果表明,纳米ShC-Cu_(2)O/Cu对UO_(2)^(2+)的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和Langmuir模型,在40 min内对UO_(2)^(2+)的去除率可达91%,最大吸附量达35.44 mg/g,其高效的吸附能力归因于Cu_(2)O/Cu与UO_(2)^(2+)氧化还原作用及次石墨吸附作用的协同效应。
李正伟张宏丽刘迪唐浩铭王可林森吕瑞孙仕勇
膨润土-污泥基生态混凝土的制备被引量:1
2018年
为了安全有效地利用生活污泥,以膨润土、污泥、砂、水泥为原料制备生态混凝土,通过测试其抗压强度、抗折强度和孔隙率,探讨制备工艺及最佳配合比,并对混凝土进行重金属浸出试验和SEM分析。结果表明,最佳配合比为:砂57%、水泥18%、污泥13%、膨润土12%,此时抗压和抗折强度为14.3 MPa和3.2 MPa,孔隙率为21.3%;浸出液中Pb、Cr、Cd、As、Cu和Zn的质量浓度都低于国家标准《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Ⅴ类水体标准;SEM分析显示,体系中生成的C-S-H凝胶是混凝土强度的保证,相比较而言,污泥添加越多样品更疏松多孔。
王可代群威代群威闵世杰王岩王岩宋丽洁
关键词:污泥膨润土生态混凝土孔隙率
灭活面包酵母菌对水溶液中镉离子的吸附特性被引量:1
2017年
以灭活面包酵母菌(Saccharomyces cerevisiae)作为生物吸附剂,研究了初始液相pH值、吸附剂质量浓度ρa、Cd^(2+)初始质量浓度ρ0等因素对面包酵母菌吸附Cd^(2+)过程的影响,并进行吸附动力学、等温吸附和SEM/EDS分析.结果表明,较佳吸附条件:pH=4.5~7.0,ρa=4.0~6.0g/L,ρ0=112.4~224.8mg/L.吸附动力学分析表明面包酵母菌对Cd^(2+)的吸附是一个快速反应的过程,吸附过程可用准二级动力学模型来描述.等温吸附结果较好地符合Langmuir和Freundlich吸附模型.SEM/EDS分析发现,大量的Cd^(2+)被吸附在细胞表面,这说明灭活面包酵母菌对Cd^(2+)的吸附效果较好.
代群威王可王岩李刚
关键词:面包酵母菌镉离子生物吸附动力学
铁氨基黏土-葡萄糖氧化酶纳米复合催化剂的构筑及多酶级联反应研究被引量:2
2021年
以铁氨基黏土(FeAC)为载体,通过共价交联固定葡萄糖氧化酶(GO_(x)),构筑了铁氨基黏土-葡萄糖氧化酶纳米复合催化剂(FeAC-GO_(x)).利用FeAC的过氧化物酶活性,与GO_(x)结合进行级联反应,可催化葡萄糖转化为过氧化氢并产生显色反应;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XRD)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对FeACGO_(x)进行了形貌和结构表征,并评价了其酶动力学参数、催化稳定性和重复使用性等.结果表明,GO_(x)的固定化率可达到76.4%,所构筑的纳米结构酶复合体系具有高效的级联催化能力.与天然酶体系相比,FeAC-GO_(x)具有更优异的温度和pH耐受性,且在重复使用6次后,酶催化活性无明显降低.该体系不仅为新型葡萄糖传感器的开发奠定了基础,还为多酶级联纳米结构酶的构筑提供了新思路.
李柳孙仕勇吕瑞GOLUBEV Yevgeny Aleksandrovich王可董发勤段涛KOTOVA Olga BorisovnaKOTOVA Elena Leonidovna
关键词:葡萄糖氧化酶固定化酶级联反应
铁氨基黏土纳米结构脂肪酶的构筑及催化特性被引量:3
2019年
以铁氨基黏土(Fe-aminoclay)为载体,1-(3-二甲氨基丙基)-3-乙基碳二亚胺盐酸盐(EDC)为共价交联剂,构筑了铁氨基黏土纳米结构脂肪酶催化剂(Feclay-lipase).利用X射线衍射(XRD)、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等技术对Feclay-lipase进行了表征,并通过酶动力学对比研究了游离脂肪酶和Feclay-lipase的酶学特性.结果表明,Fe-aminoclay的载酶量为414. 4 mg/g,固定化效率可达82. 88%,Feclay-lipase的酶活较游离酶提高了3倍,最适反应温度提高了10℃,最适反应p H向碱性偏移,储存稳定性更好,在4℃下贮存30 d后其酶活无明显减弱.
