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潘霁

作品数:13 被引量:40H指数:4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文学政治法律社会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文化科学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社会学
  • 1篇政治法律
  • 1篇文学

主题

  • 7篇媒介
  • 3篇媒体
  • 3篇城市
  • 3篇城市形象
  • 2篇数字媒介
  • 1篇地方主义
  • 1篇新媒体
  • 1篇信任
  • 1篇信息来源
  • 1篇叙事
  • 1篇压平
  • 1篇研究方法
  • 1篇移动性
  • 1篇游牧
  • 1篇游戏
  • 1篇杂糅
  • 1篇真实感
  • 1篇争夺
  • 1篇争夺战
  • 1篇纸媒

机构

  • 12篇复旦大学
  • 1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江西师范大学
  • 1篇上海社会科学...

作者

  • 12篇潘霁
  • 9篇潘霁
  • 2篇孙玮
  • 1篇王一川
  • 1篇何言宏
  • 1篇包亚明
  • 1篇傅修延
  • 1篇刘勇
  • 1篇王宏图
  • 1篇陆扬
  • 1篇包亚明

传媒

  • 2篇国际新闻界
  • 2篇南京社会科学
  • 2篇探索与争鸣
  • 1篇新闻与写作
  • 1篇新闻记者
  • 1篇学术月刊
  • 1篇新闻大学
  • 1篇现代传播(中...
  • 1篇现代出版

