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徐小明

作品数:5 被引量:56H指数:5
供职机构:山西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黄土高原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西省青年科技研究基金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经济管理

主题

  • 2篇土地利用
  • 2篇线性规划
  • 1篇典范对应分析
  • 1篇冬小麦
  • 1篇冬小麦生产
  • 1篇夜间增温
  • 1篇增温
  • 1篇植被
  • 1篇植被动态
  • 1篇生命周期评价
  • 1篇土地利用优化
  • 1篇驱动力
  • 1篇足迹
  • 1篇小麦
  • 1篇小麦生产
  • 1篇开发区
  • 1篇非线性
  • 1篇非线性规划
  • 1篇覆被变化
  • 1篇CA

机构

  • 4篇山西大学

作者

  • 4篇徐小明
  • 2篇杜自强
  • 1篇苏超
  • 1篇张红
  • 1篇武志涛
  • 1篇赵杰
  • 1篇冯凌
  • 1篇申小雨
  • 1篇刘雪佳
  • 1篇刘勇

传媒

  • 2篇中国环境科学
  • 1篇环境科学学报
  • 1篇中国土地科学

年份

  • 1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3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晋北地区1986~2010年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驱动力被引量:17
2016年
为定量研究不同时期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不同驱动特征,以地处农牧交错带的晋北地区为例,采用非监督分类与人工目视解译相结合的方法,获取研究区1986~2010年间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状况,采用典范对应分析(CCA)方法定量分析了不同阶段 LUCC 的自然与人为驱动特征。结果表明:1)CCA 在分析长时期序列 LUCC 驱动力上有较好的解释力,CCA 排序可以很好地提取 LUCC 与自然、人为因素之间的关系,反映不同时期土地利用变化受到的驱动作用;2)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以耕地、草地、林地为主,土地利用变化类型以耕地与草地、林地与草地之间的互相转移为主;3)从不同时期 LUCC 的驱动因子来看,人口密度、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降水、坡度和高程是研究区各时期 LUCC 的主要驱动力;研究区在1986~1995年间 LUCC 的主要驱动力来自于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的需求,而随着时间的推进,坡度和高程等地形因素的驱动作用也愈来愈重要;4)从不同地类变化的驱动因子来看,耕地、草地等地类向居民用地、工矿用地转移的主要驱动力是人口和经济的发展;而林地,草地等土地覆被类型之间的转移主要受到坡度,高程和降水等自然因素的驱动。
徐小明杜自强张红冯凌申小雨
关键词:驱动力典范对应分析
基于非线性规划的冬小麦生产碳足迹优化研究被引量:5
2015年
农田是重要的温室气体人为排放源,在全球气候变化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碳足迹是评估农作物生产生命周期温室气体排放的有力工具.因此,本研究以我国典型冬小麦生长区山西省晋中市为例,采用生命周期评价的方法估算该区单位质量小麦生产的碳足迹,并在此基础上用非线性规划的方法对冬小麦生产碳足迹进行优化,旨在寻求小麦增产减排的途径.结果表明,研究区在传统的耕作方式下,生产1 t小麦的碳足迹为1357.28 kg(以CO2当量计),其中,生长阶段的温室气体排放的碳足迹和尿素生产环节所占比例较大.通过优化尿素与有机肥的施用量,可将研究区生产1 t小麦的碳足迹降低到469.99 kg,同时使单位面积产量增加9.13%.本文结果与相关研究差异较大,可能与氮肥施用量及N2O排放系数的取值有关.本研究对于了解冬小麦生产的综合碳排放情况,探索农业增产减排途径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徐小明
关键词:冬小麦碳足迹生命周期评价非线性规划
太原市高新开发区土地利用优化配置研究被引量:11
2013年
研究目的:提出山西省太原市高新区土地利用优化配置建议,探讨开发区土地资源利用的优化配置机制。研究方法:在分析土地利用结构的基础上,结合太原市高新技术产业及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和规划控制指标,建立线性规划模型求解土地利用结构的优化值,并借助CA-Markov模型求出2015年高新区土地资源利用结构的空间优化结果。研究结果:太原市高新区南部地区的农用地和其他用地主要开发为工商金融用地和居住用地,绿地、道路用地和林地也有扩大。研究结论:线性规划结合CA-Markov模型的方法,能较好地解决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问题。
刘勇苏超徐小明
关键词:土地利用线性规划开发区
昼夜增温速率的不对称性对新疆地区植被动态的影响被引量:15
2017年
结合1982~2013年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植被类型和气象数据,分别利用一元线性回归和二阶偏相关分析方法,分析了新疆地区生长季白天最高气温(T_(max))和生长季夜间最低气温(T_(min))的变化趋势以及昼夜增温的不对称性对各类型植被活动的影响.结果表明:近32年来新疆地区T_(max)及T_(min)都存在极为显著的上升趋势,生长季T_(min)的增长速率约为T_(max)增长速率的1.5倍,昼夜增温速率呈现出不对称性;昼夜增温对植被活动的影响呈现出明显的分异特征:相比于白天增温,夜间温度的变化对新疆植被的影响区域更为广泛,而且对植被的影响程度更大;各植被类型NDVI对昼夜增温速率的不对称性也产生了不同的响应:白天增温对针叶林产生显著的积极影响,而夜间增温对针叶林、农业植被、草原及草甸植被表现出显著的积极影响.
赵杰刘雪佳杜自强武志涛徐小明
关键词:植被动态夜间增温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