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钱建强

作品数:4 被引量:45H指数:3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生物学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2篇植物
  • 2篇物种
  • 2篇根系
  • 1篇地下生物量
  • 1篇对植
  • 1篇有机碳
  • 1篇有机碳密度
  • 1篇植物区
  • 1篇植物区系
  • 1篇生活型
  • 1篇生境
  • 1篇生境丧失
  • 1篇生物多样性
  • 1篇生物量
  • 1篇数据标准
  • 1篇数据标准化
  • 1篇数据库
  • 1篇数据整合
  • 1篇碳库
  • 1篇碳密度

机构

  • 4篇中国科学院
  • 3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辽宁林业职业...
  • 1篇中国林业科学...

作者

  • 4篇刘志民
  • 4篇钱建强
  • 2篇马群
  • 1篇邢宝振
  • 1篇阿拉木萨
  • 1篇彭新华
  • 1篇张凤丽
  • 1篇余新春
  • 1篇武晶
  • 1篇侯宪章
  • 1篇刘保清

传媒

  • 3篇生态学杂志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年份

  • 2篇2017
  • 2篇2016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西北欧植物区系植物功能性状数据库(LEDA)简介被引量:2
2016年
植物功能性状用于揭示性状演化规律与物种进化关联,阐述物种共存机制与群落构建法则,预测气候变化和人为干扰下的植被动态。始建于2002年的西北欧植物功能性状数据库主要针对该植物区系中植物持久性、更新与传播力等相关性状,在植物生态学界具有重要影响力。本文介绍了西北欧植物区系性状数据库中的植物功能性状及其筛选与测定方法,旨在为中国相关数据库的构建提供依据,推动理论生态学与功能生态学的发展。
钱建强马群刘志民
关键词:方法论数据标准化数据整合物种共存
科尔沁沙地南缘主要固沙植物旱季水分来源被引量:20
2017年
探讨固沙植物水分来源以及物种间水分利用关系对揭示植物共存机理和固沙植被稳定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选取科尔沁沙地南缘两种典型生境(固定沙丘和丘间低地)共12种固沙植物,通过测定植物水、同期降水、地下水和土壤水的稳定同位素比率(δD和δ^(18)O),利用Iso Source模型计算植物对不同深度土壤水的利用比例,初步阐明半干旱沙区主要固沙植物旱季水分来源以及物种间的水分利用关系.结果表明:两种生境中不同生活型固沙植物水δD和δ^(18)O差异显著,但丘间低地乔木和灌木差异不显著.在丘间低地从乔木到草本水分来源逐渐变浅,乔木和灌木主要利用50~150 cm或30~50 cm土壤水,半灌木主要利用10~30 cm土壤水,草本主要利用0~10 cm土壤水;固定沙丘灌木主要利用0~30 cm土壤水,半灌木则主要利用50 cm附近土壤水.表明旱季固定沙丘植物比丘间低地植物更依赖0~50 cm土壤水.固沙植物水分来源与植物生活型、根系分布范围有关,其中根系分布范围影响可能更大.
刘保清刘志民钱建强阿拉木萨张凤丽彭新华
关键词:固沙植物生活型根系分布
科尔沁沙地“生境岛屿”面积对植物物种多样性及其分布格局的影响被引量:12
2017年
气候变化与人为干扰加剧景观破碎化进程,导致产生一系列相互隔绝的"生境岛屿"。本研究以科尔沁沙地流动沙丘18个不同大小丘间低地为研究对象,将丘间低地视为"生境岛屿",探讨"生境岛屿"面积对植物种分布格局的影响,并基于此提出物种多样性保护方案。结果表明:物种对生境破碎化的敏感性不同,第I类物种主要分布在小面积岛屿(如乌丹蒿、芦苇、野豌豆);第II类物种主要分布在大面积岛屿(如胡枝子、画眉);第III类物种主要分布在中面积岛屿(如刺藜、苦参);第IV类物种在大岛、中岛、小岛均有分布(如黄柳);在累加岛屿面积相同时,总物种数为中岛组合>组合岛>大岛组合>小岛组合;沙生植物物种数为组合岛>中岛组合>大岛组合>小岛组合;草甸植物物种数为中岛组合>组合岛>大岛组合>小岛组合;草原植物物种数为组合岛>中岛组合>大岛组合>小岛组合。探讨"生境岛屿"面积对植物多样性及其分布格局的影响将为半干旱沙区植物多样性保护提供理论依据。
武晶余新春刘志民侯宪章钱建强邢宝振
关键词:生物多样性生境丧失斑块
五种荒漠灌木群落土壤有机碳垂直分布及其与根系分布的关系被引量:11
2016年
研究土壤有机碳与根系分布之间关系对评估碳储量和固碳潜力具有重要意义,而我国荒漠区灌木群落土壤有机碳与植物根系之间的关系尚不清楚。本研究选取深根性表层型灌木(表层根系生物量最大)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和中间锦鸡儿(Caragana intermedia)、深根性非表层型(表层根系生物量不是最大)灌木白刺(Nitratia tangutorum)、浅根性表层型灌木红砂(Reaumuria songarica)及浅根性非表层型灌木霸王(Sarcozygium xanthoxylon)为优势种的5种荒漠灌木群落为研究对象,测定100 cm深度内不同层次根系生物量及土壤有机碳含量,探讨灌木群落土壤有机碳的垂直分布格局及其与根系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1)0~100 cm土壤有机碳密度与群落0~20 cm根系生物量碳密度显著正相关,与其他层次或累积深度不显著相关;(2)梭梭群落0~100 cm土壤有机碳密度显著低于与其他4个群落(P〈0.01),其他4个群落无显著差异(P〉0.05);(3)优势种为表层型的梭梭、中间锦鸡儿和红砂群落土壤有机碳密度与群落及优势种根系变化趋势一致,优势种为浅根性非表层型的霸王群落仅表层40 cm土壤有机碳与优势种灌木根系分布规律一致,优势种为深根性非表层型的白刺群落土壤有机碳与优势种根系分布规律一致。本研究表明,荒漠灌木群落0~100 cm土壤有机碳储量与群落0~20 cm根系生物量显著相关,群落优势种根系分布类型是影响土壤有机碳垂直分布格局的重要因素。
匡文浓钱建强马群刘志民
关键词:地下生物量根系生物量土壤有机碳密度碳库
共1页<1>
聚类工具0