年份

  • 2篇2025
  • 1篇2024
  • 2篇2023
  • 3篇2022
  • 1篇2019
  • 2篇2018
  • 1篇2016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数媒实践与上海写字楼“块茎”式空间权力的生成被引量:1
2022年
本文以焦点小组访谈法,探究上海写字楼白领“游牧式”日常数媒实践,观察这一群体如何在写字楼严格的“条纹”空间辖制中,生成数字城市新的空间权力形态。研究发现,写字楼居者日常以“数字填充”“多元混杂”“叠加仪式”和“行走绑定”等创造性实践,在写字楼已有的基础空间中即兴植入多种“数字块茎”数媒实践空间。在数字技术、建筑交通与在地文化的复杂关联中,个人数媒实践开辟出写字楼微观空间权力结构的多重调节机制。
潘霁孙佳煜
关键词:写字楼数字媒介
空间争夺战——中国大城并区的媒介话语分析被引量:1
2016年
2015年上海市静安、闸北两区合并引发争议的公共事件并非个案,从大众媒介报道及网络话语来看,这是当前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大城并区的普遍现象。它体现出中国社会"空间"意识的浮现过程,以及不同群体对于空间意义理解的差异与分歧。中国大城并区引发的空间争夺战,是历史的诗意的文化空间与实用的功能主义的经济空间的碰撞,是大众期盼的行走的城市与政府规划的容器的城市之冲突。这种围绕城市空间的意义竞争和争夺,是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重大议题。大众扎根于亲身的日常生活实践,使新媒体成为在地化的媒介,突出了城区小尺度认同的地方性价值,表达了对于社会多样性的强烈愿望,构成了在当前全球化时代抵抗城市空间均质化的力量。
孙玮潘霁
关键词:新媒体地方主义
路径框架:媒介空间杂糅与场景意义的重置
2025年
媒介居中运作,驱动虚实交融,构成多姿多彩的人类文明。新兴的数字移动媒介如何改变虚实空间交转杂糅,催动场景意义生成的“框架”变化?研究发现前数字时代“表征”范式的虚实交转发生在不同次元和方向上,形成了“显著度结构”“阈值空间体验”和“拟剧论架构”等主流的框架概念和分析方法。位置媒介、移动虚仿和空间计算等新技术强化了虚实“共在”的新范式。混杂现实按虚实共在的构成比例,包括从“置入”到“折叠”复杂连续的层次变化。据此,提出的“路径框架”概念,将数字媒介驱动虚实间折叠置入反复发生的路径作为场景意义构建的元结构。表征范式的三类框架成为“路径框架”运行中征用的内容资源。数字系统驱动阈值空间框架,拟剧论框架和显著度结构框架之间发生复杂连续的交转。虚实勾连错落多孔,疏密渐变,创造丰富有趣的都市生活。更为人工智能参与现实意义建构,实现智能技术的沟通潜能创造条件。
潘霁
关键词:数字技术
作为媒介研究方法的空间被引量:10
2022年
随着数字技术中介的符号运作,从二维平面转向更多元多维的空间形态,新沟通经验刺激媒介研究的理论方法也随之变化。新方法推动数字媒介新问题的提出,解除大众媒介范式对数字经验的遮蔽,更突显数字技术巨大的社会、文化和经济涵义。方法创新是新媒体理论创新最重要却常被忽视的构成。本文从空间视野出发,提出将身体姿态和感官体验、导航定向、人和非人元素稳定的拼装和多元移动性等问题引入数字媒介研究。针对同一问题或可制造媒介技术系统运作的断裂或短路瞬间,寻求片段痕迹,或系统考察数字媒介在循环往复中铭刻的“纹迹”。通过将新的问题意识与两种路径交叉形成矩阵,本文力图描绘数字传播研究方法创新从空间视野切入的整体版图。
潘霁
关键词:研究方法数字媒介移动性
本地与全球:中英文媒体与澳门城市形象--框架理论的视角被引量:15
2018年
媒体在较长时段会一贯地从特定角度向受众呈现城市形象。本文将城市形象在海量媒体文本中稳定的呈现方式概念化为媒体建构城市形象的框架。由此,研究比较了2013到2017年间全球主流英语媒体与中文媒体如何用不同框架分别向英语和中文受众建构澳门城市形象。分析发现主流中英文媒体皆强调受众与澳门通过博彩发生关联。相比之下,英语媒体框架突出澳门是全球金融投资和休闲娱乐目的地。中文媒体则更多将澳门刻画为居民安享本地美食休闲的日常生活之所。研究揭示出全球化环境中,媒体与城市本地生活语言的接近度会改变其对城市形象的呈现。"东方赌城"澳门作为全球资本网络节点和"大中华文化圈"本地日常生活之所同时与不同受众保持多重关系。
潘霁
关键词:城市形象大数据
从反映真实到象征架构:网络环境的信息可信度评估被引量:2
2018年
网络空间共同在场的符号与符号间的横向关系,不仅是符号与所指物质"真实"间的纵向对应"架构"了对信息可信度的判断。原生于特定网络文化积淀的信源符号间会构成稳定且反复出现的象征结构——由技术中介化的象征结构形成了交往发生的"媒介框架"。信息的可信度随其所处象征结构不同而变化。框架理论的视角修正了现有网络信息可信度研究中对传播内容、媒介和信源的三分法,突出了作为技术文化环境的象征结构如何塑造信源符号对可信度评估的效果,并依据象征结构与文化积淀的关联为媒介使用变量对信息可信度的影响机制提出了更具理论性的解释。
潘霁
关键词:社交媒体
媒介技术、信源网络与框架构建——纸媒、新闻网站与博客的信源选择如何塑造了上海形象被引量:4
2019年
本文基于框架构建理论以大数据探究全球主流纸媒、网站和博客等媒介技术在传播实践中形成的异质信源网络如何影响其对上海城市形象的建构。研究发现,主流纸媒汇聚全球专业化信源网络将上海建构为全球金融科技中心;新闻网站倚重亚洲本地媒体,其上海形象建构扎根亚洲与市民日常生活发生更多元的关联;而博客多以其他博客为信源,建构的上海形象空间尺度更小且议题与纸媒接近,显示了纸媒对博主个人议题的设置。研究以不同技术聚集的信源网络来解释框架建构之差异,揭示去中心化程度不同的媒介技术卷入异质信源网络后改变城市形象框架建构的方式。研究对于理解媒介技术对城市形象框架建构的影响以及如何利用多种媒体技术多尺度"立体"地传播上海全球城市形象有借鉴意义。
潘霁
关键词:城市形象信息来源去中心化
社区空间与线上连接:基层官微矩阵重塑人地关系的效果研究被引量:3
2023年
传统传播效果研究关注媒介使用对个人心理的效应。“使用”概念遮蔽个人身处本地空间与社会技术网络日常的“连接”。空间特征和居民与技术的连接多被排除在视野外。数字媒介的基础设施化刺激效果研究转变范式。基层官微矩阵依托微信,卷入多元的本地传播主体、象征叙事和空间资源。社区空间促进异质叙事网络虚实整合,构成社区传播基础设施。个人与整合叙事网络的日常连接重塑人地关系。本文通过问卷调查,考察上海社区“空间”属性及居民与官微矩阵的既有“连接”如何共同重塑人地关系。研究发现社区空间主要通过支持邻里内部交往,促成虚实异质叙事网络的融合,进而影响基层官微传播效果。借突出“空间”和“连接”的交互,研究力图为理解微信官微矩阵融合线上线下的机理提供借鉴,更为传播效果研究在数字时代的范式转变指明可能。
潘霁
媒介运作:“数据之镜”与空间纹理化
2025年
数字智能系统融入城市,实时更改着空间的纹理、栖居的意义和行动的方向。数智系统的媒介化运作如何驱动城市空间纹理转化?列斐伏尔和弗卢塞尔的理论,乃至《黑神话:悟空》和“火星人入侵”等不同时代跨媒转折点上发生的案例从概念和经验上对此给出了启迪。数智系统以数据点状逻辑,催动世界在数据点、叙事线、图像面和静止立体不同抽象空间之间,按构想空间、感知空间和生活空间的生产方式交叠转换,创生新的空间“纹理”。跨媒介空间交转中,数智系统以整合和信息赋形方式为空间创造意义。“数据之镜”以“智点”为基础展开运作,深度卷入栖居者和多重空间形态,于变在中生成新的意义实在。数智空间与线性叙事、二维图像平面和三维立体空间具体的交叠动态,创造不同性质的秩序纹理和文明形态。本文结论为理解数智媒介如何催动空间纹理化、更新数字文明的意义结构提供借鉴。
潘霁
关键词:真实感
媒介、空间与框架分析方法重构被引量:2
2023年
“框架”组织空间体验,界定场景定义,是社会科学的经典概念。传统框架分析方法或侦查都市实体空间反复发生的交往形式,或探究屏幕纸张平面文本的显著度结构,两者皆基于大众媒介运作和都市空间的状况展开。Vision Pro和Google Daydream等移动虚仿(MVR)技术,催生新的中介过程和空间混杂形态,进而刺激了框架分析方法的创新。本文基于媒介空间的概念,反思框架分析方法的演进,提出移动虚仿时代的框架分析从技术系统角度探析虚实框架的渗透铆接结构,从系统创生的视角追踪个人在游戏空间漫游过程中生成的框架线索,从多重移动性共存出发探讨混杂空间不同移动性的框架校对。本研究结合媒介空间变化,重构框架分析方法和问题意识,对以媒介为立场促进移动传播时代社会科学的反思创新,理解数字空间经验,推进数字文明具有启发意义。
潘霁
关键词:中介化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