范小雨王可孙仕勇马彪彪吕瑞
关键词:脂肪酶固定化酶
污泥基生态混凝土的制备被引量:1
2016年
为了避免污泥随意排放产生的二次污染并合理利用污泥中的有效成分,本文研究出一种无污染、低成本、简单易行的污泥资源化利用新途径。以污泥、细砂、粗骨料、水泥为基料,加入一定量的聚羧酸减水剂.按照不同基料配比制备出生态混凝土,并对其进行抗压、抗折、孔隙率、渗滤液等指标的测试及工艺流程的探讨。结果显示,在试验范围内最优配比为水:水泥:污泥:砂石:细砂=0.21:1:0.5:0.95:3.此时样品的抗压强度可达19-22MPa,抗折强度可达1.75~1.90kPa,孔隙率为19%-20%;产品渗滤液pH值为8.4-8.9,渗滤液中含有N、P、K等营养元素.且金属元素都低于相应国标规定的限值。此工艺所制备的生态混凝土制品可以用于边坡护理、道路绿化等场所,具有广阔的市场应用前景。
王可王岩代群威雷建罗伟恢
关键词:污泥资源化利用生态混凝土
污泥基生态混凝土中重金属的浸出研究被引量:1
2017年
以污泥为基料制备的生态混凝土为对象,研究了去离子水、硫酸-硝酸溶液和醋酸溶液三种浸取剂在浸取混凝土过程中重金属的浸出情况和液相p H值变化特性。结果表明,重金属铅(Pb)、铬(Cr)、镉(Cd)、铜(Cu)和锌(Zn)的浸出量随着混凝土粒径的减小而逐渐增加,砷(As)的浸出量随着混凝土粒径的减小略有减小;液相p H值随着时间的增加而增加,浸取剂为醋酸溶液时,平衡后液相p H值最小;浸取剂的种类对混凝土中重金属浸出结果影响很大,3种浸取剂条件下重金属的浸出率大小为:醋酸溶液>硫酸-硝酸溶液>去离子水,但重金属的浸出浓度都远低于GB 5085.3—2007《危险废物鉴别标准浸出毒性鉴别》规定的限值,重金属固化效果很好。
王可代群威
关键词:污泥生态混凝土重金属浸出
四川盆地裸土起尘中颗粒物及重金属的赋存特性被引量:3
2018年
为探索四川盆地裸土起尘中颗粒物及重金属的赋存特性,构建了"阳离子型污染物土壤表层运移行为研究系统",在系统模拟风速条件下进行裸土起尘试验,分析了起尘中各级粒径颗粒物的质量浓度、地面尘的沉降量随纵向的分布特征,并重点分析了起尘中颗粒物的尺寸效应与重金属含量、矿物组成的变化关系。结果表明:四川盆地裸土起尘初期1~5h内,颗粒物的浓度较高,污染较为严重;距起尘源1~2m区域内降尘质量最多,占地面尘总量的30%左右;铅(Pb)、铬(Cr)和砷(As)3种重金属元素在不同粒径颗粒物中的浓度水平具有明显的差异,在试验粒径范围内随着颗粒物粒径的减小,3种重金属元素的含量增加,呈现负相关关系;各级粒径颗粒物中矿物组成基本相同,主要由伊利石、石英、钠长石、绿泥石、方解石5种矿物组成,但颗粒物的粒径越细,黏土矿物(伊利石+绿泥石)的含量越多,对重金属离子的吸附能力越强。
王岩代群威何思祺闵世杰邓远明王可王可
关键词:起尘颗粒物重金属矿物组成四川盆地
裸土起尘颗粒物中Cd^(2+)与矿物赋存特性
2018年
为探索裸土起尘后悬浮颗粒物对Cd^(2+)的携带特性与其矿物组成、粒径尺寸的关联,通过对土壤样品进行Cd^(2+)污染预处理,在构建的"阳离子型污染物土壤表层运移行为研究系统"内模拟风速条件下进行起尘试验,对土壤经风吹起尘后的吹前表层土、吹后地表土、吹后表层土、总悬浮颗粒物(TSP)及各级粒径悬浮颗粒物中Cd^(2+)的赋存状态及其矿物组成与含量进行分析,并进一步对土壤中黏粒进行提取分析。结果表明:土壤起尘过程是对Cd^(2+)的一种高于本底浓度的迁移过程;起尘颗粒物中Cd^(2+)浓度随着颗粒物粒径的减小而增加,呈现负相关;Cd^(2+)的浓度与黏土矿物(伊利石+绿泥石)含量在不同粒径的颗粒物上变化规律具有一致性。
邓远明代群威何思祺王可董净唐洁黄云碧
关键词:CD^2+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