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篇动脉
  • 1篇动脉内
  • 1篇心肌
  • 1篇心肌梗死
  • 1篇心肌梗死患者
  • 1篇心肌灌注
  • 1篇心肌灌注显像
  • 1篇心力衰竭
  • 1篇血清
  • 1篇血清钠
  • 1篇依替巴肽
  • 1篇人脑利钠肽
  • 1篇衰竭
  • 1篇托伐普坦
  • 1篇尿量
  • 1篇重组人脑利钠...
  • 1篇顽固性
  • 1篇顽固性心力衰...
  • 1篇无复流
  • 1篇显像

机构

  • 2篇河北医科大学...
  • 1篇河北医科大学...

作者

  • 2篇薛玲
  • 2篇吴伟利
  • 2篇潘军
  • 1篇贾小倩
  • 1篇傅向华
  • 1篇刘君
  • 1篇李学哲
  • 1篇段金生
  • 1篇薛海伟

传媒

  • 1篇中国循环杂志
  • 1篇现代药物与临...

年份

  • 1篇2018
  • 1篇2016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托伐普坦联合重组人脑利钠肽治疗顽固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研究被引量:19
2018年
目的探讨托伐普坦片联合注射用重组人脑利钠肽治疗顽固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10月—2016年10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收治的顽固性心力衰竭患者12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64例。对照组给予注射用重组人脑利钠肽,静脉推注1.5μg/kg之后持续泵入7.5 ng/(kg·min),根据血压情况调整剂量,治疗3~5 d。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口服托伐普坦片,15 mg/次,1次/d,治疗7 d。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比较两组的临床指标和心功能指标。结果治疗后,对照组和治疗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70.3%、87.5%,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每日尿量、6 min步行距离明显增加,血清氮末端脑钠素原(NT-pro BNP)、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显著下降,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这些观察指标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血清钠水平明显升高,对照组血清钠水平降低不明显;治疗后,治疗组血清钠明显升高,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左心室舒张末直径(LVEDD)显著下降,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显著升高,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LVEF的升高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托伐普坦片联合注射用重组人脑利钠肽治疗顽固性心力衰竭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可改善临床症状和心功能,纠正低钠血症,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薛玲吴伟利刘君李政贾晓倩潘军
关键词:顽固性心力衰竭血清钠
冠状动脉内应用依替巴肽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无复流和心肌灌注的影响被引量:13
2016年
目的:评价冠状动脉内应用依替巴肽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冠状动脉无复流和心肌灌注的影响。方法: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ST段抬高型AMI(STAMI)患者80例,随机分为依替巴肽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PCI术后血管再通情况及用药前后血小板聚集率变化。手术后即刻及24周时查超声心动图;术后1周查心肌灌注显像。随访24周,观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结果 :与对照组比,依替巴肽组在PCI术后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临床试验(TIMI)血流3级比例(72.5%vs 92.5%)及TIMI心肌灌注3级比例(70.0%vs 90.0%)均显著升高(P均<0.05)。依替巴肽组术后及停药后2 h血小板聚集率均较术前有显著性降低,且较对照组同时段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依替巴肽组术后24周左心室舒张末直径及左心室射血分数较术后1周有显著性改善,且均优于对照组(P均<0.05)。依替巴肽组用药期间发生小出血事件7例(17.5%),对照组发生小出血事件3例(7.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无大出血事件发生,住院期间均无血小板减少事件发生。两组24周随访MACE发生率(12.5%vs 22.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STAMI患者行急诊PCI时,冠状动脉内应用依替巴肽可有效改善冠状动脉血流,增加心肌灌注,明显改善患者心功能。冠状动脉内应用依替巴肽不增加大出血风险,并且随访24周,不增加MACE发生率。
薛玲吴伟利贾小倩薛海伟段金生潘军李学哲傅向华
关键词:依替巴肽心肌梗死心肌灌注显像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